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太皇太后,是對皇帝祖母的尊稱。從明朝的歷史來看,自朱元璋一個碗開局,到朱由檢一根繩結局,總共出現了三位正兒八經的太皇太后,還有一位以太皇太后的輩分卻只能屈尊於皇太后的稱號。
這四人分別是:仁宗誠孝昭皇后張氏,英宗孝肅皇后周氏,憲宗孝貞純皇后王氏、孝惠皇后邵氏。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一聊這四位太皇太后的故事。
誠孝昭皇后張氏
張氏,河南永城人,兵馬指揮張麟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閏九月被冊封為燕世子妃。當時的燕王朱棣,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的時候之國北平府。燕世子朱高熾,則是燕王的嫡長子。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遺詔皇太孫朱允炆繼位。這位新天子在江南地主文人的裹挾之下,一上臺就盡廢洪武成法,同時又將削藩的屠刀對準了自己的叔父們。在燕王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都留在京師南京做人質的時候,張氏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初九日,生下了燕王一脈的嫡長孫:朱瞻基。
這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也給了燕王殿下繼續反抗的勇氣。不然朝廷把他三個兒子一咔嚓,朱棣還造什麼反?經過三年艱苦的靖難戰爭,朱棣於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七日在南京皇宮奉天殿登上皇位,大明王朝正式進入永樂時代。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經過了近兩年的等待,燕世子朱高熾才被冊立為皇太子,世子妃張氏則進封皇太子妃。朱棣之所以如此猶豫,是因為朱高熾體肥不擅騎射,他心中更喜歡“英武類己”的次子朱高煦。據說朱高熾之所以能夠保住自己的太子地位,張氏也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後始為太子妃,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太子數為漢、趙二王所間,體肥碩不能騎射。成祖恚,至減太子宮膳,瀕易者屢矣,卒以後故得不廢。—《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駕崩,八月皇太子朱高熾即位。在文武群臣以及皇帝親弟弟趙王朱高燧的力請之下,張氏於當年十月初八日被冊立為皇后。
然而這個皇后僅僅當了八個月,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朱高熾於紫禁城欽安殿宮中暴崩,享年四十八歲,廟號仁宗。當時皇太子朱瞻基遠在南京,漢王朱高煦則在山東樂安州虎視眈眈,京中形勢十分緊張。張皇后鎮靜自若,一面派人急召太子回京即位,一面讓另外兩個兒子監國,從而平穩地度過了這一段空窗期。
鄭靖王瞻埈,仁宗第二子,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封。仁宗崩,皇后命與襄王監國,以待宣宗。—《明史卷一百十九·列傳第七諸王四》
當年六月十二日,自南京趕回的朱瞻基順利繼位,並於二十二日為母后張氏上尊號為皇太后。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張氏便完成了從太子妃到皇后,再到皇太后的三級跳。
朱瞻基所接受的大明天下並不太平,內有漢王、晉王之亂,外有安南叛亂,因此他也不顧祖制,時時向政治經驗極其豐富的母后進行討教。
自上即大位,尊事皇太后極其孝敬。每旦、暮,詣西宮朝謁,愉色奉承,惟恐弗及。皇太后慈仁隆至,每見上則忻然,從容詢及政事及所平決。上敷陳明達,皇太后喜動顏色。凡軍國大政,必稟命而行。—《明宣宗實錄卷三十六》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朱瞻基駕崩,享年三十七歲,廟號宣宗。當時皇太子朱祁鎮年僅九歲,朝中文武大臣無不擔心今後會出現“主少國疑”的危險局面。甚至還有留言稱張太后打算放棄大孫子,改立自己的另一位親兒子襄王朱瞻墡為帝。
關鍵時刻還是張太后站出來,將大臣們召到乾清宮,然後指著朱祁鎮說了一句話: “此新天子也”。這才是真正的一錘定音,於是“浮言乃息”。二月初六日,新天子為祖母上尊號為太皇太后,冊文中還恭恭敬敬地將其稱為“陛下”。
此時皇帝年幼,太皇太后雖然對政事多所指點,卻拒絕了大臣們讓她垂簾聽政的請求。除此以外,太皇太后還要求自己的兩位兄長:彭城伯張昶、都督張昇,不得摻和朝廷政務。張昇可是實打實的靖難功臣,以至於連大學士楊士奇都看不過去,希望太皇太后網開一面,卻依然不能如願。
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十九日,太皇太后張氏駕崩,諡曰“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與仁宗合葬天壽山獻陵。張氏一生共有三子一女:宣宗章皇帝朱瞻基、越靖王朱瞻墉、襄憲王朱瞻墡,嘉興公主。
孝肅皇后周氏
周氏,北直隸昌平(今北京昌平)人,生於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十月十四日。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年僅五歲的小周姑娘被選入宮中,安排在了時年八歲的皇太子朱祁鎮身邊。
