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包拯留下的遺產究竟有多強大?可以想象,這個歷經千年的傳承,對於包家後代而言,就如同一座千年古樹,紮根於歷史的土壤,枝繁葉茂,為包家子孫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力量和財富。讓人不禁好奇,這個遺產究竟包括了怎樣的財富和影響力?
一仕無成,孝心在何方
公元981年農曆正月初一,包拯出生在一個官僚世家。當時正是大雪飛揚,父親包令儀高興之下,取名“拯”,寓意這雪花般的孩子帶來喜悅,拯救家族後續香火。
包令儀本就是一位大才子,24歲時就高中進士,也在朝堂上擔任要職。包拯似乎遺傳了父親的聰穎天分,29歲時他也中了進士,準備開啟仕途。
那一年春天,杜鵑啼血,滿城尋芳。包拯卻心事重重——朝廷將他分配到了距離老家400裡遠的建昌縣當知縣。若只是他一人,倒也無所謂委屈進退;可父母年紀已經大了,十分想念兒子。每每月明星稀,包令儀都獨自凝望南方出神。包拯知道,那是老父望兒成龍的方向。
包拯也十分想念父母,三番五次上書請求調任,朝廷這才將他調往離家近的和州。然而父母的身體一天天衰弱下去,隱約預示著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再也無法放心遠赴他鄉。那年秋高氣爽,紅葉飄香的時候,他毅然決定,棄官回鄉,一心一意地侍奉父母。
三年後,父母相繼離世,包拯悲痛欲絕。在親友再三勸慰下,他才從父母墳前的草屋出來,踏上返程的路途。當時已是立冬季節,天寒地凍,一片蕭瑟。行李箱裡,父母的遺物在包拯心上沉甸甸的。他決意帶著這份思念啟程,去等待朝廷再次徵召自己回朝任官。
那一年,包拯39歲。他從29歲中進士起,整整十年的光陰都奉獻給了家人。或許正是這些年的陪伴,讓他養成了孝順父母、他人的性格。這也奠定了他日後清正廉明的人生軌跡。
天長知縣時期:智斷牛舌奇案
在京城等待的日子並不太長。很快,朝廷任命包拯擔任天長知縣。上任伊始,他就遇到了一起兇殘的案件。
那是春日明媚的一個早晨。縣衙裡一位農夫匆匆跑來,態度焦慮地說他家的牛被人割掉了舌頭。因為牛是重要的耕作工具,故意傷害牛隻是重罪。這農夫害怕被人誣陷在先,趕緊來州衙告狀,想讓縣官給自己正名。他也期望縣官能找出真正的兇手,為自己和牛主持公道。
包拯沉吟片刻,平靜地對農夫說:“割去牛舌對兇手沒好處,除非是與你有仇。你平日裡有得罪人的地方嗎?”那農夫連連搖頭,說自己向來老實樸實,村子裡的人都與自己和睦相處。他實在想不通會有誰這樣惡意陷害自己。
包拯聽後沉默片刻,很快指點農夫回去宰了那頭牛,然後觀察是否有人前來告發。原因很簡單,舌頭被割掉的牛無法進食,註定會很快死去,再無利用價值。若真的只是單純報復或陷害,兇手斷不會在乎牛的死活。唯有真兇為了避免自己吃牛肉的罪名暴露,才會在牛死後趕來告發農夫。
果然,就在牛被宰後不久,一個村民就匆匆跑來縣衙告發農夫私自宰殺耕牛。縣衙立即派人將此人抓捕,並傳喚當地鄉紳前來證明。這人很快就承認自己出於嫉妒,蓄意陷害鄰家,並懇求包拯開恩。原來,他本就是村中的一個無賴人物。
透過這一案件的妥善處理,包拯公正廉明、斷案如神的美名很快在周邊各地流傳開來。百姓們為有這樣一位能解冤抑強的好官感到欣慰,紛紛來州衙給他獻殷勤。而包拯則謙虛謝絕了百姓們的禮物,他說自己不過是盡了一個知縣該做的本分罷了。
端州知州時期:清廉兩袖雲
此後數年間,包拯輾轉任過各地官職。終於在1045年,39歲的他被朝廷任命為端州知州,來到了這片著名的文人之鄉。
端州,一個美輪美奐的好地方。它產的端硯,紫砂美妙,世稱“端硯天下首”。在包拯之前,來任職的每一任知州都會想方設法地從中撈上一筆,要麼私自收繳良民的端硯貢上,要麼大肆勒索端硯商人。
