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打了七百多天,更能驗證毛主席說過的五句話,其中對美國的評價太牛!
都說戰爭開始容易結束難,俄烏戰爭竟然能打這麼久,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
但不難看出,這場戰爭的本質,其實就是俄羅斯跟整個美西方世界的博弈對抗。
然而仗打到這麼久,無論是俄烏雙方還是美西方諸國,都沒有一個是贏家,可謂是誰也別想好過:
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以及飛漲的物價,直觀地讓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
那麼,以僵局之勢進入2024年的俄烏戰爭,究竟該何去何從?
事實上,這個問題其實早在1957年,毛主席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主動出擊還是被動防禦?
1957年毛主席訪問蘇聯前,就曾一語道破:
“如果帝國主義國家發動進攻,你們不要還擊,可以先撤退,一直撤退到烏拉爾山,那時中國會幫助蘇聯同志的!”
這一觀點,一度令當時的蘇聯高層大為震撼,那麼毛主席究竟何出此言呢?
二戰後,世界格局迎來美蘇爭霸的兩極分化,蘇聯為了進一步對抗美國,便想加強跟中國在軍事方面的合作。
對於此,毛主席的看法是:“中國的戰略方針是積極防禦,絕不先發制人。”
但顯然,毛主席的回答並不能讓蘇聯滿意,因為蘇聯最不喜歡的就是防禦,比起被動防禦,他們更喜歡主動進攻。
一來是因為二戰時期的教訓,蘇聯就是因為前期太被動防禦了,以致於後來直接慘遭德國入侵,差點被滅國,硬生生地打光了蘇聯的一代年輕人。
所以蘇聯就此便落下了心理陰影,走上了武德充沛的道路,主打一個先發制人。
二來則是因為當時的蘇聯也已經掌握了核武器、火箭等現代化大殺器,在當時的蘇聯兵工廠裡,生產火箭就好比是製造香腸那些簡單。
正如蘇聯的朱可夫元帥所說,在強大核武器的加持下,只需要短短几分鐘時間,蘇聯就可以直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但前提是,核武器的使用一定要確保永遠都比敵人快一步,才能真正達到戰略目的。
武力就等於底氣,這麼多大殺器在手,蘇聯的戰爭觀念自然也隨之潛移默化地發生著改變,自然看啥都覺得不慌,不服幹就完事了。
從後來一系列歷史發展也不難看出,蘇聯這一不服就乾的戰爭觀念,也被俄羅斯給完美繼承了。
因此,對於毛主席總結的“積極防禦”戰略,蘇聯領導人反駁道,這種以“空間換時間”的戰術,已經不適用於現代化的軍事戰爭之中了,他們蘇聯早已從積極防禦、防止敵人入侵,轉變為了火箭核戰略。
可事實上,蘇聯所設想的,能夠在幾分鐘內就能決定勝負的戰爭觀念,在實際戰場上的操作性如何,恐怕還是要打一個問號的。
畢竟核武器又不是隻有蘇聯一個國家有,就算蘇聯真的先發制人投放核武器,也勢必會遭到其他國家同樣的核打擊報復,到最後落得個兩敗俱傷的結局。
也正因如此,核武器的威懾作用,遠遠大於實際作用。
所以即便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曾對中國進行核威脅,但毛主席都絲毫不在怕的,因為他早已對核武器有了很深刻的認識,並精準地預言了未來的五年、十年、十五年,都不可能爆發世界大戰!也不會有哪個國家敢真的使用核武器!
那麼既然如此,蘇聯的核武器優先戰略,顯然就顯得有些雞肋了。
1957年,為了解決中蘇在“積極防禦”這一觀念上的分歧,毛主席決定再次出訪蘇聯,也正是在這次出訪中,毛主席向赫魯曉夫提出了“蘇聯不必還擊,可以撤退向中國尋求幫助”。
彼時核武器在手的蘇聯,自然覺得毛主席的這番話是小瞧了他們,覺得以蘇聯的強大,何至於到不但不還擊,還撤退向中國尋求幫助的地步?
那麼毛主席又為何會提出如此驚世駭俗的觀點呢?
