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談判,不該由彭總司令出面。”李克農判斷道。
“哦?”毛主席疑惑地看向他。
此時是1953年7月的一天,我國與美國、朝鮮馬上要在板門店進行又一次的停戰談判。
一般說來,停戰談判都是需要雙方在戰事中的軍事主帥出席的。比如說,這次美方出席談判的代表中,就有當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馬克·韋恩·克拉克。
這種情況下,彭老總也沒理由不出席談判。但李克農顯然並不贊同。
為什麼李克農認為彭老總不該參加談判呢?
談判的原因
在1950年10月,志願軍部隊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當時的情況,對朝鮮和我國都萬分危急。
聯合國軍正憑藉先進的裝備和後勤優勢,在朝鮮戰場上肆意推進。甚至還有美軍飛機飛到我國東北邊境,對我國農民投下炸彈。
我國之前就多次警告聯合國軍不要越過三八線,結果對方不但不聽警告,還妄圖將戰火延燒至我國國土。毛主席毫不猶豫地下令:組建志願軍,抗美援朝!
之所以採用“志願軍”的名稱,是因為我國與美國或南朝鮮沒有直接宣戰,蘇聯也沒有。
“志願軍”就是“正規軍”的反義詞。在1930年代末的西班牙內戰中,就有大量志願軍從世界各地前往西班牙,他們名為“國際縱隊”。
雖然我們的人民志願軍,確實是由現役部隊整建制改編而來的部隊,但這支部隊只能是由“同情朝鮮而自願參戰援助的人民”所組成的隊伍。
也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以免戰事升級,波及更多國家或地區。
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一開始對志願軍是完全不屑一顧的。畢竟,當時的我國還是一個窮國,更是外國人眼中的弱國,好像什麼人來了都能踩上一腳。
再加上“志願軍”這個具有迷惑性的稱呼,讓西方人都以為我國最多是來了幾百幾千個志願者。
在他們眼裡,這種隊伍在聯合國軍的火力面前完全不足為懼嘛!
“那些東亞人不敢派太多人的!”麥克阿瑟自信地在媒體採訪中說,“這是場再輕鬆不過的戰爭了,我們在聖誕節之前就能打下平壤,讓小夥子們回家吃上聖誕晚宴!”
如果小夥子們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真的回家吃聖誕晚宴,他們說不定會直接調轉槍頭對準麥克阿瑟的。
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一投入戰鬥,就接連取得了勝利,狠狠打了西方軍隊和媒體的臉。志願軍的戰鬥力,完全超出西方人的預期。
儘管美軍有著難以想象的飽和火力支援、精確炮火打擊,還有各種交通工具用作後勤運輸,師屬的飛機能直接支援到前線營級單位……
但志願軍憑藉大規模、大縱深的戰術穿插,還是給美軍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或者說噩夢。
麥克阿瑟或者杜魯門可能會否認志願軍的這些強悍之處,但這些人的否認沒什麼用處。
對我國軍人的實力有最直觀感受的,當然不是這些在後方指揮的高階將領和政客,而是身處戰場、直面志願軍火力的聯合國軍大兵。
有一部名叫《絕不撤退》的美國戰爭電影,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拍攝的關於朝鮮戰爭的故事。當時朝鮮戰爭還沒有打完,這部電影拍出來的本意是為了提振士氣。
影片中的美軍大兵表現得都很英勇,志願軍則是一副一觸即潰的樣子。
作為電影來說沒什麼,唯一的問題是:電影講述的是長津湖戰役中美軍撤退的故事。
導演原本是想用這部電影表達“即使撤退也不代表失敗,我們英勇頑強的戰士必定能重返戰場!”
但這樣就帶出了一個大問題:既然志願軍這麼弱,你們為什麼還要撤退?
