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靈魂澄澈、精神飽滿的人。
作者 | 郝曉東
常熟理工學院副教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閱讀版
2024年,弘揚教育家精神是教育界的熱點。勤於讀書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閱讀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需求,也是教師隊伍整體提升的重要途徑。
在社會快速變革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教師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但同時由於教師自主閱讀的內在動機不足、教育負擔較重、閱讀書籍範圍狹窄等原因,存在閱讀時間少、閱讀理解淺和被動閱讀等問題。在理想和現實的交織下,教師閱讀呈現諸多複雜現象和值得深思的問題。
回顧這一年,教師閱讀是如何組織的,有哪些優勢和不足?教師自讀存在的問題是什麼?如何提高教師共讀的質量,未來的教師閱讀應注重什麼?諸多現象值得我們關注並反思。
閱讀:行政組織與專業感召
閱讀要對教育教學實踐產生作用,一般有幾個條件:一是教師能夠主動閱讀,持久鑽研、探究;二是能將所讀與所做貫通,將書中的理念、方法、策略運用於教育教學實際;三是有專家導讀,闡明重點,破解教育研究中的難點。要滿足以上條件,就涉及誰來組織閱讀的問題。
從閱讀的組織發起者來看,有幾種情況:
一是區域教育行政部門發揮優勢組建線下讀書會。比如,山西省繁峙縣出臺了縣域推進教師讀書活動實施意見,組織讀書社,聘請閱讀指導專家;山西省定襄縣教育局把教研與讀書結合,組建全縣教師讀書會,由各學校輪流承辦讀書活動;浙江省台州市教師教育院組建了市、縣、校三級“啃讀”共同體,推進“走進經典教育家書院”等活動。區域行政部門組織的優勢是能從閱讀場地、閱讀書籍、專家邀請等方面為教師閱讀創設有利條件,能有效創造讀書氛圍,組織教師大面積參與。其不利之處是,學校與教師如果不理解,就會為了完成任務而被動參與、消極應付。
二是教育出版社、教育期刊社和教育公益機構利用專業資源和專業影響力的優勢,組織全國性的教師線上閱讀共同體。比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新教育讀書會等利用專業資源的優勢和影響力,吸引教師主動參與。其優勢是利用專業資源,激發教師閱讀積極性,不足是由於教師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學段,各自的工作處境千差萬別,難以針對性地與每位教師的工作實際結合。
三是學校以行政力量發起讀書會,定期組織教師共讀。如山西省武鄉縣、沁縣的中小學校根據工作重點和目標定期組織教師共讀。學校組織的優勢是能緊密結合教師的實際工作,但由於缺乏專家指導,共讀質量有待提高。當然,如果學校有專家,情況就大不相同,比如河南省開封市貞元學校幾乎每天都有共讀,共讀由哲學博士、校長王志江導讀,將管理和教研融在讀書中。在閱讀的基礎上,貞元學校構建了K12卓越課程系統,有效促進了學校內涵發展。
自讀:主題閱讀與深度閱讀
大多數教師還是本著實用主義的目的閱讀,但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似乎對實際工作沒產生多少效果?這與碎片化閱讀有關。如今,教師可以從手機上閱讀文章,極大豐富了知識,拓展了視野,但繁蕪雜亂的網路資訊也導致閱讀的碎片化和表層化。教師只獲得了散點狀的知識而沒有建立網狀的知識體系,容易成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崔允漷所言的“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識分子”。
解決實際問題需要對教育教學有深刻的領會和洞察力,這就需要有意識地規劃主題閱讀,結合知識結構短板,圍繞教育、課程、教學、兒童、學習等領域選擇相關書籍深度閱讀。比如,要理解新課標理念,可以閱讀《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大概念教學:素養導向下的單元整體設計》《新課程關鍵詞》《大概念教學15講》。要理解學習是如何發生的,可以閱讀《人是如何學習的》《兒童心理學》《思維與語言》《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學習之道》《教育心理學》等書籍。要理解什麼是課程,可以閱讀《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後現代課程觀》等書籍。要理解兒童,可以閱讀《兒童的人格教育》《0—8歲兒童的紀律教育》《童年的秘密》《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童年的消逝》等書籍。
