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影片,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影片中,孩子一直沉迷於看動畫片,任憑媽媽和奶奶怎麼勸說,也不願意去睡覺。
實在沒有辦法,只見媽媽吼道:“我數到三,3、2……”
“1”還沒出口,孩子就好像接收到什麼危險訊號一樣,趕忙跑進房間。
這一幕,引起了很多人的同感:
千刀萬剮都沒有321好用! 我們家娃也這樣,數到三就老實了。 emm…我小時候最怕我媽喊數字,太驚悚了……
孩子不聽話、屢教不改,家長難免產生憤怒情緒。
當家長採取威脅、體罰、毆打等暴力方式時,孩子可能因為一時害怕而妥協。
但長期以往,容易背上沉重的“情緒包袱”,影響其身體和心理健康。
如心理學家許添盛所說:
一切“問題”都根源於,父母用控制代替尊重,用命令代替啟發,用懷疑代替信任,讓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找不到愛。
用強硬的手段來教育孩子,看著省事,其實得不償失。
曾經有心理諮詢師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87%的孩子害怕“數到三”,並因為害怕不聽話背後的結果。
當家長把情緒積攢到最高點,數出“321”時,孩子接收到的資訊其實是:
我已經忍不了,你最好聽話! 再給你一次機會! 如果不做,你就完了!
在這種情況下,倒計時無疑是增加了恐懼的時間長度,無限放大了孩子的慌張、無助和恐懼。
他會根據以往的懲罰進行聯想,精神高度緊繃:
數到三爸爸媽媽就該收拾我了; 媽媽會不會不要我了; 她說的是不是真的……
心理諮詢師表示:
當孩子忘我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願意被打擾時,3個神奇的數字“1-2-3”,會把孩子迅速地拉出來,按大人的指令行事,這種心理機制會製造相當痛苦的情緒,比如恐懼。
這種被遺棄的恐懼,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無法辨別父母話中有多少情緒成分在。
所以,孩子往往選擇暫時性妥協,隱藏起真實的內心訴求和想法。孩子長時間敢怒不敢言,一旦爆發起來,後果不堪設想。
之前聽朋友講起自己孩子的經歷,言語間很讓人心疼。每次孩子鬧彆扭,她丈夫就會大聲威脅兒子:
我數到三不許哭,再哭就給我滾出去! 再不吃以後甭想吃家裡一碗飯,321……
每每聽到這話,兒子就像驚弓之鳥一樣,乖乖聽話、照做沉默。
如今,兒子7歲了,和爸媽的關係卻逐漸生疏。哪怕在幼兒園別人欺負了,也從來不往家裡說,不落一滴眼淚。
有一次家裡來了小客人,對方直接把他推到撞傷了,他本能反應看向爸爸,希望爸爸為他出頭。
沒想到爸爸反倒不停指責他:“男子漢大丈夫,這有什麼……”
兒子一句話也不說,憋紅了臉,太陽穴的青筋暴起,看得人直害怕。
果然沒一會兒,他“哇”地一下爆發了,把手上的傷口往桌角砸,一下又一下,砸得血流不止。
你看,孩子被壓制的情緒不會消失,只會堆積後變成孩子對自己的攻擊。
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鐘擺效應”,是指人的情緒就像鐘擺,左邊擺得高右邊也高,左邊低右邊也低,就像人的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是相互呼應的。
也就是說,當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不到發洩,他訴求沒有被解決,家長還極力抑制不讓他哭出來或者發洩出來,那麼他對正面情緒的感知也會變弱。
久而久之,孩子會慢慢變成一個負能量爆棚的人,負能量和垃圾堆積如山,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我一直認為,帶著情緒的教育是最無用的教育。
就像你數“123”,孩子的內心其實是封閉的,他在內心會自動開啟保護機制,自動變成擺爛狀態——反正你喊“123”,我就行動!
