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打仗之前最重要的是什麼,那就是糧草。一支軍隊的運轉,是多個單元合作而成的,軍隊之中士兵是作戰的主力,將領是指揮的人物,而後勤則是整個軍隊之中保障。後勤作為軍隊的生存保障機構,士兵的吃穿住用行,都要後勤來解決。而後勤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吃,也就是糧食。
不論是駐紮還是作戰,吃飯是必不可少的。為何軍隊日常駐紮不會出現糧草問題,但一開戰,糧食就開始短缺?
糧草的重要性
如果說戰爭中士兵位於首位,是戰爭勝利的根本;那麼糧草緊隨其後,是戰爭進行的前提。在古代科學技術落後的情況下,糧食的產量相當有限。即便是在盛世時期,糧食也鮮有富裕。漢初的文景之治,也不過是結束了秦末的戰亂,維持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這一時期輕徭薄賦,戰爭也較少,甚至皇室也都提倡節儉。
因此百姓來說是相對友好的。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家庭食用對糧食的消耗並不大。主要的消耗集中在達官顯貴的浪費以及軍事戰爭的消耗之中。為何漢武帝末年,天下百姓的生活不如文帝景帝時期。漢武帝在軍事之上的大有作為,其實是建立在百姓受苦的基礎上。文景時期在對外戰爭上看似軟弱,但對百姓卻是幸運,有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
從這裡就能夠明顯看出戰爭對糧食的大規模消耗。
另外軍隊對糧食的消耗其實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常規駐軍時期的糧食消耗。這一時期的糧食消耗其實是非常小的,士兵主要以日常訓練為主,身體消耗均衡,並且一日三餐也都按時按點,滿足了士兵的需求。
至於戰馬的需求,天然草場基本也能夠滿足。
而且此時的軍隊在固定駐地駐紮,糧食的運輸以及糧食的使用都是提前規劃好的,很少會出現大規模的短缺。即便有短缺,也僅僅是某一部分,或某幾天。但是一旦進入戰爭時期,各種因素變得不可控的時候,糧食便成了最大問題。出現大規模的糧食缺口,那麼究竟是那些原因造成糧食的短缺呢?
糧食短缺的原因——糧食運輸的艱難
一旦戰爭開始,軍隊便會離開駐地,四處作戰。這個時候,糧食的運輸便成了問題。首先就是後勤在運輸糧食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隱患,最常見的便是被地方截殺。因為敵軍也知道糧食對軍隊的重要性,一旦斷其糧道,軍隊便獨木難支,擊敗便是時間問題了。其次就是後勤隊伍和軍隊的聯絡被削弱。通常來說後勤和前軍都是有著通訊兵負責聯絡的,主要就是傳遞前線軍報,以及確定雙方位置。
可戰爭焦灼的時候,通訊兵也難以發揮作用。部隊的動向搖擺不定,甚至雙方之間還有敵軍,運輸糧食的困難可想而知。再者就是運輸過程之中的消耗。現代運輸體系主要依託的是機械裝置,四五人便能夠運送上千人乃至上萬人的糧食。但古代主要依託人力和畜力。甚至說有的時候完全依靠人力,這就導致糧食在運輸過程中也會有著大量的消耗。一般來說,長途距離的糧食運輸,等到了軍隊之中也僅僅剩下三分之一而已。因為運輸隊返回的時候依舊需要糧食。這些都成為糧食運輸之中的無形消耗。
糧食儲備的有限
就糧食產量來說,我國古代直到宋代才有了革命性的提升。主要依託的是水稻的大規模種植;而糧食再次增產,就是清末時期玉米、番薯等農作物的傳入。在漢唐時期,糧食的產量非常有限,每年倉儲的糧食並不多。即便是遇到豐年,糧食豐收,問題依舊很多。首先就是古代儲存技術的落後,使得糧食的儲存時間短,極其容易損壞。這也是糧食浪費的一大原因。
其次就是全國各地糧食運輸速度慢,不可控因素多。封建王朝大部分的戰爭主要是對外戰爭,集中在邊境附近。從中央腹地運輸糧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這就導致等到糧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很多時候並非糧食不夠吃,而是有足夠的糧食,卻無法運輸到軍隊的手中。因此很多時候會給人一種糧草不足的感覺,實則是在運輸過程中遇到了不穩定因素導致的。
戰爭的不確定性
糧食作為生存的基本條件,在軍隊之中也是有配額的。重要機構例如戶部、兵部等都會根據各地駐軍數量的多少,進行糧食的調配。既要保證軍隊糧食的富裕,也要保證軍隊糧食的適度。這是古代封建王朝約束軍隊將領的重要方法。古代地方軍隊造反,常做的事情有兩件,一件是招兵買馬,另一件事便是儲備糧食。一支軍隊的糧食儲備通常也就在月餘,一旦斷糧,軍隊龐大的人口便會急速消耗糧食。並且在戰爭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糧食的丟失以及黴變,都會造成糧食的短缺。
古代軍事將領作戰之前,都會考慮糧食的多寡,從而確定戰爭的進度。是速戰速決,還是徐徐圖之。諸葛亮為何屢次在秋季進攻魏國,一方面是秋季天氣適宜,作戰方便;另一方面便是看重了曹魏在西部地區的屯田。每次作戰無論勝敗,在糧草都會有所收穫。更重要的是古代缺乏有效偵察手段,戰爭的爆發往往就在瞬間,後方的後勤指揮排程一時之間很難做出反應。
總結:
古代戰爭中糧食短缺問題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很多人將其歸結於糧食產量的問題,但自先秦開始,中國糧食的產量其實大部分時間都能夠滿足。尤其是在盛世。戰爭軍隊糧食短缺,更多的是因為糧食運輸效率低下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