一個參加過朝鮮戰爭、退役多年的美軍老兵,曾將他在朝鮮戰場上的見聞寫下來。在關於志願軍的部分,他是這樣說的:
“對於白刃戰,我原本並不感到多麼恐懼。我在太平洋戰場上和日本人拼過刺刀,還殺了很多。
那些日本人雖然高喊著“天皇陛下萬歲”,我卻能從他們眼中清楚地看到恐懼。
但志願軍不一樣。在他們眼裡沒有害怕,如果你和他們進入戰鬥,結局要麼是逃,要麼是死,要麼是一起死。
在和志願軍的戰鬥中,害怕的總是我們。他們會吹響那種奇怪的喇叭,發出尖利難聽的聲音,然後你就像被判了死刑,手忙腳亂地對沖過來的志願軍開槍,最後狼狽逃走……
我很幸運,沒有被他們殺死。”
連美軍都是這個想法,南朝鮮軍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現在可以找到一些關於朝鮮戰爭的韓國電影,其中關於志願軍的描寫,會讓你懷疑這不是戰爭片,而是恐怖片。
在其中一部電影中,南朝鮮軍發現有個連出了怪事。連續兩次,這個連的連長都死於手槍射擊,而且從傷口來看是用手槍抵著頭射擊的。
於是,南朝鮮軍派了一個人前往該連隊調查。此人一開始沒發現什麼不對,直到當天晚上,連隊因為志願軍陷入一片恐慌——
這天晚上在下雨,不時有閃電照亮天空。在陣地上放哨的南朝鮮軍士兵眨了眨眼,他總覺得前面那片小灌木比剛剛靠近了些。
一道閃電閃過,灌木又靠近了一點。他警惕地抬起槍,沒等做出下一步動作,就聽到陣地那頭傳來一陣加蘭德的射擊聲。
“有敵襲?!”他嚇得一激靈。
槍聲停後,陣地上恢復了平靜。看來只是別的哨兵走火了。
他剛鬆一口氣,又是一道閃電照亮陣地,他眼前出現了漫山遍野的紅旗,志願軍正拎著槍向他們靠近,最近的離他只有十來米!
此時的南朝鮮軍連部,幾個排長都強烈要求撤退。新來的連長滿頭大汗地與上級聯絡,結束通話電話後說:“作為軍人,上面命令我們守住陣地,我們就必須得守——”
話音未落,一個排長掏出手槍對準他的腦門。
那個被派來的調查員眉頭一跳,不等他阻止,連長就被爆了頭。
“開什麼玩笑,要送死你自己送。”那個排長把槍收起來,“接下來我來指揮撤退!”
“你、你們這是違抗軍令!”調查員驚詫地大喊。
“我們一直是這樣做的。”另一個排長幽幽地說,“只要連長說要打,我們就幹掉他。”
在韓國人眼裡,南朝鮮軍對志願軍就是這麼恐懼。
雖說這部電影還是把志願軍的作戰拍成了人海戰術,但這種如同幽靈般的作戰模式,多少也能說明志願軍的強大。
在志願軍參戰後的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計程車兵們差點被打得生物鐘紊亂。為什麼呢?因為志願軍經常進行夜間突襲。
白天成了最適合睡覺的時候,通常不會發生大規模戰鬥。可要是到了晚上,陣地上可就熱鬧了。
你邊上的雪地裡可能有人,你面前的灌木叢裡可能有人,公路邊那塊大石頭後面可能有人,你旁邊的人可能已經從新兵湯米換成了志願軍,正在磨刀霍霍地注視著你……
朝鮮戰場夜晚的主旋律,是衝鋒號聲、喊殺聲、尖叫聲、求救聲(還是多種語言混合版)的大雜燴。
在南朝鮮第6師團面對志願軍40軍時,先是在第一次戰役中被殲滅了大部分有生力量,又在第五次戰役中被118師輕鬆擊潰;
在美2師第9團面對志願軍13兵團時,在第二次戰役中先是被40軍打得落荒而逃,潰逃途中又遭到38軍的致命打擊,原本4500多人的部隊只剩下1700多人;
在南朝鮮第1師團在臨津江面對志願軍第39軍時,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裡就被拿下重要陣地,在短短數個小時之內被擊潰……
在志願軍面前,即使是再狂妄自大的聯合國軍,都不得不收斂下來。而在志願軍一次又一次挫敗聯合國軍的進攻後,傲慢的西方人終於不得不答應進行停戰談判。
談判中,中朝方面發言的主要是朝鮮代表,但發言稿都是由李克農出主意、喬冠華擬稿的。
談判期間的氛圍並不友善,雙方除了必要的發言,都是互不理睬。畢竟在戰場上,雙方已經打得不可開交,那種劍拔弩張之感也延續到了談判桌上。
我方出席這次談判的代表中沒有彭老總,這也是李克農的主意。
在前往朝鮮談判之前,他就提出了這個建議,並向毛主席解釋了原因。
一方面,這是一場“和平”談判,我國也向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
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談和誠,避免戰爭繼續進行下去,不選擇軍事主帥參加談判就很正常了。
另一方面,這是因為我們要為朝鮮保留主動權。雖然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在朝鮮戰場上打出了漂亮的戰績,但這場戰爭終歸是“朝鮮戰爭”,戰爭主體是朝鮮和南朝鮮。
戰場上如何姑且不論,但至少在談判桌上,尤其是在簽字的時候,都需要讓朝鮮作為主角。
這樣一來,派志願軍總司令彭老總去談判就顯得不合適了。
在達成停戰協定之後,彭老總才作為我方代表前往板門店,在協定上籤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