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看到一位鄉鎮初中教師寫的一篇文章,筆者整個感覺不好了!
這位網友發了一張圖片,描述了期末考試時的場景。試卷發下來後,這些初中生寫完自己的學號、姓名,在選擇題上連蒙帶猜地勾選完,挑出一些自己認為能做的試題寫寫,然後,就趴在桌子上夢周公,等候收取試卷的鈴聲響起來。圖片顯示,考場上一大半的初中生趴在桌子上睡覺。
不是沒有睡好,而是試卷上很多題他們不會做。不是腦子笨,而是課堂上他們有很多人不願意好好聽講。
小說、手機、哪樣比學習新知識枯燥乏味?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干涉,參見幾個月前女教師在黑板上書寫,一男生跑上講臺在女老師後面扇女老師腦袋的影片。總之,各種調皮搗亂的方式,被這些初中生花樣創新,一切,只是為了課堂上不那麼枯燥。一個班英語及格的只有幾人,物理化學也是一樣。
老師總結,他們的爺爺奶奶,那些60後本可以透過學習考試走出農村,但當年就是學渣,被父母送去學手藝或在家務農,留在老家;他們的父母,那些80後們,在普及義務教育的時代也只是接受了義務教育,沒有考上大學,甚至沒有考上高中,算是學渣二代留在農村。
現在作為10後的他們,祖父母、父母都可以生活在農村,不愁衣食,家裡有房有車,電視隨便看,手機隨便玩,我努力學習幹啥?沒有學習的動力,更沒有學習的習慣,能坐在教室不搗亂,就是對老師的極大尊重了!
老師家訪的時候,看到學生家裡條件不錯,什麼都有,除了書籍和書櫃。
那些有見識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城裡學校就讀,甚至掏大價錢把孩子送到城裡的私立學校。剩下的這些初中生,成了讓老師發愁的一批人,雖說學校硬體裝置甚至超過城裡學校,經常有老師來支教,老師一天打卡數次,有教學獎懲,仍然難以改變這些初中生的學習成績。
文末總結
提升農村中學教育質量,需要以系統性思維破解困局,透過分層解決方案涵蓋教育價值體系、家校共育生態、教學激勵機制、資源配置機制和社會支援網路等多個方面,旨在建立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的教育新正規化。
重構教育價值體系。將農業生產、非遺技藝、電商運營等與鄉村生活緊密關聯的知識融入課程體系,如設立"現代農業實踐課""鄉村直播營銷課",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實用價值。 初中階段嵌入職業教育模組,與縣域職校共建"職業體驗日",邀請返鄉創業青年開設"鄉村振興大講堂",展示多元化發展路徑。
重塑家校共育生態。實施家長觀念轉變工程,開辦"家庭教育夜校",設定手機使用管理、親子溝通技巧等實用課程,結業頒發"合格家長證"與子女評優掛鉤。實施家庭學習角工程,提供標準化書桌+基礎書目套餐,要求家長簽訂"每日伴讀30分鐘"承諾書,教師每週影片抽查學習環境。
創新教學激勵機制。推行"成長銀行"制度 ,將日常行為、學習進步折算為虛擬積分,可兌換農機具實操體驗、鄉鎮企業家見面會等特色獎勵。 實施"學長導師制" ,選拔縣域重點高中學生擔任"雲端輔導員",透過影片連線開展朋輩輔導,建立城鄉學業幫扶對子。
最佳化資源配置。城區名校與農村學校組建教聯題,共享教師資源庫,透過雙師課堂實現優質師資流動。
你還有哪些振興農村中學教育的好方法,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路,圖文不相關,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