俄烏戰爭印證毛主席觀點
毛主席向來軍事戰略眼光超前,在他看來,儘管蘇聯目前軍事實力很強大,但它的弱點也是十分顯而易見的:那就是軍隊的後勤保障相當薄弱。
蘇聯國土廣袤、氣候嚴寒,這樣的地理配置不但能夠耗死敵人,也同樣會拖住蘇聯本身。
以二戰時期的蘇德戰爭為例,當時的德軍強大到何種地步?以閃擊戰配以鋼鐵洪流,便在極短時間內橫掃整個歐洲大陸,卻唯獨最終敗給了蘇聯。
德國的戰敗,除了依靠蘇聯堅決的鬥志,還有西伯利亞的寒流和超長的戰略縱深。
所以很快,德國便深陷戰爭泥潭,後勤補給遠遠跟不上前線消耗的速度,德軍士兵們甚至來不及收到禦寒的棉衣,就匆匆進入了冬季作戰。
最終結果自然是德軍的戰鬥力被嚴寒大大削弱,反觀土生土長的蘇聯士兵,早已適應了本土嚴寒氣候,那自然是照常發揮。
但是,蘇聯士兵比起德軍士兵,也僅僅只是耐寒這一點佔了優勢,在後勤補給這個問題上,蘇聯也同樣感到相當頭疼。
二戰時期的蘇聯士兵,也同樣十分缺乏物資供應,大部分的蘇聯士兵,都只能啃著摻有草根和木屑的黑麵包過活。
至於蘇軍的後勤之所以會困窘到這種境地,一方面是因為前期丟失了大片領土,二個方面則是因為蘇聯向來輕重工業發展不均衡,重工業過於發達,輕工業又過於孱弱,以致於他們造得出來飛機大炮,卻連個襯衣板凳都造不明白。
因此,以蘇軍的後勤狀況來看,即便是按照蘇聯自己制定的火箭核戰略來,如果蘇聯的先頭部隊不能速戰速決,那麼蘇聯的後勤保障就很難跟上,以致於將整個蘇聯都拖入戰爭的泥潭。
尤其是在跟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抗的情況下,蘇聯後勤補給的劣勢,將會暴露得更加明顯。
因為美軍的後勤能力可是出了名的強悍,在蘇德士兵還在二戰戰場上餓肚子的時候,美軍卻在前線吃冰淇淋喝咖啡、甚至烤火雞過聖誕節。
當然,美軍的後勤保障之所以能做到這種地步,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多都是海上強國,人家走的都是海上補給線,不像蘇德走的陸路,殺不死也打不斷。
但是按照毛主席提議的,如果蘇聯真的到了跟美帝國主義對弈的那一天,只要將蘇聯軍隊撤退到烏拉爾山一帶,那麼蘇聯就可以依靠中國的援助,進行適當的回撤補給,以維持戰力回攏戰線,避免陷入到戰爭泥潭之中。
而蘇聯的後勤保障一旦能夠得到解決,那麼一切就好辦了,正如毛主席所說的:“不講究一城一地之得失,關鍵在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言下之意,就是勸蘇聯不要被眼前核武器的強大所迷惑,真正的關鍵在於,能否真正消滅掉美國的有生力量。
正如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之中所說:“武器裝備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決定性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如果沒有超前的戰略思想做指導,再強大的武器也終究只能淪為一攤廢鐵。不然共產黨領導的隊伍,也不會在僅有“小米加步槍”的艱難條件下,也依舊可以打贏裝備數倍強於自己的國軍和美軍。
然而,當年自傲的蘇聯卻並沒有將毛主席的話聽進去,直到2022年的俄烏戰爭,俄羅斯才印證了毛主席當年的判斷。
俄羅斯之所以沒有如大家所預料的那樣,不費吹灰之力地把烏克蘭給解決掉,就是因為又吃了後勤保障不足的大虧。
正如北約秘書長所說:“俄烏衝突是一場消耗後勤的戰爭。”
俄烏戰爭打響之初,俄羅斯在大家眼裡,就好比是繼承了蘇聯老大哥的肌肉硬漢。然而尷尬的是,等到真正上了戰場,人們才發現俄羅斯的坦克還沒上戰場,就發現因保養不當報廢了不少。
許多負責在前線挖戰壕的俄軍士兵,甚至連一雙手套、一把工兵鏟和鐵鍬都領不到,這讓場面一度變得十分尷尬。
這樣的現狀,就更別提三下五除二地拿下烏克蘭了,俄軍自己能在戰場上好好活命都算不錯的了。
而俄軍上了戰場才發現後勤不足的慘狀,也印證著毛主席的那句“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儘管貌似普京在發動俄烏戰爭之前,就準備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問題在於,毛主席這句話的精髓,也就是“把握”二字,俄羅斯真的做到了嗎?
