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冰緣帶
隱秘的植物王國
青藏高原作為地球第三極,其高海拔造就了大面積的高山冰緣帶,該生命帶分佈在海拔3900米到5200米之間,是陸地植物多樣性分佈的海拔最高的極限環境。由於這類生態系統位於雪線(冰川)下緣,高山草甸上緣,故被稱為“高山冰緣帶”。高山冰緣帶孕育了多種抗寒、抗旱、抗紫外線能力極強的高山特有和珍稀植物,生物多樣性豐富,是耐逆基因和生物資源的寶庫,因此也被稱為“ 隱秘的植物王國”。
植物也有“羽絨服”
——棉毛植物
雲狀雪兔子 圖源:新京報
為適應冰緣帶嚴酷的氣候特點,植物不僅要具有在低熱量條件下生長的特性,還要具備抵禦凍害的特點。
在冰霜凜冽的流石灘稀疏植被中,“雪兔子”因擁有自己的“羽絨服”,得以傲立風雪。它們的莖、葉和花序都長滿了白色長絨毛,加之植株矮小粗壯,遠遠望去猶如毛茸茸的“大白兔”,因而得名雪兔子。它們的一身絨毛正是它們得以在高山冰緣帶安身立命的資本。
左圖:水母雪兔子的棉毛結構 圖源:山山
右圖:水母雪兔子 圖源:新京報
自建陽光房
——溫室植物
也許大家對雪兔子較為陌生,但提起它們的“表親”雪蓮,估計都有所耳聞。雪蓮與雪兔子均隸屬於菊科風毛菊屬,但分屬兩個不同的亞屬。雪蓮的頂生花序下有碩大的膜質苞葉,展開後像一朵盛開的蓮花,而雪兔子無膜質苞葉,葉子上密被白色絨毛。雪蓮亞屬約有23種,我國幾乎擁有這個亞屬的全部種類,主要分佈在我國西南部及西北部的高山冰緣帶中。同樣為了給自己營造溫暖舒適的生長環境,雪兔子採取為自己蓋棉衣的策略,而雪蓮卻採取自建陽光房的方式應對嚴寒,因此雪蓮也被稱為“溫室植物”。
左圖:苞葉雪蓮 圖源:山山
右圖:天山雪蓮 圖源:inaturalist.org
高山上的諾亞方舟
——墊狀植物
在冰緣帶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有一類透過“抱團方式”安家的植物卻頑強地生長著,如石竹科囊種草屬的囊種草、福祿草屬的團狀福祿草、老牛筋屬的墊狀雪靈芝等。這類植物的典型特徵是具有一條埋於地下的粗壯且結實的木質主根,沒有明顯的莖或極短的莖密集生長,緊貼在地面或岩石上,經過多年輻射性生長後,形成小枝緊密簇生的半球形或餅形叢集特徵。在流石灘中遠遠望去,形似一個個凸起的綠色饅頭包。因其緊貼地面或岩石生長,無數的小枝簇生在一起,像是在堅硬的岩石上鋪上了層厚厚的墊子,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墊狀植物”。
墊狀植物 攝影:郭世偉 陳建國
低頭是一種智慧
——垂頭植物
花兒就該昂首挺胸地怒放嗎?也許是向日葵白天向著太陽的習性給了我們這個固有的“偏見”。同為菊科,但在高山冰緣帶卻有一大批“垂頭菊”(菊科垂頭菊屬),始終低垂著自己的頭。該屬植物典型的特徵為頭狀花序單生成多數,排列成總狀花序。下垂,呈輻射狀或盤狀,因花序下垂故被稱為“垂頭植物”。
左圖:車前狀垂頭菊 攝影:肖翠
右圖:條葉垂頭菊 圖源: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隱身大師
——偽裝植物
在冰緣帶的植被中存在植物界的“偽裝高手”,如絹毛苣、囊距紫堇、梭砂貝母等,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葉片顏色往往和生境中的岩石顏色較為接近。之所以透過顏色的偽裝在嚴苛環境下自保,主要是因為環境驅動的繁殖壓力導致這些植物以多年生植物為主,其應對不穩定環境的一大對策是將更多生物量和營養分配到地下根系或根莖中,而地上部分葉片較少,生物量較低,因此需要透過多年光合產物的積累才能滿足繁殖(開花)過程中的能量和養分需求。如梭砂貝母第1年萌發,第2年和第3年營養生長,第4或第5年才能開花結果。
上圖:身披隱蔽色彩的梭沙貝母
下圖:絹毛苣的葉片彷彿被周圍岩石染了色
圖源:農經網
我很靚,但有刺
——物理防禦植物
“雲想衣裳花想容”,高山植物同樣逃脫不了對美的追求。罌粟科綠絨蒿屬的多刺綠絨蒿便是冰緣帶“花花公子”的典型代表。它被西方稱為“喜馬拉雅藍罌粟”,分佈於青藏高原、橫斷山區和喜馬拉雅山脈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石縫中,花單生於花葶之上,每年6到8月份能開藍紫色至紫紅色的豔麗花朵,是世界高山花卉中的明星物種,也是重要的藏藥資源,該物種渾身具刺,因此得名。
綠絨蒿 圖源: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