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老師在課堂上會講述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學生不可能聽一次就都能記住,動筆記下來方便課後複習。
如果老師補充的內容比較少,可以直接標準在課本上,要是內容太多,書上就沒有多餘的位置,還是寫在本上更清晰有條理。只不過有些學生還是習慣於寫在書上,這樣複習的時候不用既看書又看筆記。
密密麻麻的“全損課本”走紅,看似是清北苗子,實際完全是自我感動
低年級的學生需要額外補充的內容不多,隨著學習的內容不斷深入,老師在課堂上補充的內容也就越多,就更加彰顯出課堂筆記的重要性。要是學生還硬是要把筆記都寫在課本上,那可能寫滿整個課本都寫不下。
有一位女同學曬出自己的語文課本,讓所有人眼前一黑,還是“五彩斑斕的黑”。能看出學生寫得很用心,把不同內容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而且寫了很多內容,幾乎把教參都抄在書上了,美中不足的就是,課本上原有的內容幾乎都被覆蓋了,被網友稱之為“全損課本”。
學生的初衷可以理解,而且不否定她很用功,很努力在學習,用實際行動踐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勤能補拙”,學生自己看著很有成就感,家長看著孩子努力的樣子,還以為是清北苗子,錄取通知書已經在向她招手了。實際上有經驗的老師,並不贊同學生的這種做法。
如果不仔細分辨,根本看不出課文內容,或許學生自己能看懂,但不排除時間長了以後,學生自己記憶模糊,課本內容混亂,會給複習造成一定的困擾。若是學習資料都有問題,就會形成誤導,知識點出現偏差就容易讓學生考試丟分。這完全是自我感動,對學業沒啥幫助。
課堂筆記不是寫得越多越工整越好
學生有沒有學習能力,聰不聰明,是不是學習的料,從課堂筆記上就能看出端倪。筆記不是寫得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工整越好,主要是看學生記得內容是單純的抄板書、課件、教參還是把老師補充的內容整理出來,並加入自己的思考,舉一反三。
有些學生陷入誤區,以為筆記內容越工整越好,課堂上把注意力都放在寫筆記上,還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準,字跡工整,筆記堪稱完美,但是忽略了老師講的內容。學生很辛苦,但是學習效率不高,成績也很難有起色。
就像這位把課本都寫滿的學生一樣,學習方法不對,努力白費,或許學生能透過勤奮考出不錯的分數,但絕對不會成為拔尖的人才。或許能考上高中,考上本科也不難,但想考985、211可能性微乎其微。
老師也覺得這類學生很可惜,明明他們付出的最多,也最聽話,可就是成績不盡如人意。只要調整學習習慣,或許就能事半功倍。還希望有相似學習習慣的學生,能夠儘早醒悟。
學霸是如何整理課堂筆記的?
聰明的學生會在上課的時候記筆記,但不會在記筆記上浪費太多時間和精力。首先要學會抓住重點,以老師口述內容為主,把課本上沒有的,老師強調的部分整理到筆記上,可以用一些符號和縮寫簡單標準,提高記錄速度,這樣就能跟上老師的思路。
好的課堂筆記不是隻有上課的時候才會用,課後學生會把縮寫和簡寫的部分補充上去,也算是複習鞏固的過程,順便還可以加一些思考的內容,用不同顏色的筆區分重點和有有疑問的部分和易錯部分。整潔性固然重要,實用性和條理才是王道。
如今很多老師都採用電子課件的方式授課,降低了學生抄筆記的壓力,但學生仍要準備筆記本,補充課本和課件上都沒有的內容,把老師的思路總結整理到本上,這才是含金量最高的東西。
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用錄音的方式,方便課後複習,不至於錯過任何一個細節。學生還可以整理思維導圖,梳理知識脈絡,方便課後複習,也便於加深理解和記憶。
課堂筆記不能只寫板書,也不能不分主次胡亂抄寫,這會給複習增加負擔。課本永遠都是學習的依據,儘量保持整潔乾淨,方便日後複習比較好。
今日話題:大家習慣把筆記寫在本上還是書上?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