深度閱讀是相對於淺閱讀而言的。依據美國教育家布魯姆的目標分類學所言,如果閱讀停留在記憶、理解和應用的低階思維就是淺閱讀,只有進入分析、評價、創造的高階思維才是深度閱讀。
在我看來,朝向深度閱讀的“啃讀”需要五步:第一步是勾畫重點,使用不同顏色的筆勾畫出書中的重點概念或關鍵句子、段落;第二步是批註,在書頁的頁首、頁尾等空白處寫下閱讀心得、疑惑、隨想等,用簡短的話概括出段或章的中心思想;第三步是繪製思維導圖,提煉文章的核心觀點以及內在的思路和邏輯結構,畫出思維導圖,將文字內容結構化;第四步是針對文字的核心概念或關鍵內容,向他人諮詢、討論、交流或查閱其他資料,進行研究性閱讀;第五步是閱讀文章後寫一篇內容綜述或閱讀心得。
共讀:深度對話與輸出導向
透過線下線上的方式組織共讀是打破認知偏見、深入理解書籍的重要方式。一群人聚在一起,暢所欲言,真切交流,每個人結合自己的知識背景和實踐經歷解讀書籍,可以彌補個體知識有限和經驗侷限的不足,也有利於促進閱讀的趣味性,激發閱讀的積極性。但現實中共讀存在的不足是缺乏深度對話,沒有緊扣書籍推敲、發掘、揣摩、辨析甚至質疑。有的共讀偏離重點,泛泛而談;有的把書籍中的某個點作為話題,重點談自己的觀點;有的只印證書籍中的知識,缺乏異質性思維和批判性眼光。
究其原因,主要是與共讀組織分工不明,閱讀準備不足,閱讀環節不合理有關。要組織朝向深度對話的共讀,首先要指定導讀人。導讀人的任務是讀前查閱資料、精心備課,提出高質量的預習問題並對全書進行導讀;共讀中,解讀書籍中的重難點,並糾正發言者的誤區。其次,要做充分準備,全體參與人在共讀前根據預習題通讀、細讀文章並批註。導讀前,最好能在讀書群開展一些討論和對話,為共讀預熱。共讀後,能將錄製好的共讀整理為文字實錄。最後,針對不同文字設定不同的共讀環節。比如,針對《給教師的建議》等閱讀難度不大的書籍,可以設定“自讀—對話—解讀”三個環節。針對《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等有難度的書籍,需要設定“導讀—自讀—對話—解讀”四個環節。
假期是深度共讀的最佳時機,我每年在暑期發起經典共讀,幾百人在一起,拋開家務、人情事務的干擾,持續共讀、討論、對話,不斷重新整理認知,體驗思維的“高峰時刻”。
閱讀是輸入,輸入效果如何要看輸出,或觀念變了或行動變了。為了避免為讀而讀,凌空虛蹈,我提倡以輸出為導向的共讀。具體做法有三:
一是“共讀+寫作”,共讀後寫一篇閱讀筆記,從觀點、論證、事例等方面邏輯清晰地呈現自己的理解;
二是“共讀+演說”,共讀後將書籍的要點、結構、意義和價值等用最短的時間講出來;
三是“共讀+行動”,共讀後看教師的教育教學行動改變了什麼,改變了多少,效果如何。
未來:數字閱讀和跨界閱讀
未來,教師應注重數字閱讀和跨界閱讀。雖然新媒體為教師閱讀帶來了部分隱憂:教師閱讀注意力難以保持專注、閱讀資訊難以保證質量、閱讀思維難以持續深入、教師交流難以達成默契。但科技改變生活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擁抱資訊科技帶來的閱讀習慣、閱讀方式、閱讀媒介的變革,善於透過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智慧手機、電腦等電子裝置來閱讀,充分利用數字閱讀的便捷性、可搜尋性和互動性。
閱讀發揮作用是長期、隱性、間接的,教師固然要重點閱讀教育領域書籍,但要避免過於實用主義。教師讀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也是為了提升科學文化素養和道德認知水平,這需要跳出學科中心、職業本位的窠臼,開展跨界閱讀。教師既要從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哲學等領域重新審視教育,還要多讀一些文學、生物學、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的經典書籍,提升認知,涵養學識,成為一個靈魂澄澈、精神飽滿的人。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