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之奧,王者所都”,這是唐朝名將郭子儀對當時的首都西安的評價。在他看來,西安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地處秦嶺之地,周圍有終南山和黃河等天險作為屏障,一旦遇到戰事,這些天險在冷兵器時代能發揮很大的軍事優勢。
但我們會發現,西安的這些軍事功能,在唐朝幾乎沒啥用,西安從安史之亂開始,一共被攻破了六次,雖然之後依靠唐朝的強悍軍事力量又奪了回來,但屢次的西安失陷,也讓西安的經濟受到了巨大破壞,在唐朝滅亡之後,無論是分裂還是大一統的政權,幾乎沒在把西安視為都城,但這其中,卻不止西安多次無法阻擋敵人一個原因。
最早定都西安是那個政權
西安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是非常重要的城市,但它第一次被定為首都卻是是在西漢時期,劉邦把項羽消滅後,在定陶稱帝,之後便和群臣商量在哪裡定都,一開始劉邦和大臣都認為洛陽比較好,因為當時劉邦身邊的大部分大臣,都是來自洛陽附近的崤山以東地區,出於衣錦還鄉的想法,大臣自然希望把家定在自己熟悉的地方,這和朱元璋一開始把首都定在金陵,是因為手下大部分來自淮西地區是一個道理。
然而當時劉邦的謀士婁敬和張良卻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這時候的洛陽不適合當首都,因為漢朝的經濟和政治重心是在關中,當時的天府之國巴蜀,以及多次阻擋六國聯軍的函谷關都在這裡,從經濟和軍事層面來看的話,在關中地區選擇一個重要城市當首都才是最明智。
對於關中,劉邦並不陌生,當年他們就是按照秦始皇統一全國的路線,從蜀中往關中進兵,最後以關中為基礎統一天下。而之前還有周文王從關中出發,最後才滅掉了殷商,可見從西周開始,關中地區就是一個進退自如的存在。
關中地區的經濟和軍事價值
張良勸劉邦在關中定都時,曾評價關中是“阻三面而固守”,意思是關中有函谷關、蕭關和秦嶺地區等屏障,如今劉邦分封諸侯王,假如他們那一天有異心要向中央朝廷發動進攻,這些地方可以阻擋他們的攻勢,為統治者反擊爭取時間。
相反洛陽雖然富庶,但三面都是平原,沒有可以依仗的天然屏障,單靠城牆防禦十分冒險,這和宋朝選擇在開封設定都城,最後被金國輕易攻破是一個道理,畢竟中原王朝的軍事短板就是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的平原作戰十分吃虧。
除了軍事價值,關中的經濟價值也是西安後來被作為的重要因素,關中途經黃河,黃河又流經河南、四川、甘肅等省份,這些地區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富饒之地,更是重要的農業產區,關中如果有糧食或者其他物資的需求,可以透過黃河從這些地方運送過來,以減少關中的治理壓力。
關中一帶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存在大量人口,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關中在上古時期就有人居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又有人從甘肅轉移到了關中,讓這裡一步步壯大起來,最終形成秦這個國家,後來在商鞅變法的影響下,關中地區逐漸富庶起來,並與蜀中聯成一片,為之後的秦國一統天下打下基礎。
由此可見,張良等人勸劉邦在關中建都,不僅看中了這裡的天然優勢,還有從幾百年前打下來的人文優勢也是重要原因,如果一個好的地方沒有龐大的人口,想發展起來也需要很長的時間,現在有一個現成的龐大經濟區,集人口、經濟和軍事優勢於一身,自然受到張良等人的青睞。然而除了西安,關中還有其他的城市,為何偏要劉邦和歷代統治者,都要選擇西安呢?
導致西安逐漸被排除出首都選擇的主要原因
關中除了西安,還有咸陽這個長久被作為都城的地方,然而項羽入關之後,不僅屠殺嬴氏宗親,還大肆破壞咸陽設施,於是劉邦只能在咸陽之外,另選一個設施較為齊全的都城,選了一遍之後,就相中了西安。
從此西安就作為首都,開始進入到中國人的視野裡,之後東漢時期,董卓焚燬洛陽後,也是選擇遷都西安,可見西安的重要性,到了唐朝時期,更是成為了國際大都市,不僅是國家的首都,更是其他外國人在華夏最想去的地方。
然而在唐朝之後,西安卻逐漸淡出之後統治者的視野,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軍事中心的轉移,古代大部分統治者定首都,首先考慮的不是經濟問題,而是軍事問題,唐朝之前,大部分的異族敵人是從西北方向而來,如果將都城定在距離西北地區較遠的地方,很影響調兵效率,因此漢唐兩代才把都城定在西安,就是為了解決禦敵的問題。
但到了宋元明清,歷代王朝面對的外患就不再來自西北,而是來自東北地區,如蒙古、契丹等,我們讀書時看地圖都會發現,遼國的疆域就在宋朝的東北上方。
其次就是氣候變化,作為農業起家的地區,農業生產是關鍵,但唐朝之後的關中地區,氣候卻變得日漸寒冷,降雨量的持續降低,導致農業發展受到了阻礙,如果繼續定都西安,如何解決糧食問題,以及因農業破產導致的流民就夠統治者們頭疼了。
最後一點是國際經濟的影響,很多人一直認為中國是農業國,所以古代的經濟發展相當封閉,其實不然,路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讓中國與中亞、歐洲地區的關係日益緊密,但到了宋朝之後,航海貿易逐漸成為主流,明朝與外國人的商業貿易,也大多是以海路為主。
為了維持與外國的經濟聯絡,從宋朝開始,都城便開始選擇靠海,或者能用河運與海運連線在一起的地方,比如南京,而作為絲綢之路連線點之一的西安,自然不在選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