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從軍》中的馬克沁-託卡列夫機槍
本文原作者“膛線君”,內容有刪改
提起二戰前蘇聯設計的輕機槍,估計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著名的“大盤雞”DP機槍。的確,在一般人的印象裡,蘇聯不就這一種輕機槍嗎?
▲DP機槍
但實際上,DP機槍誕生之前,蘇聯就曾經自主研製了一種“輕機槍”,甚至還是著名的槍械設計師託卡列夫親自操刀的!只不過,這種機槍的問題實在太多,沒用幾年就被淘汰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託卡列夫這位大師一生中最“丟人”的設計了。
1922年,經歷了戰火之後,布林什維克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政權——蘇聯,但國家剛剛起步,日子也確實不太好過。比如在軍事武器方面,蘇聯繼承了沙俄留下來的各式裝備,光輕機槍就有各型馬克沁、各型麥德森、奧匈帝國的施瓦茨羅斯、法國的紹紗、英國的劉易斯等等,輕機槍的口徑和型號各不相同,因此急需統一。
▲裝備麥德森機槍的蘇軍
好訊息是在1920年,就有人在幹這個事了,正是蘇聯自動武器的先驅者費德洛夫,他和他徒弟捷格加廖夫基於費德洛夫步槍研製了好幾種輕機槍,包括著名的費德洛夫M1916在紅軍裡也是當輕機槍在用。但問題是老費這個人實在是太喜歡6.5mm口徑了,如果用他的機槍,那子彈又要多一種,所以這些機槍全都被淘汰了。
▲費德洛夫設計的原型輕機槍之一
專家們經過研究,決定將所有步兵武器的口徑統一成7.62mm。至於機槍,現在有兩個選擇,一是搞原創,二是在馬克沁基礎上進行改裝。1923年,一位名叫科列斯尼科夫的年輕人率先站了出來,他選擇了第二條路,設計了今天一張圖都沒留下來的馬克沁-科列斯尼科夫機槍,簡稱為MK機槍。
▲蘇聯槍械設計師們的合影
包括託卡列夫(前排左二)、費德洛夫(前排右二)和科列斯尼科夫(後排右三)
1924年,又有一名經驗老道的設計師加入了競爭,他就是託卡列夫。老託的水平有多高,作品有多經典,想必不用軍武菌多說了,後來的TT手槍,SVT半自動步槍都是他的手筆。當然這會老託還沒那麼有名,主要在設計半自動步槍,順手設計了一挺輕機槍。
▲託卡列夫
不過老託比較特別,他選了第三條路,改裝了一挺維克斯機槍。維克斯是英國的馬克沁改進版,英國人倒轉了馬克沁的槍機,做了很多輕量化處理。從機匣高度也能看出來,維克斯的機匣空間利用率比馬克沁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維克斯-託卡列夫機槍
但是不知道為啥,官老爺們叫停了託卡列夫的工作,強行把他掰回了第二條路上。沒辦法,老託又重新設計了一挺馬克沁-託卡列夫機槍,簡稱為MT機槍。
▲遊戲《從軍》中的馬克沁-託卡列夫機槍
這古董槍居然是遊戲裡蘇系的頂級機槍……
主要改進是將水冷槍管改成風冷,並加裝可摺疊兩腳架;機匣重新設計提高空間利用率,並在表面開槽減重;加裝步槍式槍托和扳機等等。最終MT機槍的重量從20千克降低到了13千克,“甚至”比德國的MG08/18還輕。
1925年4月10日,蘇聯進行了MK和MT之間的對比測試,說是測試,其實也就請了一批專家觀摩試射,然後投票罷了。最終MT機槍以55:8的巨大優勢拿下勝利。大約在5月中旬,上級下令投產MT機槍。而直到5月26日,他們才正式批准MT機槍入役,看得出來是真的很急。
▲託卡列夫父子和MT機槍
可時間到了6月,MT機槍還沒開始生產,為啥呢?原因之一我們開頭就說過,因為MK和MT的對比測試還沒結束呢,之前那個就是個觀摩。在更加正式的測試中,MT機槍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包括兩腳架、瞄具、槍托、槍口裝置和保險等部位都要重新設計。
