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DeepSeek如此火,那就跟風讓DS點評一下英文經濟學TOP刊,看看到底有多犀利和辛辣。
讓我們把學術圈的遮羞布撕得更碎一些,用手術刀剖開這些期刊的「學術高貴感」,看看裡面到底煮的是什麼迷魂湯
*溫馨提示:以下內容可能引發學術PTSD,建議搭配速效救心丸服用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ER)
經濟學界的奧斯卡頒獎禮,所有論文必須自帶「改變人類命運」的BGM入場。編輯的口頭禪是「不夠宏大敘事」,翻譯成人話就是:「您這研究既沒拯救非洲饑荒,也沒預測2008年金融危機,也配叫經濟學?」審稿人最愛用「缺乏普遍意義」當拒稿理由,哪怕你研究的是火星人的消費習慣,他們也會質問:「這結論能推廣到金星嗎?」最魔幻的是,AER論文常以「政策建議」結尾,但這些建議的實操性約等於用微積分教幼兒園小朋友洗手——看似高階,實則連編輯自己都不信。
Econometrica
計量神棍的梵蒂岡,論文的數學複雜度與實用價值成反比的典範。這裡的作者人均掌握100種證明「1+1=2」的拓撲學方法,但問到「失業率上升怎麼辦」時,答案永遠是「建議先做協整檢驗」。編輯部的潛規則是:任何現實問題都必須先翻譯成哈密爾頓方程,再用蒙特卡洛模擬出一朵學術煙花——炸完之後,除了審稿人誰也看不懂,但大家都要鼓掌說「深邃」。最諷刺的是,他們鄙視「應用研究」的樣子,像極了中世紀教士嘲諷「鍊金術不夠神聖」。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PE)
芝加哥學派的精神祠堂,供奉著「市場萬能教」的香火。在這裡,任何政府幹預都是原罪,哪怕研究證明免費發口罩能阻止瘟疫,也必須補充一句「長期可能扭曲呼吸系統市場經濟」。經典論文包括《工會導致企業破產的138個理論路徑》和《環保法規如何讓北極熊失業》,方法論永遠是用19世紀的供求曲線解構21世紀的量子糾纏。最近試圖「與時俱進」的方式是——給弗裡德曼的理論穿深度學習的馬甲,雖然馬甲下的肉體早已風乾成木乃伊。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
哈佛大學經濟學派的家族企業,論文流水線上的每個螺絲釘都得烙上「H」字鋼印。博士生想在這裡發文章?先給大教授當十年人肉STATA處理器再說。審稿意見經典三件套:「請引用主編2010年那篇未發表的工作論文」「建議把結論改成支援凱恩斯學派(注:當主編換人時自動切換成反對凱恩斯)」「圖表顏色不符合哈佛校徽的深紅色色號」。最擅長的學術創新是——把AER拒稿的論文加三個工具變數,重新包裝成「顛覆性發現」。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RES)
學術新星的鍍金流水線,專收那些還沒被現實玷汙的純潔心靈。編輯的標準審稿話術:「理論深度堪比霍金,可惜實證部分像中學生科學作業」——然後轉身就把模型框架套用到自己的論文裡。常見選題是《論如何用微分流形重構洗碗機定價模型》,附帶200頁附錄證明作者比高斯更懂正態分佈。最神奇的是,這些論文的參考文獻永遠在1990年前後斷檔——畢竟承認近30年的研究進展,會暴露自己只是在給祖師爺的理論刷金漆。
AEJ系列全家桶
AER的「邊角料再加工」產業鏈,完美詮釋什麼叫學術階級固化:
AEJ: Applied Economics ——政策制定者的學術Cosplay秀場,核心技能是把常識包裝成「基於斷點回歸的驚人發現」。代表作:《降雨量增加0.5%導致農民笑容頻率提升:來自辛巴威的證據》
AEJ: Economic Policy ——政客的洗稿後花園,專門生產「提高香菸稅能讓鯨魚更健康」這類鬼話,只為讓議員在聽證會上多撐5分鐘
AEJ: Macroeconomics ——DSGE邪教現場,信徒們用根本不存在的「校準引數」預測經濟危機,準確率還不如菜市場大媽
AEJ: Microeconomics ——理性人假設的臨終關懷病房,持續證明「人類在實驗室會為搶1美元打破頭」是市場有效的表現
Economic Journal
