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三位年輕人的科技成就震撼了世界,他們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在科技創新的夜空中格外耀眼。王興興、梁文峰、羅福莉,這三位來自中國不同背景的科技先鋒,用他們的故事向世界證明:創新並非天才的專利,而是源於對夢想的執著、對興趣的堅持以及對失敗的坦然面對。
王興興:從“小鎮學渣”到機器人領域的領軍人物
1990年,王興興出生在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的一個普通家庭。王興興從小就顯得特別內向,幾乎不和同學們說話。他的初中班主任曾對他說:“在整個班級裡,感覺不到你的存在。”這話聽起來有些刺耳,但也許正是這種“不存在感”,讓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己的世界。
王興興的偏科問題特別嚴重,尤其是英語。初中的一次家長會上,他的英語老師甚至直接對他的父母說:“這個小孩有點笨。”這話讓王興興的父母心裡不是滋味,但王興興自己卻似乎並不在意。他更感興趣的是那些可以動手做的事情。初中三年裡,他嘗試手工製作微型渦輪噴氣發動機,雖然最終成品的效能不得而知,但這已經是他探索機械世界的重要一步。
2006年,16歲的王興興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關卡——中考。英語的短板讓他險些與普通高中失之交臂,最終以倒數第一或倒數第二的成績進入了高中。在高中的幾百場英語考試中,他的成績慘不忍睹,大概只及格過3次。但令人驚歎的是,即便英語成績不佳,王興興憑藉著在數理化領域的卓越表現,每次考試的總分依然能夠排在年級前列。
高中階段,王興興對動手製作的熱愛愈發熾熱。他利用課餘時間,深入研究電池的原理,製作出了可以充電的電池,還在家中進行電解水試驗。這些看似簡單的實驗,卻為他日後的科研之路埋下了種子。
2009年,19歲的王興興憑藉紮實的數理化基礎,考入了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機電專業。進入大學後,王興興就像一只找到了方向的飛鳥,目標明確,充滿鬥志。他極少參與娛樂活動,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圖書館的知識海洋中。
同年冬天,大一的王興興初次接觸微控制器(MCU),便被這個小小的晶片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深深吸引。他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零花錢,購置了一塊幾十元的Arduino板,開啟了他在電子世界的探索之旅。
大一寒假,王興興的熱情愈發高漲,他又購入十多個9g舵機,決定挑戰製作一個14自由度雙足人形機器人。他的房間裡堆滿了各種零件和工具,他像一個工匠一樣,精心地製作每一個部件。從2009年12月到2010年3月,他陸續上傳多個雙足機器人的設計、除錯影片,向世人展示他的成果。
2010年,大一下半學期,年僅20歲的王興興對人工智慧和神經網路產生了濃厚興趣。在計算機基礎課上,他選擇自由選題,提交的作業中深入討論了大規模AI和神經網路。在當時,神經網路正處於低谷期,是一門相當冷門的學科,但王興興卻憑藉著敏銳的洞察力,提前捕捉到了這一領域的潛力。
研一期間,王興興展現出了強大的科研實力。針對當時四足機器人的主流技術是液壓驅動,成本偏高的問題,王興興認為可以做電驅動的小型高靈活性的四足機器人,這樣成本就能大幅降低,這個想法在當時是很超前的。一開始沒有錢,他就拿出自己壓箱底的積蓄,做了電驅動四足機器人的一條高動態機械腿。這條機械腿採用了全新的結構設計,運用了碳纖維材料來減輕重量,同時保證了足夠的強度和剛性。腿部的關節部分配備了先進的感測器,能夠實時監測機械腿的運動狀態和受力情況。透過自主編寫的控制演算法,機械腿可以實現快速的擺動、跳躍等高動態動作,運動速度和靈活性遠超同類產品。
這一成果得到了導師賈文川的高度認可,在賈文川的悉心指導下,王興興成功開發出XDog電驅動四足機器人,開創了低成本、高效能四足機器人技術方案的先河。
2015年,25歲的王興興面臨碩士畢業,但他的機器狗專案才完成一半,一旦畢業,意味著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為了能讓專案達到理想的狀態,他毅然主動申請延期畢業,全身心投入到機器狗的研發中。在此期間,王興興還公佈了XDog的電驅動方案。要知道,波士頓動力直到2016年才公佈電驅動方案,此前一直採用液壓方案,王興興卻比他們早公開了近一年。
梁文峰:從“非典型做題家”到 AI 領域的領軍人物
1985年,梁文峰出生在廣東湛江吳川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從不問他考試排名,只關心“今天解決了什麼問題”。這種獨特的家庭教育方式,讓梁文峰在面對問題時,更注重思考的過程與方法,而非單純追求分數的高低。
梁文峰從小就對數學和電腦科學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初三時,他在解一道函式壓軸題時,寫下了“梯度下降法的二維投影”的解析。這種創新性的標註在當時被老師和同學們視為“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氣餒。
