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楓子
時光荏苒,轉眼蛇年已經到來。
回望過去的一年,作為父母的我們,或許可能做得並不夠好,又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
但無論如何,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刻,過去的一切就都畫上了句號。
新的一年,是孩子成長與進步的新起點,也是父母自我反思與成長的新契機,是我們重新出發的最好時候。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給到孩子更好的引導,不妨把下面這6件禮物送給孩子。
不需要花什麼錢,卻能給孩子滿滿的能量和力量,讓孩子無畏前行,去拼一個大好前程。
陪伴
為孩子注入幸福感
看到一條熱搜,關於#如何讓一個孩子變溫柔,是父母的愛#的影片,看完深受觸動。
影片記錄了一個小男孩的變化。起初,他沉默寡言,滿臉委屈,膽怯不已,拒人於千里之外。
然而,幾個月後,他變得愛笑、活潑、熱情,眼中閃爍著光芒。
如同脫胎換骨般,男孩就像換了個人似的。
這期間,他的父母只做了一件事:把他從老家接到身邊帶著,每天陪伴他入睡,陪他玩耍嬉戲,一點點地幫助他走出陰霾。
陪伴,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長情的告白。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論孩子處於嬰幼兒期還是學齡期,又或是青少年期,父母的陪伴都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別再以忙為藉口了。錢可以再掙,遊戲可以再打,朋友聚會可以再約,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再也難以找回。
從今天起,每天請抽出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吧!
這可以是早晨的一次抱抱,可以是上學路上的一次談話,可以是晚飯時的一次共進晚餐,也可以是最前的一次親子閱讀。
我們今天的用心和付出,終將內化成孩子的內在力量,成為他幸福感的來源。
信任
為孩子注入安全感
知乎上有個很火的問題:為什麼孩子在外遇上事,什麼都不願告訴父母?
差不多4000條回答,幾乎都在控訴:
“說了也沒用,還可能被批評一頓。”
“痛苦要是說給他們聽,只會得到雙倍痛苦。”
“不管對錯,他們都是先否定我,再加上各種罵。”
其中有個老師的回答,雖然“跑題”,卻發人深省。
她班上有個學生的手錶突然不見,隨後在一個女孩的書包中意外發現。
女孩百口莫辯,卻絲毫不害怕,反而提出要求:“我要給我爸媽打電話。”
女孩媽媽瞭解情況後,第一時間是安撫女兒,讓她別怕;接著就是表明態度:會全力配合老師調查,但堅信女兒的人品。
這位老師感慨,一般學生遇到這類事,最怕的就是老師找家長。
而女孩毫不畏懼,是因為她有一個無條件信任她,隨時為她撐腰的父母。
心理學認為,父母的信任能為孩子構建一個“安全基地”。
即無論孩子遭遇何種挑戰,只要想到父母,就能感受滿滿的安全感和力量,從而變得無所畏懼。
所以新的一年,請一定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他的身後永遠有為他撐腰的父母。
捧場
為孩子注入希望
網上有個男孩,在某道題上翻了船,連續做了13遍都沒算對,直到第14遍才算對。
這時,媽媽沒有指責,沒有嫌棄,而是連忙對著男孩一通表揚。
被表揚的男孩,嘴角上揚,眼裡閃光,滿是驕傲。
評論區網友說,孩子願意做14遍題,已經超過大多數孩子了。
確實,他一遍遍地做題,沒有灰心,沒有氣餒,始終相信自己能行,這背後離不開媽媽長期的肯定、發自內心的欣賞。
這個媽媽,其實就是2年前爆火的“烤地瓜男孩”的媽媽。
當時,男孩問媽媽,“如果我將來考上清華或北大呢?”
媽媽說:“會為你驕傲。”
“那我烤上地瓜呢?”男孩又問。
媽媽說,“如果你把地瓜烤得又香又軟,又甜又美味的話,我覺得也是可以的,也會為你驕傲的。”
正是媽媽不間斷的捧場,在男孩的心田裡悄然種了希望的種子,讓他逐漸成長為陽光開朗的少年。
新的一年,我們不妨嘗試做一個“捧場王”,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欣賞吧。
被滋養的孩子,一定會像沐浴在陽光下的小樹一樣,茁壯成長,最終成為一棵參天大樹。
尊重
為孩子注入高價值感
電視劇《玫瑰的故事》有這樣一幕:
黃亦玫畫了一幅畫,詢問父親這幅畫畫得怎麼樣?