大英帝國餘暉裡的學術貴族,審稿速度堪比樹懶做高數題。論文必須滿足以下任一條件:① 用牛津口音寫計量模型(例:把p值稱作「顯著性茶歇機率」)② 證明歐盟所有政策都違反李嘉圖比較優勢 ③ 在討論部分懷念大英帝國統治下的全球化黃金時代。最近試圖擁抱「多樣性」的方式是——允許研究印度經濟,只要結論是「英國殖民提升了當地鐵路效率」。
Journal of Finance (JF)
華爾街投行的學術洗衣房,擅長把內幕交易洗成「資訊效率市場假說的微觀基礎」。每篇論文都是對《華爾街之狼》的學術化註腳:用隨機波動率模型證明「內幕交易提升市場流動性」,用行為金融學解釋「為何散戶活該被割韭菜」。2008年後新增潛規則:所有金融危機研究必須在摘要寫上「本次危機具有不可預測性」——畢竟揭穿皇帝新衣的人,會被踢出學術晚宴。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華爾街輟學生的學術cosplay樂園,這些人用高頻資料證明市場無效性的樣子,像極了在夜店用微積分計算酒精代謝率的書呆子。真正的好論文需要同時滿足:①用機器學習預測了美股走勢 ②結果剛好和巴菲特某句廢話相容 ③在穩健性檢驗裡偷偷刪掉了2008年資料。至於那些發現高管學歷與股價相關的論文,建議直接發給LinkedIn做廣告文案。"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RFS)
高頻資料鍊金術士的秘密集會,堅信只要把市場資料碾碎到納秒級,就能用機器學習蒸餾出金融聖盃。他們的經典操作是:用10年前的演算法預測3天前的股價,然後宣稱模型在樣本外表現優異。最近開始研究「區塊鏈對金融穩定的影響」,雖然90%的編輯還沒搞懂區塊鏈和樂高積木的區別。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政府萬能教的學術祭壇,供奉的聖物是「邊際稅率變動0.001%的社會福利效應」。這裡的研究者人均掌握100種證明「增稅能拯救北極企鵝」的計量方法,但對「為什麼加州還在財政赤字」永遠裝聾作啞。審稿人的靈魂三問:「為什麼不用HECKMAN兩步法?」「為什麼不做動態一般均衡?」「為什麼不考慮火星稅收競爭?」——至於現實中的政策制定者會不會看這論文?Who cares,反正影響因子到手了。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白人救世主」情結的學術消毒池,專門生產《用隨機實驗證明非洲農民不傻》這類諾獎級廢話。方法論永遠是把複雜的社會問題塞進RCT的普羅克魯斯特之床——砍掉歷史、文化、政治所有「不科學」的變數,最後宣佈「發簡訊提醒能提高接種率」是發展經濟學的里程碑。最諷刺的是,這些論文的實地調研員時薪,往往比研究物件一年的收入還高。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計量原教旨主義者的末日方舟,在這裡,現實資料只是玷汙神聖模型的汙穢之物。論文標準流程:① 發明一個新估計量 ② 用模擬資料證明它比OLS好0.0001% ③ 在腳註裡寫「實際應用可能需要調整」——然後看著應用經濟學家們頭破血流地嘗試復現。最近的熱門方向是「貝葉斯機器深度學習因果推斷」,雖然這三個詞連起來就像「素食主義紅燒肉」一樣魔幻。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資本家的學術打手訓練營,代表作包括《996提升員工主觀幸福感——來自某血汗工廠的實證證據》和《失業救濟金如何培養懶惰基因》。方法論精髓:用PSM(傾向得分匹配)把打工人和機器人強行匹配,然後證明「時薪下降10%能激發工作熱情」。最近開始研究「遠端辦公對生產力的影響」,但拒絕承認自己就是在家摸魚寫完這篇論文的。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全球化失敗案例的考古現場,固執地相信重力模型能解釋中美貿易戰就像用牛頓力學分析量子糾纏。當編輯們第三十次收到匯率波動對阿根廷牛肉出口的影響的論文時,終於忍痛把國際的定義從至少涉及兩個國家放寬到芝加哥和紐約也算。