▲正在分解維護的MT機槍
測試委員會里的各個部門對於改進的看法也無法達成一致,比如紅軍最高指揮部在1925年6月6日表示,MT機槍的機匣太複雜了他們接受不了,意思是要重新設計;但7月15日炮兵總局又叫老託按部隊的意見改進機匣,不用重做了。還有圖拉的專家認為武器上不要用硬鋁來減重;軍方代表和軍事工業管理總局則認為可以在次要部件上使用一些硬鋁。諸如此類爭執還有很多……
終於在1925年8月底,各部門達成了一致,達成了個什麼一致呢?說“不改了,就按第一版的設計做!”真不知道聽到這個訊息的老託當時是什麼心情。
▲MT機槍的西班牙語說明書
原因之二是工廠說沒有圖紙。這就要說到老託這個人的特點了,他設計武器從來不畫圖紙,就光靠腦子想,然後就把槍搓出來了,最後再根據搓出來的實物重新繪製圖紙。這種方法工作效率非常高,所以他能夠同時設計好幾種武器,但也苦了負責量產的同志們。
▲託卡列夫喜歡“手搓”原型槍,而不是先畫圖紙
於是在6月到8月間,設計部門向生產部門陸陸續續發了好幾十本圖紙,但看得出來這些圖紙的質量都不高,因為工廠竟然有權在不影響機槍功能的前提下,對圖紙進行修改。
最誇張的是伊熱夫斯克兵工廠,他們收到了3700根槍管的訂單,但是卻沒收到工藝圖!咋辦呢,經過一頓磋商,最後決定就按普通馬克沁槍管的標準來生產。
▲使用MT機槍訓練
此後的幾個月,工廠一直在為量產做準備,如果一切順利,MT機槍將在1926年3月投入量產。但不出意外的話又要出意外了。別說3月投產了,在MT機槍的整個生產週期中,就沒有按計劃完成過,並且生產計劃也一直在變,從每年1750挺到5000挺不等。
無法按時生產的原因,無外乎機槍又暴露缺陷啦,幾個部門的驗收標準又扯起來啦,生產用的模具怎麼缺了一百多個啊等等。所以,MT機槍的生產斷斷續續,總產量只有2500挺,根本沒有滿足需求。
▲託卡列夫改進後的MT機槍
看起來確實正常了不少
終於在1927年,老托實在受不了了,徹底重新設計了馬克沁-託卡列夫機槍,把問題修了個七七八八。但問題是,這時候上頭已經對他的機槍不感興趣了,為啥呢?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1923年,當小科開始設計MK的時候,費德洛夫的大徒弟捷格加廖夫開始了設計起了自己的機槍,他走的是原創路線。在MT被一堆破事纏身同時,捷格加廖夫一直在“猥瑣發育”,直到1927年,他才拿出了自己機槍的完成品——沒錯,正是著名的DP輕機槍。
▲DP機槍很快就成了蘇軍的主力輕機槍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DP和MT之間的差距那可不是一星半點。和輕巧纖細的DP機槍相比,馬克沁改裝的MT機槍簡直就是恐龍時代的產物。自從有了DP之後,MT機槍在蘇聯馬上就成了人見人嫌的垃圾,被封存進了倉庫。
▲西班牙內戰中的MT機槍
不過,這批機槍終究也還是有重見天日的一天。十多年後,隨著國際形勢日趨緊張,戰爭在世界各地開始爆發,蘇聯也開始向世界各國提供武器援助。其中,不少庫存的老舊武器都被蘇聯提供給了中國和西班牙,其中就包括MT機槍。
▲西班牙內戰中的MT機槍
儘管MT機槍的產量不大,交付給中國的數量也不多,但對於當時嚴重缺乏武器的中國軍隊,卻像是久旱逢甘露了。為了通用國內德械的彈藥,甚至有不少的MT機槍都被改膛成了7.92mm口徑。
▲軍武菌在軍博拍攝的DP輕機槍、DT坦克機槍和MT機槍
現如今,這挺蘇聯歷史上第一種裝備部隊的自主設計輕機槍在俄羅斯國內已經找不出幾挺了,反倒是北京的軍博和輕博都有收藏,真是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