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10點,研招網準時關閉了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初試的網上報名通道,至此,2025全體考生的最終志願塵埃落定。預報名推遲、大綱延後釋出、改統考、考試提前、專業沒了……今年的考生稱得上一句“多災多難”。
但對不少考生來說,招生名額“縮水”或許能榮登最難受榜單TOP1。“誰懂啊?準備了很久的心儀院校,招生名額竟然減到個位數了!”在“學不完,根本學不完”的痛苦之外,考生還不得不面對競爭程度“超級加倍”的壓力。
根據教育部日前釋出的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共招收碩士生114.84萬人,比上年增加4.49萬人,增長4.07%。明明研究生一直在擴招,為什麼統考名額反而變少了?
推免擴招,統考縮招?
研究生招生數的確在逐年增加,但一些院校、專業給到統考的招生名額卻不增反降。“去年31,今年12,崩潰了”“166縮招到106”“17變5,這還能報嗎”“砍了30個”“只招1個人了”……一片“怨聲載道”的留言中,也有網友點出了問題的關鍵——“名額給推免生了”。由於研究生招生包含推免和統考招生兩個渠道,縮招並不一定是總體招生名額減少,而有可能是隨著保研比例上升,統考名額被擠壓而導致縮招。天平兩端,一邊升,另一邊就得降。
某北方985高校的計算機技術專業在今年招生計劃數增加14名的情況下,由於錄取推免生人數相比去年激增53人,留給考研的計劃數只有76人(這一資料在2023年為113人)。而從學校整體情況來看,2023年該校擬招收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約4300人,其中接收推免生1800人,而在2024年招生總人數增加300人的情況下,200個名額都去往推免生。
另一所“雙一流”高校新聞與傳播學院2024年擬招收人數237人,擬接收推免生名額≤168個,而今年,雖然擬招收總人數增加到262人,但擬接收推免生名額設定為≤203個,如按推免人數最大值計算,一來一回之間,留給統考的名額反而減少了10人。
“為什麼今年都在縮招啊?太難了。”其實,並非所有學校、專業都在縮招,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倖存者偏差”。畢竟在擴招或者名額與去年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考生個人都並不會有太大的實感,而如果發生“縮招”的情況,“一旦縮招的名額落到自己頭上,就是100%”。
面對“縮招”,有的考生開始後悔“沒有卷績點和競賽”拿到保研資格,有的考生果斷選擇更換目標院校,但對於報考採取自主命題的院校或專業的考生來說,此時若要更換目標無異於從頭再來,相比“拼搏60天創造奇蹟”,多數考生更願意暗暗慶幸起碼沒換考綱和參考書目,最後選擇咬緊牙關再拼一拼。但如果撞上考綱和參考書目也換的“地獄級副本”,……
推免人數上升,“憑什麼?”
統考名額變少了,有的專業招生通道甚至僅對推免生開放……總不免讓奮戰考研的學生覺得推免的學生有“特權”,考生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憑什麼?
儘管對於統考生而言,這多少有些“扎心”,甚至會有“被搶了乳酪”的感覺,但從高校角度而言,這一點似乎並不難理解。
根據《清華大學2025年接收推薦免試研究生辦法》,“推免”注重考核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確保研究生生源質量,概括來說就是“綜合評定、擇優選拔”。目前,各校對考研推免資格的認定,有的使用學分績點,有的提出在專業排名前25%,甚至是10%以內,部分非“雙一流”高校的推免要求甚至會達到前5%、2%。
能拿到保研資格的同學,往往被認為是班級學院中的佼佼者,他們或長期保持高績點,或科研成績突出,或實踐履歷驚人,有些學生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科研成果,能夠大大減少導師的培養成本,從而更受院校或導師的青睞。還有部分院校把更多招生名額留給了本校學生,這樣做一方面有利於人才的貫通式培養,縮短科研人才培養週期;另一方面也能緩解學校的就業壓力,降低學生升學負擔。
在2022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時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曾建議提高研究生“推免”比例,尤其是“雙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他提到:“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我國的碩士研究生招生選拔採取推薦免試與統考兩種模式,當前存在‘推免’指標的增長遠遠低於同期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的增長。”他認為,推薦免試的學生能夠更好地滿足高校對高水平研究的需求,能夠透過提高推薦免試研究生比例來把好高質量研究生“入口”。
2014年起,教育部下達推免名額時不再設定留校限額,這一舉措也促使高校開始“搶奪”優質外校生源。此後,緊跟著研究生擴招的腳步,推免人數也開始猛增。2020年,蘭州大學推免生錄取人數較2015年翻了一倍,作為參考,全國研究生招生總人數從2015年的57.06萬人增長到2020年的99.05萬人,相比翻一番還有距離,推免比例的增長速度顯然要高於研究生擴招的速度。
“縮招”背後,是研招結構的調整
2010年至2021年期間,我國的學位授予年增長率比之前30年的增長回落10個百分點以上。儘管研究生依舊在持續擴招,但其增長的速度已經有所放緩,報名2024考研的人數迎來近十年的首次下跌,而根據最新的教育統計資料,研招增長率為4.07%,自2017年起首次跌落至5%以下。擴招放緩也讓考生對於招生名額更加敏感,畢竟這意味著招生總人數將趨於固定,“多了幾個”還是“少了幾個”就更加明顯。
當規模趨於穩定,結構問題就成了重點,“研究生擴招之後如何保障培養質量”的問題成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關鍵。誰要擴招?誰又得縮招?比如,是不是推免擴招、統考縮招?是不是專碩擴招、學碩縮招?是不是博士擴招、碩士縮招?是不是理工農醫擴招、人文社科縮招?
具體到落實層面,結構如何調整?在多長時間內完成調整?要考慮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比如,一所大學的硬體條件在短期內是有限的——這對研究生結構的調整提出了挑戰。在四川大學2020年召開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會上,時任校長李言榮曾提到:“要適當控制碩士生規模……學生住宿條件是滿足不了這樣的碩士生規模的。”
無獨有偶,在2020年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北京大學也表示要“合理控制碩士生招生規模”,同時“適度擴大博士生招生規模”。教育部在介紹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的新聞釋出會上提到,近年來,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規模和佔比不斷提高。去年招收博士生15.33萬人,比上年增長10.29%,遠高於碩士生的增長率4.07%。
除了碩士和博士的結構調整,專碩和學碩的結構變化也是近兩年比較受關注的。2023年,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已經接近60%,而依據《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到“十四五”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還將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2/3左右。
事實上,每年研究生的招生人數計劃都是有變動的。但上層結構哪怕只是一丁點的調整,落到考生層面,感知也會尤其強烈。對於不同的考生群體來說,他們或多或少都面臨著研招結構變化帶來的新情況。
就拿“統考縮招”這件事兒來說,一些專業縮招可能是推免比例上升導致的,但也有一些專業縮招是由於專業計劃調整。在各種條件的影響下,有增有減是正常現象。研招絕不是簡單的“蹺蹺板式”的數字遊戲,對立不能解決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合理的結構調整當然也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結構最佳化的表現。
在考研這條越來越“卷”的賽道上,“縮招”無異於當頭潑下一盆冷水。冷水之後,是再次向自己發問:如果考研越來越難,那麼還要不要繼續走這條路?是頂風向前“狹路相逢勇者勝”,還是後撤一步“亦有柳暗花明處”?
有人說“縮招落到自己頭上就是100%”,這句話似乎是在說,所有事發生的機率都只有100%和0%。那麼,為考研付出的努力又算什麼呢?我們拼盡全力,或許,也是為了那哪怕微不足道的0.1%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