父親回答:“自己不懂,就不能瞎評價。”
黃亦玫心中湧動溫情,自她記事以來,父親從未有過半句責備,無論她做什麼,父母對她都是絕對的尊重與支援。
即便後來她離婚回家,父母也並未干涉,而是給予她一個溫暖的擁抱,告訴她:
“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你不說,我也不問,我不盲目偏袒你,但我無條件支援你。”
家人這種無條件的尊重與深愛,並沒有讓黃亦玫變得嬌縱,反而讓她從小就懂得重視自己的感受,建立了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和高度的自我價值感。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黃亦玫從不內耗、不擰巴,也不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論。
生活上,她想做什麼就放手去做,永遠自信自強:感情上,她敢愛敢恨,不討好別人,不委屈自己,獨立又清醒。
正如有句話說的,最好的愛,是我尊重你的不同,理解你的選擇,支援你的決定,能給你充分的空間,也能成為你堅實的後盾。
以後的日子,請把這份尊重也送給你的孩子吧。
被尊重的孩子,內心是充盈的,精神是富足的,自然擁有高度的自我價值感。
接納
為孩子注入自信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習慣按照“標準模式”要求孩子,稍有偏差便焦慮不已,覺得孩子的成長“偏航”了。
而這就是我們常犯的一個錯誤:以過來人的經驗,強行改造孩子——
不接納孩子的內向,強行讓他向外社交;
不接納孩子的慢性子,強行讓他加快步伐;
不接納孩子的平凡,強行加註過高的期待與要求……
就像紀錄片《零零後》中的錫坤媽媽,因為擔心兒子總是一個人悶頭做實驗,難以融入集體,便不斷改造兒子。
把兒子的同學請到家裡來玩,給兒子報語言培訓班、夏令營,強行讓兒子當眾表演……
結果,不僅沒有讓兒子變得外向,反而讓兒子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覺得自己的性格不好。
紀錄片裡,還有個叫一一的女孩也是從小不合群,愛獨處,但媽媽並沒有覺得她這樣不好,反而很包容她。
最終,一一在媽媽的接納下,成長得格外自信開朗,對世界有著獨特的見解。
所以啊,真正的愛孩子,就不要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強行將孩子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樣子。
而是要接納孩子真實的模樣,這將會是孩子走向未來最大的自信和底氣。
好的家庭氛圍
為孩子注入能量
尹建莉老師曾說:
“如果說家庭狀態也可以像酒店那樣標註級別,沒有比和諧幸福的家庭氣氛級別更高的了。
房子可以小一些,傢俱可以舊一些,電器可以少一些,但愛和親密一定要多——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級賓館。”
她認識一對夫妻,妻子漂亮能幹,丈夫事業有成,還有一個可愛伶俐的女兒。
他們的家本該幸福美滿,但他們卻把好日子過成了“小旅館”的檔次。
每天,他們總是因為一些小事互相爭執,誰也不服輸,有時是開支問題,有時是教育問題,有時就僅僅是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
最可怕的是,他們吵鬧過後還常常冷戰,甚至一兩個月不說話。
可憐的小女孩,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膽戰心驚地生活,性情變得憂鬱,脾氣愈發暴躁,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
想起作家姚樂絲·卡耐基說的:
“不要太注重家庭的外觀及形式,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家庭裡特有的充滿了愛、溫暖與明朗的氣氛。”
壓抑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身心備受摧殘,和諧的家庭環境,才能給到孩子成長需要的滋養。
所以,新的一年,父母們請一定多剋制自己的情緒,少發脾氣,少吵架。
讓孩子在充滿愛和溫馨的環境中長大,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網上有一段話說得很好: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父母,沒有什麼資源,沒有太多文化,也不知道怎麼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麼就請你多陪伴他,多信任他,多表揚他,多理解他,還有多支援他。
是啊,一個幸福的童年,就是父母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將來,他遇到坎坷,工作不順、壓力大時,他可以從回憶裡提取到足夠的力量,那可能是你曾經的一句鼓勵,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個溫暖的懷抱……
所以,新的一年,為了孩子的未來,請一定要多修煉自己。
用自己的愛、接納、尊重、信任,為孩子賦能,讓孩子活成樂觀、陽光、勇敢、積極向上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