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初年,唐朝和尚玄奘從唐朝都城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西域、中亞到達中天竺(今印度),並在當地學習佛經,玄奘將唐朝的情況告訴了中天竺的摩揭陀王屍羅逸多,屍羅逸多派出使者到唐朝,期望建立外交關係,從而引發了古代中國與古代印度的交往。
兩年後唐太宗派出朝散大夫李義表為主使,前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為副使率領一個唐朝使者團,從長安出發,經過9個月的時間到達中天竺,李義表、王玄策向摩揭陀王屍羅逸多遞交唐太宗的敕書,並在當地的摩訶菩提寺立碑紀念,屍羅逸多接受敕書,並向唐朝贈送獻火珠、鬱金香及菩提樹等禮物。
李義表、王玄策於公元645年末、646年初到達長安,不久,唐太宗再次派王玄策、蔣師仁為主副使率領一個30人的使者團出使中天竺,王玄策到達後,拜訪了中天竺,當時的印度四分五裂,有很多政權存在,作為唐朝使者,王玄策拜訪了當地的諸多政權,並得到不少貢物。
王玄策
恰好此時摩揭陀王屍羅逸多去世了,其國內大亂,大臣阿羅那順篡奪了王位,不顧之前雙方建立的友好關係,派兵攻打王玄策,王玄策也不含糊,雖然只有30個人,照樣跟印度人幹起來了,但寡不敵從,唐朝使者團大多數人被俘虜,貢物被搶奪。
王玄策與蔣師仁逃走,雖然活了下來,但是沒有完成唐太宗交行的任務,敕書與貢物都被搶走,他可不敢回去覆命,王玄策輾轉來了吐蕃,向松贊干布說明情況,請求吐蕃發兵支援,當時的吐蕃與唐朝也是友好關係,文成公主還在吐蕃,松贊干布於是同意了請求,派出1200吐蕃兵幫助王玄策。
從吐蕃前往中天竺,泥婆羅(今尼泊爾)是必經之地,當時也與唐朝有建交,王玄策覺得1200人太少,於是又向泥婆羅借兵,泥婆羅當時與吐蕃關係好,雙方也有和親,看到吐蕃借兵了,泥婆羅也借了7000兵給王玄策,王玄策手上就是8200名吐蕃/尼泊爾聯軍。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和親
眾所周知,吐蕃與尼泊爾人驍勇善戰,都是生活在高原的苦寒之地,戰鬥力強,王玄策帶領8200人攻打阿羅那順,並且得到了其他政權的支援,東天竺王尸鳩摩支援牛巴三萬及兵器若干給王玄策,甚至還附上當地的地圖,提供一切幫助,也有政權直接發兵相助的。
王玄策率領吐蕃、尼泊爾及印度聯軍攻打阿羅那順,僅三天就攻破了城池,斬首三千餘人,淹死了一萬餘人,阿羅那順逃走,被蔣師仁率軍俘虜,餘眾還想繼續對抗,結果再次被打敗,王玄策、蔣師仁俘虜其國王妃、王子及以下12000餘人,牲畜3萬頭,收降城邑580座。
唐朝使者的這一戰績震驚了整個印度,天竺各政權紛紛對唐朝表示友好,王玄策、蔣師仁帶著龐大的俘虜團回到了長安,將俘虜獻給了唐太宗,唐太宗很高興,封王玄策為朝散大夫。
天竺
王玄策獲取了這麼大的功勞,唐太宗只封了個從五品的朝散大夫給王玄策,這個官職由於品級太低,導致王玄策都沒能進入史書立傳,而且唐朝根本就不重視這個功勞,不就滅亡箇中天竺嗎?
李靖滅亡東突厥,唐太宗因軍功封其為代國公,賞賜物六百段及名馬、寶器,李靖平定吐谷渾後,唐太宗改封李靖為衛國公,授予濮州刺史,並且其爵位可世襲子孫。
侯君集滅亡高昌,並在西域設定安西都護府,回到長安後,不僅沒有得到任何賞賜,反而因為侯君集縱容士兵搶掠財物而被關進監獄,雖然不久後又被赦免,但是沒有賞賜。
王玄策滅亡了中天竺
為什麼王玄策滅亡中天竺得不到唐朝的重視呢?
原因並不複雜,唐朝的利益不在南亞,而在北方大漠和西域,本來就對南亞不重視,而且王玄策所滅亡的中天竺只是印度眾多政權中的一個,其實力並不強,從被俘虜的人員來看,其政權的實力甚至不如高昌,侯君集滅高昌也是沒啥難度,中天竺的實力與高昌差不多。
王玄策為何能夠如此容易滅亡中天竺呢?
1、唐朝的威名在外。
玄奘在天竺學習佛經時,已經對外宣傳了強大的唐朝,才導致天竺與唐朝建立外交關係,以當時唐朝的實力來看,就是整個天竺統一了,也不是對手。
唐朝在貞觀年間與吐蕃和親,雙方維持了良好的關係,吐蕃又與尼泊爾和親,尼泊爾與天竺就是鄰居,唐朝的威名天竺也是有所耳聞的。
唐朝威名在外
此時的唐朝就跟當年的漢朝一樣,使者在外是相當強橫,當年漢朝使者傅介子在酒席上派人直接斬殺樓蘭王,並且對樓蘭人說道:漢軍剛到,你們不要輕舉妄動,一有所動,就把你們國家消滅了!
實際上傅介子就是個使者,連軍隊都沒有,就敢在人家的國土上殺死對方的王。還有後來的班超也是一樣,簡真就是個傳奇,班超只帶了36人的使者團,在西域借力打力,幫助東漢重開西域都護府。
這些前人的英勇事蹟激勵著唐朝的使者,遇事不能軟弱,而是想辦法解決問題,這也是王玄策借兵的來由,不費唐朝一兵一卒,就靠借力打力,就能滅亡其他政權,這種事早就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了,王玄策不過是學習了前人的精神罷了。
王玄策的戰爭是正義的
2、王玄策的戰爭是正義的。
吐蕃人驍勇善戰,松贊干布都支援王玄策出兵,這說明吐蕃支援唐朝,王玄策又向尼婆羅借到了兵,說明又得到了尼泊爾的支援,再加東天竺王及當地部分政權的支援,就算不熟悉地形,也有人當帶路黨,這仗打贏了一點也不奇怪。
這麼多政權之所以支援王玄策,根本原因就是王玄策打的是正義的戰爭,是對方搶了唐朝使者的東西,俘虜了唐朝使者,王玄策不過是想拿回自己的東西和人,王玄策是正義並且合理的。
3、指揮得當,士兵善戰。
貞觀年間,唐朝人尚武,這是獲取軍功以晉升的一大手段,別看王玄策只當過縣令,但他顯然是尚武之人,帶著30人的使者團就敢跟印度人開戰,沒點膽識是做不到的。
後來從吐蕃和尼泊爾借兵,同樣也因為王玄策指揮得當,再加上吐蕃與尼泊爾人驍勇善戰,這仗當然容易打贏了,王玄策的功績在唐朝不算什麼的,所以才不被唐太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