梁文峰的童年充滿了各種“破壞性實驗”。他喜歡拆解各種玩具和電子裝置,試圖瞭解它們的內部結構。有一次,他甚至拆解了家裡的收音機,試圖修復一個故障。這種對現狀的“不合理”拆解,不僅鍛鍊了他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他對未知的好奇心。
2002年,17歲的梁文峰考入了浙江大學電子資訊工程專業。進入大學後,梁文峰就像一只找到了方向的飛鳥,目標明確,充滿鬥志。他極少參與娛樂活動,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圖書館的知識海洋中。
2007年,22歲的梁文峰又考上浙江大學資訊與通訊工程專業研究生,主要做機器視覺研究。在大學期間,他便展現出了對電腦科學和數學的極度熱愛,常常泡在實驗室研究機器視覺,甚至自費購買零件組裝裝置。
他的校友回憶:“當時AI在國內還是冷門領域,他卻堅信這是未來,連畢業論文都聚焦於低成本攝像機的演算法最佳化。”在大模型聞所未聞的時代,他就已經自學成才,成為一位“建模達人”。這種對未來的前瞻性,無疑為DeepSeek今天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8年,在浙大讀書期間,23歲的梁文峰與同學一起組團隊開始積累市場行情資料、金融市場其他相關資料以及宏觀經濟等資料。這一年梁文峰也帶領團隊開始使用機器學習等技術探索全自動量化交易。而此時,正值全球金融危機。
2013年,28歲的梁文峰與同樣來自浙江大學的同學徐進一起創辦了杭州雅克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15年6月,30歲的梁文峰與徐進一起加入陽光私募大軍,在浙江杭州創辦了杭州幻方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英文名High-Flyer),也就是現在的浙江九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在幻方的發展過程中,梁文峰不斷探索AI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透過量化投資策略為公司贏得了豐厚的回報。隨著在金融領域的深入發展,梁文峰對量化金融有了深刻的洞察。他發現,量化金融與AI技術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絡,AI技術可以為量化金融提供更精準的資料分析和投資決策支援。這些寶貴經驗又反哺到他對AI技術創新的理解中,為他後續的創業專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018年,36歲的梁文峰已經成為千億私募的管理者,在金融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他並沒有滿足於此,心中始終懷揣著對AI技術的熱愛和追求。於是,他創立了DeepSeek,帶領團隊致力於開發更先進的AI大模型。在開發“DeepSeek-V3”的過程中,團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大模型的訓練需要強大的計算資源和先進的演算法,而當時市場上的競爭也異常激烈。為了在有限的資源下實現技術突破,梁文峰帶領團隊不斷最佳化演算法,提高計算效率。他們僅用2048張H100的GPU叢集,耗時53天,便讓模型綜合表現逼近GPT-4,成本卻僅為後者的1/20,推理速度更是比GPT-4快2.3倍,價效比優勢顯著。這一成果的取得,不僅是DeepSeek團隊技術實力的體現,更是中國AI公司在基礎層創新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AI產業在全球競爭中逐漸嶄露頭角。
羅福莉:農村普娃到 AI“天才少女”
羅福莉不是那種天生就成績優異的天才型選手。小學時,羅福莉的成績很普通,文化水平並不高的老爸,和她一起制定了改進的目標, 比如每個學期進步多少名之類的。到小學畢業時,她的成績追上來了,在班上能排到第2名——這個時候距離頂級宗門北大還是相隔很遠。
初中時,羅福莉進入市裡一所排名很靠前的學校。那裡競爭激烈,她的成績只能排在中下。但有了小學的成功經驗,羅福莉的方案和以前一樣:初一定個目標,初二定個目標,初三定個目標。每次都能超額完成,形成了很好的正向反饋。她的父親也會定期和她一起回顧目標,調整計劃。羅福莉越來越自信,她內心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達到甚至超過目標。就這樣,她考中了宜賓最好的高中。
高中畢業後,羅福莉的父親希望她讀四川大學,但她選擇去北京,最終她被北京師範大學錄取,攻讀電子專業。進入北師大後,羅福莉發現自己對電子專業並不感興趣,她常常在課堂上走神,課後也提不起興趣去複習。她的成績一度下滑,甚至在班級裡排在三十名開外。
於是她決定轉專業,選擇了計算機專業。雖然這個決定讓她面臨更多的挑戰,但她沒有退縮。她用上了死記硬背的笨辦法,遇到題解不出來的時候,就去操場跑兩圈,回來繼續死磕。就這樣,她的成績逐漸提升,最終進入了班級前五名。