朱祁鎮繼位之時年紀尚幼,因此直到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五月,才冊立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錢貴之女錢氏為皇后。皇后婚後多年無子,此時出落成美女的周氏被皇帝看中,先是在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生下皇長女,接著又在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十二月生下皇長子朱見深。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做了瓦剌人的俘虜。明廷則先是冊立朱見深為皇太子,接著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帝”,改立其庶弟郕王朱祁鈺為新天子。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太上皇帝回到北京,周氏則隨其一同搬往紫禁城外的南宮居住。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太上皇帝聯合野心家石亨等人發動政變,重新奪回了皇位。當年四月,周氏被冊封為貴妃。據說當時周貴妃企圖向自己的婆婆孫太后學習,以母憑子貴的方式進位中宮,可惜未能如願。
上覆闢,太監蔣冕白於皇太后,謂後無子,周貴妃有子,請立周貴妃為後。上怒,立斥之。—《勝朝彤史拾遺記卷二》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鎮駕崩,享年三十八歲,廟號英宗,遺詔皇太子朱見深繼位。為了防止周貴妃迫害正宮皇后錢氏,英宗留下了遺詔,而以李賢和彭時為首的內閣也據理力爭,這才保住了一個兩宮並尊的局面。當年三月,新天子為嫡母錢氏上尊號為慈懿皇太后,為生母周氏上尊號為皇太后。
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慈懿皇太后駕崩。為了她的身後之名,周太后、皇帝和大臣們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鬥爭。按照周太后的意思,是要為慈懿皇太后“另擇吉地”,顯然就是不打算讓她與英宗合葬,從而挑戰其元后的地位。
然而這一次文武文官非常團結,迫於壓力,皇帝只能給慈懿皇太后上尊號曰: “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聖睿皇后”,並與英宗合葬裕陵。
朱見深的成化朝,是萬貴妃的天下。而周太后則庇護了皇太子朱祐樘,沒想到卻養了個白眼狼。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朱見深駕崩,享年四十一歲,廟號憲宗,遺詔皇太子朱祐樘繼位。
就在駕崩前幾個月,憲宗為母后上了一個徽號“聖慈仁壽”,而朱祐樘繼位後進一步尊祖母為“聖慈仁壽太皇太后”。這位太皇太后一生只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憲宗朱見深,另一個則是崇王朱見澤,此前早已就藩河南汝寧府。
然而在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六十大壽,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身患重病之時,崇王多次請求赴京探望生母,卻均被皇帝拒絕。日後康熙皇帝讀到這一段歷史,也為周太皇太后和崇王打抱不平,認為朱祐樘以及當朝大臣的所作所為非常不地道。
弘治中,太后思念崇王,欲令入朝。此亦情理之至常,且所封之地,初不甚遠。而一時大臣及科道官員交章爭執,以為不可。至雲人民騷擾,國勢動搖。時已有旨召崇王矣,竟因人言而止。夫《書》言以親九族,九族既睦。若藩王就封,必不可召見,則自古帝王所云睦族之道謂何?—《聖祖仁皇帝御製文·諭修明史諸臣》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初一日,聖慈仁壽太皇太后駕崩,享年七十五歲。朝廷本來給的諡號是“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睿皇后”,即一個系帝諡的諡號。但是皇帝本人親自跳出來反對,最終將諡號改為“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太皇太后”。沒有了帝諡,也不能祔享太廟,此前談好的優待條件只剩下了合葬裕陵。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世宗朱厚熜將這位曾祖母的諡號改為“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皇后”,總算聊勝於無,滿足了周氏生前心心念唸的皇后之夢。周氏一生共有二子一女: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崇簡王朱見澤,重慶公主。
孝貞純皇后王氏
王氏,南直隸上元(今屬南京市江寧區)人,義勇衛千戶王鎮之女。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選秀入宮,成為皇太子妃的人選之一。
英宗駕崩,憲宗繼位後,選擇了選秀三甲之一的吳氏為皇后。但很快因為吳氏與萬宮女之間的矛盾,而將其廢黜。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十月十二日,王氏被天上掉下的餡餅砸中,成為了憲宗繼後。
萬宮女雖然年長憲宗十七歲,但他們之間是同患難的生死戀情,皇帝不會允許任何女人對此進行挑戰。而在吸取了吳廢后的教訓後,王皇后對萬阿姨頗能“委曲下之”。雖然文武百官都對萬阿姨不滿,甚至藉著大旱的天象,呼籲憲宗提高皇后的待遇。但憲宗我行我素,史稱“昭德宮進膳不聞有減,中宮不聞有增”,也就是說皇帝還是天天往萬阿姨所在的昭德宮跑,所有人對此也無可奈何。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正月初十日,五十八歲高齡的萬阿姨去世。當年八月二十二日, “悒悒無聊”的朱見深也跟著撒手人寰,享年四十一歲。皇太子朱祐樘繼位後,為嫡母王氏上尊號為“皇太后”。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初七日,朱祐樘駕崩,享年三十六歲,廟號孝宗,遺詔皇太子朱厚照繼位。當年六月十一日,新天子為嫡祖母上尊號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四月,宗室安化王朱寘鐇起兵造反。這場雷聲大雨點小的叛亂,最大的作用是扳倒了朱厚照的白手套:大太監劉瑾。為了安撫百官,朱厚照在當年十二月十二日,為祖母王氏上徽號為“慈聖康壽太皇太后”。