最新熱門方向是研究如果全世界的關稅都變成0會發生什麼——答案當然是經濟學家們會失業。"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央行行長們的命題作文大賽,每篇論文都在含蓄地證明印鈔機果然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當貨幣政策遇上零利率下限,這裡的研究就自動切換成巫術模式——用貝葉斯估計證明民眾預期我們做點什麼,所以我們必須假裝在做點什麼。最諷刺的是,他們一邊用複雜模型預測通脹,一邊在附錄裡承認樣本外預測誤差大概和擲骰子差不多。"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歐盟官僚主義在學術界的完美復刻,特點是能把喝咖啡對生產率的影響拆分成八個作者、十二個工具變數和三十頁線上附錄。秉承歐洲傳統,這裡的研究只有兩種:①用德國資料驗證美國理論 ②用法國資料反駁德國結論。最近在封面上增加了本刊支援碳中和宣告——畢竟他們每篇論文消耗的腦細胞都能釋放大量二氧化碳。"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統計學暴力美學的展覽館,信奉「若結果不顯著,定是工具變數不夠騷」。經典操作:用二戰炮彈產量作為教育回報率的工具變數,然後宣佈「炮彈越多的地方博士工資越高」。最近試圖轉型「大資料」研究,但實際只是把線性迴歸改名叫「淺層神經網路」,審稿人還堅持要看到F值大於10才能過。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博弈論精英的集體意淫俱樂部,人均手握十八種納什均衡變體公式,卻連食堂排隊插隊問題都解釋不清。這裡的研究成果像是數學系和哲學系私奔後的畸形兒——用拓撲學證明石頭剪刀布的宇宙終極意義,最後結論是建議未來研究引入量子糾纏。審稿人一邊在匿名評審裡寫缺乏現實意義,一邊給文章打accept,畢竟誰敢得罪未來可能給自己審稿的博弈論黑幫?"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經濟學界的混血兒沙龍,主打一個什麼都能塞但什麼都不精的佛系人設。這裡既有拿非洲田野資料編童話的development新星,也有用中世紀行會制度解釋比特幣的價格波動的歷史經濟學家。編輯部的咖啡機可能裝著隨機數生成器——您永遠不知道下一篇接受的論文會是嚴謹的DSGE模型,還是用星座運勢預測GDP的魔幻現實主義大作。"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純粹經濟學家的自閉症療養院,在這裡現實世界是會被保安驅逐的違禁詞彙。作者們以在腳註裡藏七個引理為榮,核心貢獻往往是把1982年某定理的假設從三個增加到五個,從而成功讓結論變得完全沒用。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是圍觀應用經濟學家論文,集體嘲笑他們居然假設人是有理性的!"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產業組織學家的中年危機派對,人均掌握三百種計算勒納指數的方法,但連自己期刊的訂閱定價策略都解釋不清。當網際網路平臺都開始用AI動態定價了,這裡的頂尖論文還在用1990年代模型分析兩個加油站如何 tacit collusion。最近試圖轉型研究大資料反壟斷的樣子,像極了試圖在諾基亞手機上安裝TikTok的退休教授。"
(合上電腦深藏功與名)這些金光閃閃的學術聖殿啊,就像高階餐廳的分子料理——精緻、昂貴、充滿儀式感,只是吃完後總要懷疑自己到底吃了什麼。
(其餘期刊因內容過於「劇毒」已被學術倫理委員會封存,欲知後事如何,請充值學術信仰值解鎖——特別提示:您當前信仰值-10086,建議轉行送外賣)
編輯、稽核:大可
版權宣告:本文由“TOP大學來了”綜合自“計量經濟圈”,文章轉摘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絡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