大三時,羅福莉聽從學長的建議,開始向北大各大導師申請實習機會。雖然受到“你沒有天賦做科研”的打擊,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屢敗屢戰。她記得有一次,她為了準備面試,熬夜準備了整整一個晚上。她把所有的知識點都複習了一遍,還準備了一個詳細的自我介紹。面試當天,她緊張得手心都是汗,但還是鼓起勇氣走進了面試室。面試官問了她很多問題,有的她能回答上來,有的卻只能硬著頭皮說“不知道”。面試結束後,她覺得自己肯定沒戲了,但沒想到,幾天後她收到了實習通知。這次實習機會,為她後來的保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研究生階段,羅福莉共發表一作論文五到六篇,非一作論文十餘篇。她每天泡在實驗室裡,從早到晚,甚至週末也不休息。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論文在國際頂會上多次發表,讓她在學術界逐漸嶄露頭角。
2021年,羅福莉以阿里星的身份進入達摩院。入職沒多久,她就負責了AliceMind的開源專案。她很快意識到,在學術象牙塔待久了,自己被“保護”得太好。研究的問題被定義得太清晰,採用的資料集太乾淨,接觸不到真實的dirty資料,也無法在更實際的資料集上驗證自己創新模型的有效性。她迫切地希望能用上真正的業務場景,驗證哪些模型才是能經得住考驗的“萬金油”。
2022年,羅福莉跳槽到知名私募公司幻方量化,從事深度學習相關策略建模和演算法研究。這和她在達摩院時的工作內容有很大的區別。她很快適應了新的工作環境,繼續在 AI 領域發光發熱。她發現,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比學術研究中的問題更加複雜,但也更有挑戰性。她用自己在學術研究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得到了公司的高度認可。
不久後,羅福莉又跳槽到創新型科技公司DeepSeek擔任深度學習研究員,成為公司門面產品DeepSeek-V2的關鍵開發者之一。
DeepSeek:
給創新人才培養的10條建議
王興興、梁文峰、羅福莉的成長故事不僅對個人成長和家庭教育有重要啟示,也給教育決策者和教育制度的設計者提供了本土科技創新人才如何培養的重要參考。他們的經歷揭示了當前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不足,併為未來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以下是針對教育決策者和制度設計者的幾點建議:
1. 推動個性化教育,打破“唯分數論”
王興興、羅福莉和梁文峰在傳統教育模式下並不突出,甚至曾被貼上“普通”或“學渣”的標籤,但他們透過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潛力,最終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這表明,單一的評價標準(如考試成績)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能力和潛力。
建議:教育制度應推動個性化教育,減少對分數的過度依賴,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例如,引入興趣導向的課程、專案制學習、實踐能力考核等,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2. 加強實踐教育,注重動手能力培養
王興興透過動手製作機器人和電子裝置,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羅福莉在學術研究中注重將理論應用於實際問題;梁文峰在創業過程中也強調實踐和落地能力。這表明,實踐能力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
建議:教育制度應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鼓勵學生參與實驗、專案和創新競賽。學校可以與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提供更多的實習和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
3. 支援跨學科融合,培養複合型人才
王興興將機械、電子和人工智慧相結合,開發出了創新的機器人產品;羅福莉從電子專業轉向計算機專業,最終在AI領域取得成功;梁文峰在創業過程中也注重跨學科知識的應用。這表明,跨學科融合是推動創新的重要途徑。
建議:教育制度應推動跨學科課程的設計,鼓勵學生在不同學科之間進行交叉學習。例如,設立跨學科專業或專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
4. 建立靈活的教育路徑,支援學生自主選擇
羅福莉沒有聽從父親的建議去四川大學,而是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專業;王興興在研究生階段也堅持自己的研究方向,開發出了具有創新性的機器人產品。這表明,學生的自主選擇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
建議:教育制度應提供更加靈活的教育路徑,允許學生根據興趣和能力調整專業和課程。例如,推行學分制、跨專業選課、轉專業政策等,支援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5. 注重抗挫折能力的培養
羅福莉在申請實習時多次受到打擊,但她始終堅持不懈;王興興在英語成績不佳的情況下,依然透過數理化的卓越表現取得了成功;梁文峰在創業過程中也經歷了多次失敗,但他從未放棄。這表明,抗挫折能力是創新人才的重要素質。
