前不久,《教育家》官方賬號“光明社教育家”發了一篇文章,題目叫《請不要讓學生在課上舉手回答問題!》。
初看這個題目,我就覺得,這個經驗總結,有些太小兒科了。我相信,大多數老師都不會只提問舉手的學生。
事實上,只提問舉手的學生,或者要求學生舉手回答問題,通常是在公開課上。平時自己上課,是不會這樣做的。
公開課嘛,因為有聽課的,所以作為上課老師,肯定都希望起來回答的學生能回答正確,所以要求舉手回答問題。
這篇文章說,如果我們允許學生舉手回答問題,那似乎就是在告訴學生“他有選擇參加課堂和不參加課堂的權利”。必須承認,這話有道理。
回答問題需要舉手,老師提問,就提問舉手的同學,那麼,有的學生就會想,我只要不舉手就行了,不會也不怕,不思考也不怕,反正我不舉手。
文章指出,正確的方式,應該是隨機提問。這樣一來,學生就不知道老師會提問誰了,提問誰,與是否舉手無關,所以他就不敢分心,得認真思考。
確實如此。但是,這個經驗總結,我認為絕大多數老師都是有的。平時上課,絕大多數老師肯定都是隨機提問的。而要求學生舉手,只是想了解學情。
就拿我來說。我在上課提問時,總是先說,“會的請舉手,我看看有多少人會”。學生舉手之後,我看一下,能知道是不是都懂了,都懂了就放心往下講,有不懂的,就得停下來再講。
至於學生是不是真的懂了,就要提學生起來回答試試。提什麼樣的學生回答,才能有利於評估學生掌握的情況?當然是中下游的學生。所以,如果學生絕大多數舉手,我總是提後進生回答。
什麼情況下提優秀生回答問題?一般都是題目比較難,很多學生明顯不會,這時候提優秀學生起來回答,瞭解一下他思考的對不對,如果對,也可以對其他學生起到啟發作用,同時增強他的自信。
在上課提問時,我特別注意觀察學生舉手的狀態,去分辨誰是真會,誰是假會,誰是不自信。真會的同學舉手高,躍躍欲試。假會的同學舉手躲躲藏藏,又像是舉手,又像是摸耳朵。不自信的舉手,想舉又抽回去,抽回去又舉起來,不穩。
分辨出來後,我首先就提問假會的學生,這樣把其他假舉手的都給嚇回去,從而更準確地評估學情,有利於現場改進教學或者推進教學。嚇住了假舉手的,再提問不自信的學生,看看他想得對不對,表揚他積極思考,鼓勵他大膽說。
所以,不要讓學生在課上舉手回答問題,這是沒問題的,只是有些小兒科了。而且另一方面,還必須強調讓學生舉手的意義。讓學生舉手,重在藉此評估學情,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勇氣與自信。
此外,強調舉手回答問題,這也是從小培養學生規則意識。想發言先舉手,不能隨便亂說,否則課堂或者會場就亂套了。不要小看舉手發言這個規則,這將影響學生一生,並且會擴充套件到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