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二月初十日,慈聖康壽太皇太后王氏駕崩,遺誥要求皇帝“以萬幾為念,不得過於哀慽”。事實上此時的朱厚照人在宣府,壓根就沒在病榻邊盡孝。當年三月,朝廷為王氏上尊諡曰: “孝貞莊懿恭靖仁慈欽天輔聖純皇后”,並與憲宗合葬於茂陵。王氏一生無兒無女。
孝惠皇后邵氏
邵氏,杭州府昌化縣(今浙江杭州)人,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被選入內庭,侍奉皇太子朱見深。不過在天啟朝內閣大學士朱國禎所著的《湧幢小品》之中,卻稱邵氏“知書有容色”,入宮前曾有七次許配經歷,可惜未婚夫每次都暴疾而卒。
年十四,聘者七人皆死。一指揮聘之,已上馬迎矣,墜而死。其父充漕卒,攜至京師。—《湧幢小品卷之五·母后奉迎》
又據說邵氏在入宮之初並不得寵,但有一次月下吟詩,吸引住了途經其別院的憲宗,從而一飛沖天。先是在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十月被冊封為宸妃,接著又在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七月進封貴妃。
憲宗駕崩後,孝宗、武宗相繼登基,邵氏則以“憲廟貴妃”的身份在宮中頤養天年。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朱厚照駕崩,享年三十一歲,廟號“武宗”。因其無嗣,朝廷按照“兄終弟及”的祖訓,選擇其倫序最近的堂弟: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赴京入繼大統。
朱祐杬即邵氏之子,故而新天子抵達紫禁城以後,早已雙目失明的邵氏從頭到腳一遍遍地摩挲著朱厚熜,忍不住老淚縱橫。
世宗入繼大統,妃已老,目眚矣,喜孫為皇帝,摸世宗身,自頂至踵。—《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當時朝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激烈的“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好不容易才為自己父母爭來了“興獻帝”和“興國太后”的名分。然而問題來了,朱祐杬既然有了皇帝的名分,他的生母邵氏怎麼辦?
當時武宗生母張太后在宮中一言九鼎,因為她背後有文官領袖楊廷和的支援,又怎麼會容忍邵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壓過自己一頭呢?最終在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三月十五日,新天子正式頒詔天下,為祖母邵氏上尊號為“壽安皇太后”。
邵氏以皇帝祖母的身份,僅僅被尊為只有兩個字徽號的皇太后。而張太后則以新天子伯母的身份,享有四個字的徽號: “昭聖慈壽皇太后”。我們可以感覺得到朱厚熜心中的屈辱感。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十一月十八日,壽安皇太后駕崩,諡曰“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天佑聖皇太后”。當時文官們根本不認可邵氏所謂的皇太后身份,甚至認為不應該讓她與憲宗合葬茂陵。只是在皇帝的堅持之下,這位孝惠皇太后才於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二月入葬茂陵玄宮。
時間很快來到了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此時的朱厚熜已經取得了“大禮議”之爭的階段性勝利,打倒了楊廷和,是時候為祖母翻案了。當年七月大學士張璁上言,指出邵氏的尊號極其荒謬,必須立刻馬上予以糾正。
或謂稱孝惠太皇太后似有加於昭聖皇太后,殊不知昭聖皇太后自與章聖皇太后為等輩。況孝惠已崩逝,今加太字,正別廟中世代之稱,夫何嫌哉?—《明世宗實錄卷七十八》
朱厚熜對張璁的表現非常滿意,怒氣衝衝地指出當年禮部的行為是“昧於正禮,謬執偏見”。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七月,皇帝為祖母重上尊諡為“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天佑聖太皇太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九月,改諡“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天佑聖皇后”,並將其神主奉安於茂陵陵殿。邵氏一生共三子:睿宗獻皇帝朱祐杬、岐惠王朱祐棆、雍靖王朱祐枟。
結語:從明朝的四位,或者三個半太皇太后來看,以皇帝元后且有子嗣的,只有誠孝昭皇后張氏。而她在仁宗失勢時協助他保住太子之位,在宣宗登基前穩住局勢,在英宗年幼時主持朝政,樁樁件件,無不對得起文官們給她的評價:女中堯舜。
張氏雖然也是普通人家出身,但她一生經歷了無數風雨,這才讓她在明朝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此後的周氏、王氏、邵氏,要麼只顧眼前利益,要麼忍氣吞聲,根本無法為朝政施以正面的影響,這也和她們家族勢力弱小有關。其實后妃外戚勢力並非不能強大,只是特別需要考驗皇帝的平衡能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