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竟然出奇般的勝利了。
劉備這個人,很有個人魅力,尤其是在他打仗這一塊,因為他有著超乎尋常人的韌性,從出道到現在,他幾乎很少打勝仗,但是他從來都不氣餒,是屢戰屢敗,但卻屢敗屢戰。
而且,劉備這個人還很有人文主義精神,他有一次被曹操攆著追,曹操視劉備為眼中釘肉中刺,派出了他手底下最為精銳的虎豹騎來追擊劉備,這是曹操的王牌部隊,行軍速度快是戰鬥力極強,可以說,如果劉備被這一支隊伍給追上了,那基本上就是必死了。
但是,劉備逃亡的時候,由於他對百姓特別好,所以很多百姓都願意一路追隨他,劉備逃亡路上,很多老百姓一聽他是大漢皇叔,三國仁德男一號,於是都紛紛追隨他,跟著他一起上路。
有百姓愛戴,這是好事兒,但是劉備不得不面臨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他本來就是逃跑,而且後邊的敵人追得又快,所以他就應該輕裝出行,但是說回來,就算是輕裝簡行,那虎豹騎也緊緊在他後邊咬住不放,更何況劉備還帶著這麼多百姓。
劉備帶著士兵們能急行軍,但是百姓們不能,這幫百姓們雖然追隨劉備,壯大了劉備的聲勢,讓劉備結結實實的吃到了人口紅利,但卻無疑拖慢了劉備逃軍的行軍速度。
所以,當時就有幕僚建議劉備,說備啊,咱們不能這麼走啊,咱們這麼帶著百姓走,早晚被虎豹騎追上,要是被追上了,咱們可就全完了,所以我建議,咱們暫時把百姓先放下吧。
這個建議在當時看來,也許是正確的,因為幕僚們是以劉備的生存條件而考慮出發的,但是劉備斷然拒絕了這個提議,並且說了這麼一句話: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一個人想要成就大事,他就一定要以人為根本,現在這些百姓願意跟隨我,我實在是不忍心拋棄他們。
在那個人吃人,人殺人,在那個混亂無序的時代裡,能有這樣一句話的出現,該是多麼難能可貴。
是啊,當年劉備也是一個織蓆販履之徒,他也是個沒落的如普通人的皇族,所以,當風沙揚起的時候,劉備轉身回望那些因為無情的戰爭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普通百姓時,他是不是也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那個曾經在亂世中掙扎的自己。
說完劉備,我們再來說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的冬天,劉備和曹操打仗,這回劉備不僅打了勝仗,簡直是重重的挫敗了曹操。
漢中吃完敗仗,曹操立刻指揮軍隊向洛陽突進,因為曹操的部將曹仁被劉備的部將關羽圍困,曹操必須趕快支援。
當然,對劉備來說這可能算是大勝,但對曹操來說,這隻能算是小小的失利。
曹操奮鬥一生,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他在朝廷裡是魏王,他可以隨意的任免官員,決定朝廷的政策制度,甚至就連曹操出入的排場,也基本上和皇帝差不多了。
所以,到洛陽駐紮而支援曹仁的這個行為,在如今看來,只不過是一次十分尋常的軍事行動,沒有什麼大書特書的,也似乎沒有什麼值得記載的地方。
但是有意思的是,裴松志在給陳壽寫的《三國志》做註解的時候,卻寫了這麼一句話:
王更修治北部尉廨,令過於舊。
王,就是指曹操,修治,就是修理,裝修,北部尉,是一種官職,而廨,則是指這個北部尉的官僚和府邸,所以前半句話連起來的意思就是,曹操下令翻修北部尉辦公用的府邸,而後半句令過於舊的意思則是說,這次裝修非常成功,北部尉的府邸比以前要好太多了。
要知道,這個北部尉現在並沒有人擔任,府邸也早就荒涼破敗,現在又是戰時,曹操何以分出一部分的精力來修繕這麼一個早已無人問津的府邸呢?
