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人形機器人(拍攝:島叔)
“為機器立心”,有人用這句話來概括科技發展的方向。“為機器立心”,就是要讓機器更加善解人意,愈發結出善果。島叔這次來到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對這句話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層。
分享在展會上的三個觀察,希望能給島友們帶來啟發。
第一個觀察:AI大模型越來越懂千行百業。
人工智慧是本屆大會的重點,島叔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字:“用”。觀眾問最多的,是“能怎麼用?”展商答最多的,是“如何幫到你”。
今年的烏鎮傳遞著這樣一個資訊:中國正千方百計搭一座橋——在強大的AI能力與千行百業間,搭一座應用之橋。
大會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4》藍皮書顯示,2023年,中國生成式人工智慧的企業採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萬億元。
盤點今年的一些故事:某電器品牌用“斑頭雁”的AI客服,解決了電商大促期間服務流量大的難題;某特效公司,利用國產影片大模型Vidu製作的爆炸鏡頭,直接省下百萬製作費;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可在一天內完成百萬級別的大規模藥物虛擬篩選,顯著降低藥物的設計週期……可見,一旦把AI的通用性與各行業的專有知識連結起來,千行百業將得到新的賦能。
第二個觀察:低價機器人離我們越來越近。
今年大會熱度最高的展區之一,是人形機器人展區。
一位90後觀眾告訴島叔,2016年,當他看到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釋出的機器人Atlas,可以在障礙物間跑酷、後空翻穩穩落地,他和他的同學們都被深深震撼,“有種弓箭手第一次看到火槍的感覺。”
但幾年過去,機器人行業發生了全新變化。波士頓動力雖然震驚世界,但其走的是液壓技術路線,成本高、工藝要求高,難以商業化。只燒錢不盈利,讓波士頓動力這個行業標杆被迫三次“賣身”。今年4月,波士頓動力終於宣佈,放棄液壓技術路線,轉而生產電動機器人。至此,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技術路線之爭”基本告一段落。
而中國上來就走的是電機技術路線,更靈活、工藝更簡單,關鍵是成本低太多。波士頓動力一個Atlas要上百萬美元,而中國宇樹這次展出的人形機器人G1,售價是10萬元人民幣一個,同樣能“鯉魚打挺”、人踹不倒。在絕對的成本優勢面前,“老牌”“底蘊”都顯得蒼白。
如今,人形機器人已經接近“四肢發達”,下一步如果能解決“頭腦簡單”的問題,我們將迎來一個更加震撼的時刻。
第三個觀察:出門“打飛的”即將成為現實。
今年烏鎮的展會上專門設定了一個低空經濟展館,關注度頗高。
大家在科幻電影常常看到,人們開著飛行器,井然有序地出行。科幻電影裡的“打飛的”,在產業端叫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對於中國來說,eVTOL的製造能力不在話下,如今已誕生出上海峰飛、廣州億航、成都沃飛等一批“造機新勢力”。展會A館一進門右手邊,就放著一架“盛世龍”號eVTOL模型機,很是矚目。今年2月,“盛世龍”完成了從深圳到珠海的跨海演示飛行,將原本2個半小時的地面車程縮短至20分鐘。
但就像網約車,有了車和乘客只是基礎,還得有叫車軟體吧?還得有監管平臺吧?尤其飛行器不比隨停隨走的汽車,還得有上下機的停機坪和充電樁吧?
這說著說著,就說出一個產業鏈和生態圈,也說出了發展低空經濟還“缺”什麼。如果說珠海航展,是看各家“造機新勢力”競技,那烏鎮展示的就是背後的軟體平臺。飛行器在空中有秩序飛行,得依託一個強大的空管平臺,同時處理大量實時資料,用演算法進行監測和干預。咱有這個技術能力儲備嗎?有。傑能科世搭建的後臺監控平臺,凡雙科技的監測裝置,夢想機庫APP提供的“打飛的”服務……烏鎮的展館裡,都有。
這次在烏鎮,島叔確實感到一種“未來感”。一批批工程師、企業家、銷售員在技術攻關、開拓市場、撮合交易,這些湧動的熱潮,不就是一個國家的活力嗎?
“為機器立心”,也為未來立起信心。
文/螺螄道長
來源/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