然而包拯與他們不同,他清正廉潔,首先減輕了民的稅收負擔。在任期間,他甚至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一部分來幫助老弱病殘。因此深受百姓愛戴。
三年任期即將結束時,朝廷派來數名使者前來端州備載包拯返回京城。他們此行也打算帶回一批上好的端硯作為職銜。誰知包拯不但自己一方端硯未曾藏匿,還謝絕了他們的禮物。
“端民生產端硯勞苦功高,本官已從他們稅收中獲取俸祿。無法也不敢再佔民間便宜。”包拯如此向使團人員說明拒絕的原因。這講義氣的舉動讓眾人刮目相看的同時,也為他日後清流形象奠定基礎。
正因為作風清廉正派,包拯的仕途路越走越寬。他後來升到了翰林學士,深受宋仁宗的信任。然而,正當他的政途如日中天之時,家中卻發生了不幸變故。
中年喪子,晚年再迎骨肉
包拯初婚不久就喪妻,後續娶了生性溫柔賢淑的妻子董氏。董氏幾次懷孕後都導致流產,直到34歲這一年,她才終於安胎,生下了包家的獨子包繶。包繶出生後很得寵,宋仁宗直接給了他一個八品官職,等他成年就可上任。包家人高興之餘,也著急兒子早日成家立業,遂在包繶19歲的時候為他選定了一門安穩的婚事。
誰成想好景不長。婚禮儀式剛結束不久,新郎官包繶就突發急病,經醫生診斷為天花病發作。一場天花,讓年僅20歲的包繶跌入了死亡的深淵。
臨終前,他握著爹孃和年僅幾月大兒子的手泣不成聲。那時正是端陽節,好一派“粽香撲鼻時”的和樂景象。只是這份喜慶與包家無關,這裡瀰漫的只有悲傷的淚水。
54歲喪子的打擊對包拯來說是巨大的。好在老夫婦還有一個孫兒包文輔相依為命。誰知這脆弱的小生命並未撐過五個寒暑,也預示著包氏一族即將絕嗣的危機。這個時候,兒媳婦崔氏本可以選擇離開改嫁。但她想到公婆的養育之恩,決意留下來侍奉二老。面對崔氏的這份孝心,夫婦非常感動。
六十大壽之年,姻緣再現轉機
轉眼到了1060年,六十週歲生日時,包拯明令不許為自己置辦任何壽宴,以示自己守節悼念逝去的骨肉。鄉親們也知他傷感,沒有人敢違抗的意願。只有一位老人代表鄉鄰送來兩盆生日花卉,算是老朋友的一點心意。包拯將老人迎入自己宅第,親自為他沏上了新鮮的龍井茶。
就在這時,崔氏突然跪倒在包拯面前,泣不成聲。包拯忙問她緣由,這才知她私下裡一直撫養了一個兩歲大的孩子——那正是包拯年輕時與舊日媵妾所生的骨肉!
原來在很多年前,年輕氣盛的包拯曾有過一位名叫孫氏的媵妾。性格剛硬的孫氏與正直的包拯格格不入,為此鬧出過一些矛盾。
後來孫氏回到孃家,卻發現自己已經懷了身孕。正巧崔氏知道後,主動提出幫助孫氏撫養骨肉。出於顧全家族聲譽,孫氏才答應生下這個私生子。
之所以沒有告知包拯此事,主要是擔心這個私生子會夭折,給老夫婦帶來傷痛。如今好不容易將孩子撫養到兩歲,崔氏終於可以讓老夫婦見到這個意外的骨肉。
包拯為這個天降的骨肉取名“包綖”,寄予了再續香火的厚望。晚年能有骨肉相依,老夫婦自是高興。然而好景不長,這位忠孝兩全的“包青天”還是在五年後離開了人世,終年65歲。臨終之際,他留下遺命,要求子孫必須廉潔仕宦,不可貪圖權力金錢。這37字家訓,成了包氏後人永遠的守業。
結語
當年“包青天”留下的,不僅是一個廉潔正直的人生楷模,也不僅僅是37字家訓,更是一整個自律嚴謹、崇尚正義的家族文化,這份文化的種子,在他的後人心中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如今,包拯的後人已遍佈世界各地,有的成了僑領,有的為國家歷史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心中,永遠銘記和發揚先人的精神。我們也期盼包青天這棵大樹永遠挺拔,為國為民盡責盡力,造福子子孫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