毛主席對美國的評價
顯然的是,俄羅斯在開打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做到十足的把握,如果真的是帶著“不打無把握之仗”的想法開戰,那麼俄羅斯就應該從一開始,就選擇向中國尋求援助。
這樣一來,俄羅斯也就不至於在一開始因為後勤問題,錯失一舉摧毀敵人有生力量的先機,從而被拉入戰爭泥潭。
好在俄羅斯後來還是及時地反應過來,開始尋求中國的援助,於是中國便在保持中立的立場上,為俄羅斯的經濟輸血,振活俄羅斯國內的經濟,這才使得俄羅斯能在烏克蘭被美西方不斷援助的前提下,依舊能夠佔領上風。
而這,也正是在冥冥之中印證了毛主席當年給蘇聯提議的,要向中國尋求援助。
除此之外,毛主席的那句“承認山頭、照顧山頭,這樣才能縮小山頭、消滅山頭。”,也同樣在俄烏戰爭之中得到了印證。
毛主席的“山頭問題”,其實就指的是內部派系鬥爭的問題,這放在所有政治集團裡面,都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放在當今的俄烏戰爭之中來看,亦是如此。
俄軍內部早已傳出過諸多將帥不和的訊息,作為車臣領導人的卡德羅夫,就多次批評俄羅斯聯邦總參謀部制定的戰略方針,而俄軍高層對此也十分頭疼,左思右尋,也沒有找出個什麼有效的對策出來。
對於這種“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處境,毛主席有一個很形象實用的策略,就是“搬石頭”。
所謂“搬石頭”,就是要卸下精神上的包袱,那塊“山頭”被石頭壓得多,咱們就替那塊山頭,把石頭都搬開,替他們解放,這樣關係就會好一點,山頭也就少了。
如果俄軍高層能夠早點悟出這個道理,儘快解決掉“山頭問題”,俄軍的內部堡壘才會變得更加堅固。
當然,毛主席更令人深思的一句話,還是他對於美國這個最大敵人的評價:
“美國這樣的大國如果不要和平,我們就不得安寧,大家也不得安寧。”
不得不說,毛主席確實是太瞭解美國人的尿性了。
毛主席這句對於美國的評價,來源於1954年一次跟英國工黨代表團的對話當中,在提到美國人的野心之時,毛主席分析道:
“美國的目標,就是佔領那些處在中間地帶的國家,然後欺負它們、控制它們的經濟,在它們的領土上建軍事基地,最好使得這些國家都弱下去!”
眼看如今在全球搞霸權吸血別國的美國,也確實如同毛主席所說,就連俄烏戰爭,也只不過是當今美國霸權罪行的一個縮影罷了。
在美國的霸權剝削下,其他國家甚至是美國的盟友,都始終無法實現真正的強大,而是隻能淪為美國的棋子,供美國驅使。
這也是為什麼俄烏戰爭打到最後,英國經濟被拖得一塌糊塗,歐盟金三角不復存在,法德實業也幾乎面臨空心打擊,而美國則靠著發戰爭財,賺得了諸多好處。
由此可見,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千萬不要再對美國心存幻想和僥倖,面對美國對我們的步步圍剿,我們更應該隨時做好戰鬥的準備,用毛主席超前的戰略思想作為武裝指導,才能在如今大國博弈的白熱化階段,始終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