像這樣的孩子,小時候會害怕你的疾言厲色,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這種效果會逐漸消失。
因為一方面,孩子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他們經常在同一件事上反覆犯錯,不讓看電視還是一直看、說了一百遍作業要字跡清晰也不聽、每天因為睡覺時間哭鬧……
無論家長反覆說了多少次,發了多少次脾氣,依舊還是同樣的小毛病,甚至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不聽話——被罵——暫時妥協——下次繼續。
這就是因為孩子在被罵的時候,迫於壓力停止犯錯,但實際上仍然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要怎麼改,更不知道為什麼爸爸媽媽要這麼生氣。
另一方面,“倒計時”強化的,是他律而非自律 。
印象最深的,是電視劇《狂飆》裡的陳書婷和兒子高曉晨。
陳書婷上一任丈夫失蹤後,警察前來調查,高曉晨本意是為了保護媽媽,所以拿玩具機關槍對著警察。
沒想到引來的卻是媽媽的謾罵:
我給你臉了,對吧? 撿起來,快點! 過來!道歉!
高曉晨完全不理解這是為什麼,但迫於無奈和恐懼,還是低頭道歉了。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他早就習慣了媽媽“數到三”的教育模式,只要媽媽生氣,他就要停止他當下的行為和言語。
這也導致了一個悲劇,只要陳書婷不在,他就露出惡魔的面具,無法無天。
這種教育模式,強化的是他人的提醒和恐嚇,一點點吞噬孩子的原則和邊界感,會讓孩子喪失掉基本的守則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
這樣的孩子,以後在面對錯誤時,第一反應不是認錯,而是想下次如何做才能逃過別人的法眼。
不可否認,孩子不配合甚至耍賴的時候,真的很讓家長頭疼。
可這種“倒計時式”的威脅,不僅會讓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受損,還會讓他們逐漸失去自主性和自律能力。
那麼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除了威脅,還有什麼更有效的方法呢?
①正面語言代替恐嚇,並明確原則和底線。
其實,比起事發當時不停地“數到三”,我們更應該做的是:
找到他的動力源是什麼,讓他自發、自主的去完成這個事項; 提前說清楚原則和後果,這個後果一定是可行的,而不是虛晃一槍。
比如,你和孩子去逛超市,在家裡就要和孩子商量好,我們的目的是購買什麼,能不能買玩具和零食,能買多少?不能買的原因是什麼。
並嚴格擺明態度,如果不買東西就哭鬧的話,接下來一個星期內都不會再帶他出來玩,並且一定要說到做到,樹立自己說話的權威性。
②給孩子一個緩衝的時間,並加強時間觀念。
孩子有的時候並不是在磨蹭,而是被眼前的事情吸引,沉浸其中。
如果這時候家長要求孩子立即放下正感興趣的東西,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磨蹭,做事慢吞吞,但卻沒有搞清楚“磨蹭”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的生活節奏、時間節奏跟大人的節奏存在出入,一方面是他們的動作速度本身就比我們慢,一方面是他們沒有時間觀念。
當你要求孩子“你要在十分鐘內把碗裡的吃完”,孩子很可能以為十分鐘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所以不緊不慢地一邊吃一邊玩。
這就要求我們給孩子設定一定的心理“緩衝期”,表明xx分鐘後孩子一定要完成某件事,更重要的,要在平日裡鍛鍊孩子的時間意識:
5分鐘是多久、1個小時是多久。
③“我覺得+你覺得”,找到不聽話的原因。
由於表達受限,孩子不知道如何說出自己的訴求,就會變成“不聽話”的表現。
他們磨磨蹭蹭不願意出門上學,可能想的是:我不喜歡這個老師、小朋友欺負我我不想去、我還想再玩一會兒……
可以考慮“我覺得+你覺得”的話術,比如:
我覺得你可以先跟爸爸說,你是因為小朋友欺負你,所以才磨蹭不想去上學的,他可以幫你出頭哦。你覺得呢?
找到了病因,孩子的需求被看見,自然也就不會拖拉不聽話了。
蘇珊·福沃德曾說:
父母對子女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紮在子女的心頭。
當壞情緒的洪流向他們襲來,我們要做的不是把孩子推遠,那隻會讓孩子被洪流所吞噬。
我們應該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壞情緒。
一個孩子想要成長為一個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人,註定離不開父母的愛與關注。
也只有愛,才能抵達孩子內心深處,真正找到適合孩子成長為參天大樹的肥料。
從今天開始,以改變自己開始,孩子也會跟著改變,在愛中成長,所向披靡。
十點讀書開影片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影片裡學知識
歡迎點贊關注
本期解讀:葉嘉瑩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絳染 ,電臺主播、愛配音,神秘的愛貓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