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一大早,朋友就打來電話,說起女兒的成績。
她沒有吐槽女兒考得不好,而是哭訴自己的委屈:
女兒明年參加中考,我不想給她壓力,好心安慰她彆著急,考不好也沒關係,她卻說我見不得她好。
女兒情緒崩潰,反駁的話一字一句都紮在她的心上——
媽,我算是看清了,原來在你心裡,我就是這個水平。 難到我平時的努力,在你心裡就只配取得這個成績嗎? 我以後都不想學了,考再好有什麼用,根本沒有人在乎啊!
朋友覺得莫名其妙,明明是好心安慰女兒,為何導致了反面效果?
我跟她分享了美國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莉在《共情的力量》中的一句話:
“感情上被理解之後給出的安慰,才更有價值。”
對女兒來說,考試不理想,肯定會覺得難受。因為每天起早貪黑學習、練錯題、背筆記,自然是希望有所收穫的。
如果父母沒看到這一點,只是一句 “沒關係”“不要緊”,對女兒來說,則是輕飄飄忽略了她的付出,看不到她對成長的渴求。
那些聰明的父母,面對孩子的考試成績,往往會慎重選擇對策。
網上一位媽媽,和朋友有類似的遭遇。
她無意把女兒放在冰箱的蛋糕打翻在地,立刻和女兒道歉,女兒不領情。
為了緩解尷尬,她提出重新買一塊蛋糕補償女兒,女兒還是止不住地哭泣。
看怎麼都解決不了問題,媽媽沒了耐心,乾脆不哄了。
並認為女兒太矯情,就是一塊蛋糕的事,這麼連哭帶鬧的,至於嗎?
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女孩為了減肥,已經很久沒碰過甜食了,這個蛋糕是她和同學打賭贏了的戰利品,她忍著沒吃,準備等週末一邊看動畫片一邊細細品嚐。
這塊蛋糕對媽媽來說,是花錢就能買來的食物,而對女孩來說,卻是她的小榮譽和期盼已久的小確幸。
媽媽給女兒道歉和補償措施,表面看上去沒什麼問題,但卻始終沒有接納女兒失落的情緒。
心理學家常軍說:
孩子之所以會歇斯底里,就是因為內心的負面情緒流不出去,父母或是不理解,或是不想探究,孩子那些無處宣洩的情緒就會積壓到內心。
要麼感覺孤單無助,對父母關閉心門;要麼和父母對立,用情緒崩潰來求得父母的關注。
當孩子傷心時,每個父母都會流露出心疼和同情,但是隻有“同情心”還不夠,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同理心”。
兩者雖然一字之差,效果卻相差萬里。
美國休斯敦大學布琳·布朗教授製作的動畫短片《同理心的力量》,清晰地表達出了兩者的區別。
狐狸不小心落入深井,它向上喊:“有人嗎,我被困住了,這裡好黑,我害怕。”
朋友麋鹿在洞口瞟了一眼,說:“喔不,這真的很難受,好可憐啊。”
他還試著扯開話題,分散狐狸的注意力:“要不要先吃塊三明治?或許你會好一些。”
這是同情心。
另一個朋友大熊看到狐狸的處境,沒有說不痛不癢、轉移話題的雞湯,而是直接爬到洞中看看發生什麼事情,擁抱狐狸並告訴它:
我知道在這裡是什麼樣的感覺,你並不孤單,我會陪著你一起想辦法爬上去。
這是同理心。
布朗教授說:
同情心促使失去聯結,會使人們關係疏離,感到冷漠無力;同理心會激發人與人的聯結、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父母用同理心對待孩子,孩子才會認定父母是接納自己、會幫助自己的夥伴,對父母開啟心扉,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好。
除了運用同理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他站在一起,還要怎麼幫助孩子擺脫困境,走出悲傷和壓力呢?
下面這個故事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小男孩非常喜歡踢球,無論是平時訓練還是在比賽中,他都非常的努力。
然而,當大部分孩子已經很熟練地學會頭球,他卻始終不得要領,連球都碰不到。別的孩子跑得快、腳步靈活,他卻一直落在後面,還經常被別人撞倒。
教練看著男孩嘆氣,委婉對男孩媽媽說:“孩子學得很認真,但基礎真的很一般。”
媽媽看到了兒子的失落情緒,決定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在跑步訓練時,孩子被隊友遠遠拋下時,媽媽告訴他,努力超過前面那個人就好; 在頂球練習中,孩子一次又一次失敗時,媽媽鼓勵他,只要跳得比上一次高就好。
在媽媽的幫助下,孩子目標明確、不斷練習,逐漸突破自己的體力和能力上的侷限,終於在一次比賽中,為團隊贏得了寶貴的一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陷入困境。
這時我們除了要看見孩子的難,更重要的是站得再高一些,給孩子提供方法和指導,幫助孩子邁過這些溝溝坎坎。
比如,當孩子考試失利時,我們除了給孩子情感慰藉外,還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逐個解決;
當孩子陷入同學間的矛盾時,我們可以共情孩子的憤怒情緒,但也要幫助孩子看清矛盾發生的緣由,想好對策,避免再次發生。
而這些,正是教練型父母的做法。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說:
教練型父母重視與孩子的溝通,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支援他們,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並透過指導和支援幫助孩子實現目標。
更重要的是,教練型父母從不認為失敗是可怕的事情,反而覺得那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最好機會。
這背後蘊含的,也是父母的成長型思維。
美國作家大衛·史華茲說過:
一種思想如果進入心中,就會盤踞成長。 如果那是一個消極的思想種子,就會生出消極的果實,積極的思想種子,就會生出積極的果實。
父母的想法和做法,會影響孩子的心態,讓他們不再畏懼失敗,有勇氣嘗試新方法,不斷嘗試,去突破自身侷限。
無論是考試失利,還是人際交往受挫,當孩子遭遇挫折或者失敗,父母可以透過這三個步驟,把成長型思維的種子灑在孩子心裡。
第一步,接納:看見孩子的負面情緒,理解並接納他。
北京師範大學傅納教授談過一個案例。
一個女兒向媽媽訴苦,說宿舍裡的同學總是很晚睡覺,熄燈了還在敲電腦,她向室友反映這個問題,室友依舊我行我素。
媽媽馬上給孩子出主意:“你別理她,她再這樣你就去掀開她的簾子,把她電腦關機。”
傅納教授指出,這個做法不妥。
孩子抱怨,不是想讓父母給她提供具體的建議,首要需求是自己的情緒被接納式的回應。
媽媽如果說:“哎呦,女兒在寢室沒有休息好,快來媽媽抱一抱,”孩子會因為自己的情緒被父母識別到、並接納了,心裡非常舒暢。
同樣,當孩子成績沒考好,我們也要首先理解孩子的沮喪,安慰他:“媽媽看到你有些難過,能給我講講嗎?”
