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的西南鄰居之一,中國與緬甸有著漫長的邊境線,中緬總邊境線高達2186公里。也因此,無論是歷史上還是如今,中國與緬甸都是有著極密切的往來。
抗日戰爭時期,途經緬甸的滇緬公路,因為成為中國當時唯一對外援助道路,而名噪一時。現如今,緬甸最著名的莫過於緬北詐騙和金三角。
不過,由於獨立以來緬甸政局從未真正穩定下來,再加上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實行了社會主義制度,緬甸與中國的交往並未一帆風順。1967年時,緬甸政府由於掀起反華浪潮,中國更是與其斷絕了邦交關係。
與此同時,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革命風起雲湧。早在1939年就成立的緬甸共產黨以借勢而起,很快在中緬邊境地區建立了根據地和軍隊。
同一時間,1968年,中國出版了《格瓦拉日記》。這個曾參與古巴革命、締造古巴共和國、又曾在南美洲各地領導反帝游擊戰爭的傳奇共產黨員,激勵了無數中國青年。
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年輕人,本身就是在父母及開國元勳們的故事下長大的,他們的偶像不是妖豔的明星,而是黃繼光、董存瑞這樣的戰鬥英雄。
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正處於知識青年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期間的中國知青們,知道了緬甸革命的情況。
面對如火如荼、愈發高漲的緬甸革命,對比自己在農村枯燥辛勤的勞動,許多到雲南的知青心動起來,他們想加入緬甸共產黨的軍隊,參加轟轟烈烈的世界革命,履行“國際主義義務”。
當然,這其中也有部分知青是因為家庭出身等原因,在國內感覺到沒有出路,因此選擇參加世界革命,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無論如何,在當時,雲南知青離開祖國,前往緬甸參加緬共軍隊,成為浪潮。
就這樣,無數中國知識青年懷揣著《格瓦拉日記》的手抄本和紅寶書,跨入邊境線,開始投入緬共軍隊。
當時,由中國知青組成的緬共軍隊極具特色,這些跨境而來、完全為理想而戰的中國青年,不但有知識有文化,而且作戰勇猛,戰鬥力頗為強大。
緬共軍隊作戰之中,大多數時候都是知青連隊打頭陣,這些完全由中國知青組成的軍隊作戰勇猛,頑強忠誠,不怕犧牲,無數知識青年在犧牲之前都高呼“毛主席萬歲”。
也正是因為有了知青,緬共軍隊的戰鬥力越來越強,數量越來越多,建立的根據地也越來越大。
當時,緬共軍隊之中不僅有知青旅,而且,每個部隊都還有自己的特點。
例如,由老高三知青組成的303特務營,由於普遍都是高中生,文化水平較高,作風也更像讀書人,所以被稱為秀釘子營。
由昆明知青和華僑知青組成的3031營,由於許多知青是瑞麗下鄉知青,而瑞麗又直接與緬甸毗鄰,猶如在自己家門口打仗,所以他們也被稱為門坎猴。
而主要由四川知青組成的3032營,由於有著四川人獨特的火爆剛烈脾氣,他們也被稱為火槍營。
同樣由昆明知青組成的3033營,由於長年累月打游擊鑽山溝,且不修邊幅,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游擊隊員和老兵遊子,所以他們也被稱之為痞子營。
除了這些由知青組成的知青旅之外,緬共軍隊之中還有一支獨特的軍隊,他們由上百名來自中國的女知青組成,這便是著名的娘子連。
這些知青雖然是女孩子,但卻不比男性弱,娘子連的姑娘 們在戰鬥中不但能夠揹著槍彈和男戰士們一樣衝鋒,而且還經常救死扶傷,救助傷員。
一共有多少中國知青離開國境參加緬共軍隊?
由於並沒有準確的統計,一直沒有精準的數字。不過,據一位曾進入緬共上層的知青李書明回憶,從1969年開始到1970年間,先後出境參加緬共軍隊的知青,僅昆明就有3000多人。此外,還有來自北京,上海,四川,重慶等,總參加人數高達上萬人。可以說,緬共能夠發展壯大,建立一系列根據地,中國知青可謂居功至偉。
然而,就在緬共發展如火如荼時,由於緬甸政府的強力鎮壓,再加上緬共內部出現激烈的矛盾、內鬥以及錯誤的指揮,緬共軍隊多次遭遇挫折,損失慘重。
而且,就在1971年時,中國與緬甸的外交關係開始出現恢復的跡象。例如,1971年7月31日,緬甸聯邦革委會主席兼總理奈溫夫婦,受邀對中國進行了友好和非正式訪問。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開始減少對於緬共的支援。
種種跡象都讓在緬共軍隊中的知青無所適從。所以,感到迷茫的知青們,從1973年開始,大批退伍並回到祖國。
到了1976年,中國派往緬甸的軍事顧問組更是撤回了國內。仍留在緬甸的知青們更加迷茫了。由於當時沒有明確的政策,他們能不能回國,是否能恢復國籍,都沒有人能回答。
直到1980年,中國才正式出臺了接納迴歸緬共老兵的政策,仍舊留在緬甸的知青因此選擇返回國內,留在緬甸的知青越來越少。
而曾經輝煌一時的緬共4個軍區,由於緬共不斷的失敗和內鬥,最終化為了金三角4個地方武裝力量。
包括如今在緬北作戰的多支緬北當地武裝力量,都與曾經的緬甸軍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曾經轟轟烈烈的緬甸知青,也徹底成為了供人憑弔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