建議:教育制度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透過挫折教育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態。例如,設立創新競賽和挑戰性專案,讓學生在失敗中學習和成長。
6. 提供更多的創新支援與資源
王興興在研究生階段得到了導師的支援,開發出了低成本、高效能的四足機器人;羅福莉在北大讀研期間也得到了導師和實驗室的支援,發表了多篇高水平論文。這表明,創新需要資源和支援。
建議:教育制度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支援,包括資金、裝置和導師指導。例如,設立創新基金、科研獎學金和創業孵化器,鼓勵學生進行科研和創新專案。
7. 推動校企合作,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
羅福莉在阿里達摩院和幻方量化的工作中,注重將學術研究應用到實際業務場景中;梁文峰在創業過程中也注重產品的實際應用和市場反饋。這表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
建議:教育制度應推動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和專案實踐機會。例如,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鼓勵企業參與課程設計和教學,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
8. 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多樣性
王興興、羅福莉和梁文峰的成功都離不開他們對自己興趣的堅持和個性的保持。這表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路徑,教育應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多樣性。
建議:教育制度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提供多樣化的教育選擇。例如,推行個性化輔導、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和靈活的教育模式,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和成長方式。
9. 鼓勵從失敗中學習,營造包容的創新環境
梁文峰在創業過程中經歷了多次失敗,但他從每次失敗中吸取教訓;王興興在製作機器人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多次失敗,但他透過不斷改進,最終開發出了具有創新性的產品。這表明,失敗是創新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建議:教育制度應營造包容的創新環境,鼓勵學生從失敗中學習。例如,設立創新競賽和挑戰性專案,讓學生在失敗中積累經驗,培養他們的反思和改進能力。
10. 加強科技教育的普及與公平性
羅福莉從農村走出,最終在AI領域取得了成功;王興興從小鎮學渣成長為機器人領域的領軍人物。這表明,科技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性對培養創新人才至關重要。
建議:教育制度應加強科技教育的普及,特別是在農村和欠發達地區。例如,推廣線上教育、設立科技教育基金、提供更多的科技教育資源,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和參與科技創新。
王興興、梁文峰、羅福莉的成長故事為家長、教育工作者、教育決策者和制度設計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透過推動個性化教育、加強實踐能力培養、支援跨學科融合、建立靈活的教育路徑、注重抗挫折能力、提供創新支援、推動校企合作、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從失敗中學習以及加強科技教育的普及與公平性,中國的教育制度可以更好地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科技人才,為國家的科技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編輯 | 京教君
圖片來源 | 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內容來源 | 教育創造社,由DeepSeek生成,內容有刪節
今日推薦影片
歡迎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注意!微信演算法改版了!
圈友們要是不給京城教育圈加星標,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親們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標!
重要的話說三遍!
然後,多點在看、多點贊、多分享,
不然我們就要失去彼此了……
親們,快加星標,風裡雨裡,
京教君在這裡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