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歷史的巨輪中,有時一位英勇的將領的命運,甚至能左右整個時代的走向。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韓信作為傑出的軍事將領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如果有兩位關鍵人物沒有英年早逝,劉邦或許根本不敢輕舉妄動。
可惜的是,韓信卻選擇了將這兩位人物全部剷除,改變了整個歷史的格局。在這個歷史的交叉點上,一場生死的決斷成為了整個局勢的關鍵點。
讓我們一同穿越時光的迷霧,深入探討這兩位命運多舛的關鍵人物,揭示他們的存在與消失是如何左右了劉邦對韓信的決斷,以及整個歷史長河中蘊含的無盡可能。
劉邦登基後,異姓王騷動不安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垓下之戰中擊敗西楚霸主項羽,隨後在長安稱帝,建立漢朝,是為漢高祖。此時的劉邦面臨一個嚴峻問題——如何處理異姓諸侯王,特別是實力強大的異姓王韓信。
在擊敗項羽的過程中,韓信力挽狂瀾,立下汗馬功勞。但與此同時,他手握重兵,威望超群,已經成為漢王朝最大的隱患。諸侯王們對劉邦這個平民出身的皇帝也頗有微詞,擔心自己會遭遇株連。這讓劉邦倍感憂慮,但又不敢急於動手,生怕推那搖搖欲墜的多米諾骨牌。
其時劉邦命人監視諸侯動向,發現韓信更是不安分,頻頻在諸侯間往來,似乎在謀劃什麼。大有他日翻身反漢的勢頭。對此,劉邦的心情焦灼不堪......
劉邦奸計設“鴻門宴” 韓信中計落網
此時劉邦心腹大臣陳平獻計,借出巡雲夢澤之名,途經楚國,設下“鴻門宴”,假意宴請韓信,然後一舉將其擒獲。
劉邦聞言大喜,對陳平讚不絕口。他心知與韓信積怨已深,雙方勢不兩立。倘若不除,遲早有翻身反噬之禍。此舉正合其心意,當機立斷採納陳平之策。
然而劉邦也清楚,以韓信在軍中的人望,要直接殺他,恐怕會引起軍心動盪。此時的劉邦還有些猶豫,不敢操之過急。
此時韓信尚不知大限將至,還喜氣洋洋地赴宴。直到進入宴席,發覺員外雜役手持兵刃,方知中計。此時為時已晚,韓信也無力迴天。只得束手就擒,由劉邦軟禁於長安。
呂后操縱朝中官員 殘忍殺害韓信
被囚禁的日子,對習慣馳騁疆場的韓信而言,無異於活受罪。他整日鬱鬱寡歡,痛苦萬分。漸漸地,韓信變得憔悴消瘦,幾近死狀。
這時,劉邦出征匈奴去了。呂后與朝中重臣蕭何勾結,趁機將韓信騙至宮中誅殺。數十名軍士圍困韓信,對其比試徒手格鬥。韓信身負重傷,終究難敵眾人,死於非命。
呂后為免事洩,所有知情官員一概殺口。就這樣,韓信許久未回鎮國的謎案,也隨風而逝,不了了之。有識之士皆悲天憫人,為這位當世武聖惋惜不已。
諸侯聯手獻計 蒯徹力勸獻媚無用
那麼,這位“兵仙”之死,劉邦的奸計就佔了全部原因嗎?其實並非如此。話說在此前,諸侯王曾聯手致信韓信,力勸他不要為漢家賣命,應保全實力,觀天下大勢。韓信當時謀士蒯徹也數次極力規勸,不要對漢家投誠太深。
但韓信性直,不善權謀。他始終秉承報恩圖報的價值觀,對項羽還以殺父之仇,對劉邦則抱著知遇之恩。蒯徹的勸告,他未放在心上,依然對劉邦死心踏地。這使他失去了最佳反擊、爭奪天下的時機。
項羽死後 鍾離昊勸韓信造反無效
項羽戰死之後,其麾下猛將鍾離眜逃到韓信處尋求庇護。兩人本交好,韓信欣然接納。眼看劉邦稱帝,鍾離眜再三極力勸說韓信:此時正當造反之機,不可錯過。只要起兵勤王,天下諸侯必成聲援。到時取而代之,輕而易舉。
但韓信淡定聽之任之,絲毫不為所動。鍾離眜惱羞成怒之下,自刎身亡。韓信將其首級獻給劉邦陛下,以謝罪過。卻反遭劉邦猜忌,最終導致被囚禁的下場。
韓信草包性格有罪 視謀士建議為無物
諸此種種,我們不難發現,韓信之死,其人格缺陷與性情中人也是關鍵因素。他武勇過人,但在為人處事上卻暴露太多破綻,被奸雄劉邦利用,墜入圈套不能自拔。
關鍵時刻,兩位心腹謀士的諫言,本可避免韓信步入歧途。但他性直言快,未將二人之言看在眼裡。這致使他失去決勝的機會,也丟了小命。種種跡象表明,韓信不諳政治權謀,實在幼稚了些。名不副實,也難怪“兵仙”之名多有爭議。
結語
縱觀此事,劉邦奸計確是導火索。呂后趁機下手害死韓信,也實屬謀殺。儘管韓信本人也有失誤,但對手是劉邦和呂后的呂氏父子,實力、智謀都遠在韓信之上。面對如此對手,即便韓信再超凡,最終也難逃被算計的命運。
歷史不應以勝負論英雄,韓信被殺一事中,劉邦和呂后確實濫用權力,違背仁義。或因忌憚韓信威望,也有篡奪功勳之嫌。為此劉邦和呂后在史書上被指責最多,是非功過已定論。
雖也有人批判韓信魯莽,但同情傾向一邊,這歸根結底是權力鬥爭的結果。所謂麈尾巴能翹到天上去,終究是不可能的。無獨有偶,同期名將英布劉邦也將之陷害殺害。
實為漢初慘烈的權力鬥爭所導致的悲劇。劉邦此舉,雖解除異姓敵對的隱患,但其手段難逃欺世盜名之辱。這也成為後世針對其判斷的重要“負面資產”。但史實已成定局,英雄壯志,悲劇收場,也只能感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