一切的不同尋常,其背後都有常理,曹操之所以要專門花時間來修建北部尉的府邸,是因為,在很多年前,曹操二十歲的時候,他在東漢朝廷裡乾的正是這北部尉這個官職。
而且,這還是曹操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所擔任的第一個官職。
二十歲的曹操是個理想青年,他胸懷大志,思路清晰,目標明確,他要報效朝廷,他要振興王朝,他堅持法律正義,他要做一個好的官僚,他要對得起他自己,他更相信,這星光不負趕路人,只要自己肯努力,東漢王朝大環境的崩壞,一定會有所改變。
可是,曹操畢竟太年輕了,也太過天真了,他以為靠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就能成就大事兒,就能讓四海廓清,讓天下太平,可事實並非如此。
官場黑暗,同僚們相互勾結,社會敗壞,鄉紳豪強們欺壓百姓,群雄並起,他們割據土地,裂土分疆...
曹操一次一次的找領導去溝通,希望那些當大官的人可以趕緊作為,曹操筆耕不輟的給皇帝上書,苦口婆心的勸皇帝親賢遠佞,可是沒有人聽他的,沒有人重視他,也沒有人在乎他。
怪誰?要怪,就怪曹操生錯了時代,人人都這麼迂腐和勢利,人人都這麼自私和殘忍。
要怪,就怪曹操的想法太過美好,以為憑藉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在經歷過現實世界的殘酷打壓之後,曹操終於明白,理想主義無法實現救贖,只有拔劍而起,才能平定這個沒有希望的天下。
四十多年過去了,當年屢屢碰壁,理想遭到幻滅,人格也備受蹂躪的曹操,已經成為了魏王。
他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天下如三分,他已經得其一二,當年宏偉的夢想,就差那麼幾步就要實現了。
但是,眼前的這一切,真的是當年的那個曹操想要的嗎?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自己的人生目標是否在自己無法意識到的某一個瞬間發生過偏移呢?
曹操不知道,但是當他重新站在已經修繕好的北部尉府邸的時候,他會想起多年前自己初次來到這裡任職的那個上午。
說完了劉備和曹操,我們再來說一下孫權。
網上對孫權的評價,說實話不是很高,還有很多人管他叫孫十萬。
其實,這哥們有點被低估。
我們要想一想,他哥哥孫策死的時候,留給他的是一個非常動盪,甚至可以說是動亂的江東。
廬江的太守李術公開反叛,孫權的親戚孫輔暗通曹操,孫暠更是企圖奪權,該說不說,願意效忠的孫翊和孫河還遭到了殺害,豫章和會稽等地也開始不安分。
這叫什麼,這叫做江東四分五裂,這叫做大廈將傾啊。
而那一年的孫權,才不過十九歲,還是虛歲。
孫權一當家,立刻就把整個江東進行了一頓資源整合,使得當時的情況轉危為安。
作者這麼說,您可能覺得沒什麼,因為這種意識形態上的功績,是需要對比的。
我們想一想,當年劉備接手徐州的時候,徐州是怎麼大亂套的。
我們再想一想,當年曹操入主兗州的時候,兗州又是怎麼內亂的。
這人比人得死,是貨比貨得扔,你看孫權雖然沒有什麼亮點,上限不會特別高,但是他的下限也不會特別低。
孫權對內發展江東和嶺南,對外一步一步拿下荊州,在大環境下,孫權更是在魏國和蜀國之間反覆橫跳,如果只從這些方面看來,孫權是合格的。
當然,他也打過合肥,背刺過關羽,晚年的時候在選拔繼承人的問題上也出現了嚴重的失誤,所以他軍事才能是欠缺的,你要說他比曹操會帶兵會打仗,那是不可能的,你要說他仁義蓋過劉豫州,那也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常說三國是魏蜀吳,就會下意識的認為,曹操代表的是魏國,劉備代表的是蜀國,而孫權則代表的是吳國。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曹操和劉備是對標的,但是曹操劉備和孫權不是對標的,因為曹操和劉備屬於是各自政權的初代君王,而東吳的初代君王,其實是孫策,也就是孫權的哥哥。
孫權對標的,是曹魏的二代君王曹丕,以及蜀國的二代君王劉禪。
和他們一比,你再看孫權的形象,是不是就偉岸了不少?
神鳳元年,孫權已經七十一歲了,這是東吳大帝生命中的最後一個春天,晚年時代,他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優柔寡斷,反覆無常,結果導致時局動盪,但這對孫權來說似乎無關緊要,因為,他曾十五而立,少年統業,他人生中最輝煌的美好,已經永遠的停留在了那個時刻。
大江東去,千古風流人物,又有什麼?
因光陰百代,人不過是過客匆匆。
不過幸好,史筆如鐵,千秋之後,自有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