只有引導孩子說出感受,他們內心的情緒得以排解,孩子才能走出負面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理智腦”才能開啟思考模式,傾聽別人的意見,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第二步,聯結:進行“失敗教育”,加強與孩子的聯結。
演員陶虹曾講過,她女兒不愛玩積木,無論她“誘惑”多少次,女兒都不感興趣。
但奇怪的是,只要自己不在,女兒都會過去玩,一旦看到她來了,便馬上跑開。
後來陶虹才知道,原來是因為自己玩得太好了,孩子和媽媽對比,感覺自己很失敗,所以才不敢玩。
於是,她讓丈夫經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敗”,用行動告訴孩子:
爸爸搭積木也會倒,大人也會犯錯,所以你做不好是很正常的。
慢慢地,孩子釋然了。
其實,在孩子生活中,失敗才是常態:上臺演出會忘詞,考試會失利,人際關係會出問題……
孩子甚至會重複面對這些失敗,這才是孩子真實的經歷,所以讓孩子用平常心去面對失敗非常重要。
芬蘭就設立了“國際失敗日”,每個人都在那一天爭相曬出自己的短處,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也會走進校園,分享自己成功背後的失敗經歷,以及如何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明白,失敗是成長的一部分,它不是結果,而是新的開始。
所以,當孩子失敗時,我們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失敗經歷和應對方法,對孩子說:
媽媽明白你的感受,失敗的確很可怕,但好在我們會從中得到成長,越做越好。
這樣既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又能讓孩子卸掉壓力,重新啟航。
第三步,鼓勵:做孩子的教練,鼓勵他積累小進步。
復旦大學沈奕斐教授曾講過,她是如何讓兒子養成記備忘錄的習慣。
兒子從小就不喜歡記備忘錄,但因為小學作業少,並沒有遺漏的情況。
可是到了初中,作業繁多,他還是不願意記。這就導致了他不是漏寫作業,就是寫錯作業,經常被老師罰站。
於是,她和兒子約定:每天記備忘錄可以得到一個貼紙,五個貼紙就可以兌換一次他最愛吃的炸雞漢堡,十個貼紙還可以讓他的螢幕時間增加半小時。
這個方法是她針對兒子的喜好量身定製的,兒子很開心地執行。
不知不覺,記備忘錄這個習慣在“無痛”的狀態下養成了。
這種方法用在孩子的學習上,同樣有效。
孩子沒考好,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出原因,然後針對性練習。
期間,用孩子喜歡的東西來鼓勵他的小進步,讓孩子更願意堅持往前走,進而達到量變到質變的蛻變。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媽媽陪著你一起,我們每天進步一點點,媽媽相信你一定會突破自己。”
當孩子一點點取得進步時,感受到自己有改變的力量,此時還有人看到他的進步,併為之歡呼雀躍,孩子的信心和價值感也會更加強大,越做越好。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養育,就是賦能。
點個“在看”,願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回應中獲得滿滿的能量,建立起成長型思維,一步步走向成功。
作者 | 時光嶼
主播 | 應猶,公眾號:枕邊經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十點君說
十點讀書「2025聽書日曆」全新上市啦~
我們從上千本好書中,精選365本經典之書,錄成音訊,專門讀給你聽。
每天20-30分鐘,聽完一部名著精華,在書中走遍萬水千山,探索生命的旅程,也讓大腦更加睿智通透~
365本經典好書+365本溫暖金句+365幅治癒插畫 ,每天一頁,遇見更好的自己。
十點讀書聯合人民日報出版社共同出品,品質有保障!
原價138元 ,十點全年超低價僅需79元! 現在下單,再 享受拍1發8特權 ,贈精美紅色禮袋,過年送禮自用都超合適 !
每個日曆能繫結3個賬號,可以全家一起聽,既是暖心陪伴,也是漲知識的寶典~
「 2025十點讀書·聽書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