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駿是歷史的見證人,它們見證了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樣陪伴唐太祖李淵用卓超的智慧打下的國家,見證了李世民是同怎樣的雄才大略治理的國家,才有了得之不易的太平盛世,見證了唐朝的300年的興衰成敗,同時也見證了唐朝石雕藝術的最高成就。
太宗親令 下旨修建
昭陵六駿是當年李世民隨著李淵為建立大唐王朝四處征戰的駿馬。在五年內先後更替,原因多是由於戰死或者負傷。馬的平均壽命約為2、30年,其中體力最好的時期是3-10歲間。能隨李世民四處征戰的馬匹,多是良馬。
這些良馬陪伴李世民南征北伐,可以說為李世民的軍功章中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統一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唐太宗深知對於一個泱泱大國而言,兵馬的重要性,就如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就是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
貞觀10年,唐太宗下令修建陵墓時,先是請閻立德以寫實的手法繪製出來,在讓能工巧匠分別雕刻在六塊大小略同,高約1.7米,寬2米的石板上,厚0.3米的石板上,四周設有邊框,馬頭的方向有一角留白,再由歐陽詢書寫贊文,再令匠人刻於石板上。
唐太宗的陵墓叫做昭陵,依山而建,與長孫皇后同寢,花費13年建成。位於今陝西省禮泉縣東北的九峻山上,其中放置了24位開國功臣的塑像,六駿位於陵墓北面祭壇內的東西廡房內.擺放順序是從東屬特勒驃,青非,什伐赤,西屬颯露紫,拳馬騎,白蹄烏。
各有風格 特點獨特
昭陵六駿是青石浮雕石刻,一共包括六匹馬,分別是颯露紫,拳毛騎、青騅,特勒驃,什伐赤,白蹄烏。據西北大學葛承雍教授多方調查研究,六駿的名字至少有四匹名字來源於突厥語或突厥官員名字。
六駿浮雕石刻都經過歷史的洗禮以及嚴重的風化。具體的細節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出,六駿被刻畫的栩栩如生,各具特點,每匹駿馬都筋骨強健,膘肥體壯,當時也根據每匹駿馬本身的顏色加以上色。
現在恢復了石頭原本的顏色,它們或呈站立狀,或呈飛奔狀,有明顯的唐代特徵,束尾。身上均佩戴著戰場時所用的馬蹬,馬飾,馬具的裝扮,鬃毛紮起三花馬,可以看得出這些戰場英雄的颯爽英姿。
六駿的雕刻特點既有著很大的區別,又有著很大的聯絡。每匹駿馬神志各異,又可看出出自同一批工匠之手,它們代表著唐朝雕塑的最高成就,也代表者我國雕塑的最高成就。
特勒驃,周身是黃白色,嘴部微微泛黑。東屬排列在第一位。氣定神閒。呈站立狀。特勒是突厥官員之一。僅次於葉護和設,特勒驃能得此名,可以看出太宗對其重視程度。
特勒也是漢代時期著名的汗血寶馬。此馬是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騎,陪伴李世民連夜追敵200公里,最終戰勝了敵人,立下了戰功。李世民讚道: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催敵,乘危濟難。
青騅,青白雜色,東屬排列在第二位。四蹄離地,呈飛奔狀,前中兩箭。當時李世民將王世充圍堵在洛陽,不得自救,求助於河北竇建德、李世民用還是用其敏銳的軍事眼光打敗竇建德.王世充見並無他法。第二日也投降了。
青雅當時陪伴李世民深入竇建德軍陣,與其廝殺,此戰報捷,是唐朝建立的關鍵性一戰。李世民贊: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
什伐赤,波斯馬。棗紅色,東屬排列在第三位。四蹄離地,呈飛奔狀。是李世民在洛陽與竇建德,王世充交戰時的另一匹坐騎。贊: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
颯露紫,周身是紫色,西屬擺放在第一位。是六駿中唯一一座有人物的石雕。據《後漢書·丘行恭傳》記載,在李世民與王世充對戰中。李世民奮勇殺敵,與部下走散,隻身一人殺入敵營陣,颯露紫前胸中箭,是丘行恭緊緊追隨並將自己的戰馬讓給李世民,後方能逃出敵營。
騰神駿,氣簣三川,威凌八陣。拳毛騎,周身是黃色,旋捲毛,黑嘴,西屬排列在第二位。呈悠閒地走路狀態,右側雙蹄搶起,左側雙蹄著地。按說拳毛鬧是捲毛,在馬匹中屬於成色不好的馬,但太宗並沒有從外表來判斷它,騎過後斷定它是一匹好馬。
唐太宗戰勝竇建德後,王世充,河北地區其他人士不想服從唐太宗的領導,於是推舉劉黑閱為首領,再戰李世民,當然李世民也再次以驍勇善戰的軍士才能贏得勝利,拳毛當時為了保護主人,前中六箭,背三箭,戰死在陣前。
白蹄烏,周身是黑色,四隻蹄子是白色。西屬排列在第三位。呈飛奔狀,四蹄離地。唐朝初年,李淵初登基。國家動盪,薛舉派薛仁杲父子,想趁此加以打擊。
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迎戰,第一戰李世民兵中將士不聽從指揮,敗於薛仁杲,因此薛方士氣大增,急於再戰.李世民卻看準薛軍糧草不足,拒不迎戰,兩月後,看準時機,直擊敵人內部,當時就是騎著白蹄烏,大勝薛仁杲。
李世民重視文藝。文藝又以宮廷為中心,宮廷又以李世民為中心。昭陵六駿被如此這般的製作出來,與李世民的重視和推崇密不可分。這六件作品也是有多重含義的,從六件作品的表現形式可以看出來,每件作品都沒有李世民的身影,可每件作品卻都與李世民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