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毛主席說他是封建王朝皇帝中最厲害的一個,事實也的確如此。
劉邦與後來的朱元璋一樣,都是貧苦農民出身,不過劉邦要稍微好一些。
後來論功封賞時劉邦犯了難,張良見狀就說道:“皇上最恨誰便先封誰。”為何要這麼做呢?
起義前
說起來這劉邦也是個與眾不同之人,平常男性頂多是腿上的腿毛比較多,劉邦可倒好,有一條腿上全是黑痣。
經過後來仔細研究發現,劉邦腿上共有72顆黑痣,密密麻麻的一腿全是,真的是世間罕見。
眾人見劉邦長得如此特殊,所以大家都覺得這孩子以後註定是非凡之人,這個想法後來的確得到了驗證。
劉邦小時候雖然說有幹一番大事業的夢想,其實剛開始他也比較迷茫,具體乾點什麼他本人估計也稀裡糊塗的,直到有一天見到了秦始皇。
劉邦在去咸陽的路上時,意外碰到了秦始皇乘車外出巡視。
說難聽點那是馬車,說好聽點就是行走的阿房宮,那裝飾簡直太奢侈精妙了,單單只是裝飾用的錢,劉邦感覺自己一輩子也掙不到。
看著秦始皇出行如此有排面,劉邦說道:“大丈夫就應該是這樣!”
也正是這次見到秦始皇后,劉邦終於確定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標,那就是成為秦始皇這樣的人。
除了劉邦,項羽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當時項羽跟著叔父項梁見到了秦始皇外出遊玩乘坐的船隻,項羽見狀說道:“這個人是能被取代的。”
項羽口中的這個人,就是秦始皇,他的叔父項梁聽後不禁嚇了一跳,只可惜最後只有一個人能成功,然後成為那一人之上。
劉邦與朱元璋不同的是,他這個人還是有點能耐的。劉邦透過自己的努力,成功坐上了亭長一職。
劉邦參加的這種考核,多多少少有點像現在的考公務員,由此不難看出,劉邦還是有那麼一點才能的。
後來秦朝大興徭役,搞得老百姓們苦不堪言,於是大家就有了起身反抗秦朝的想法。
劉邦見狀說道:“大家不要急,先等一等‘出頭鳥’。”
劉邦的意思就是說,現在情況這麼惡劣,遲早會有人起兵反抗秦朝統治的,他們作為第一個往往是主要被消滅物件。
一旦有了第一支起義的隊伍,便會出現大大小小的眾多起義軍,那時候才是最佳時機。
之後由於起義部隊非常多,秦朝根本沒辦法一起消滅,所以這樣存活下來的機率才大。
由此不難看出,劉邦還是多少有點腦子的,並不是許多人說的昏庸無能。
後來真的有了第一支起義隊伍,也就是陳勝吳廣起義。
登基稱帝之路
有了陳勝和吳廣帶頭,各地果然出現了許多起義部隊。
劉邦的隊伍剛開始雖然算不上太壯大,但是他的手下已經有了蕭何與曹參,不久又劫持了張良。
本來張良和劉邦是要去投靠同一個人的,結果在半路上兩人偶遇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交談,劉邦發現張良也是個奇才呀,於是劉邦激動地對他說:“咱們就別去投靠那個誰了,要不咱們兩人一起共商大業,如何?”
張良聽後被感動得也是一塌糊塗,於是他就選擇跟隨劉邦。
有這麼多能人志士的幫助,劉邦的部隊終於有了一掃天下之勢。
前面說過,劉邦這個人頭腦好使非常聰明,他知道靠自己一人是無法成為秦始皇那樣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當伯樂。
其實劉邦這個人伯樂當得還是非常成功的,韓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韓信來到劉邦帳下後,起初他只是一個管著糧食的小官,讓眾人都沒想到的是,他居然想當大將軍。
蕭何是韓信的第一個伯樂,單單只是幾天的交流,他便為劉邦相中了一個統軍大才,於是蕭何就開始勸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當劉邦聽到這個訊息後整個人都懵了:“這是誰啊,竟然如此狂妄,還想當大將軍?”
在蕭何的苦苦勸說下,劉邦說:“我就勉強封他當一個將軍吧。”
蕭何見狀急忙勸解道:“不行啊主人,得是大將軍才能留住這個人才,而且還得舉行儀式。”
如果不舉行隆重的儀式,韓信就會以為劉邦沒誠信,那他即便成了大將軍也不會盡職盡責,所以必須得演戲演到底,而且得演得真誠。
就這樣,劉邦非常像樣地拜韓信當了大將軍,眾人得知後不禁一臉懵:“這人誰啊,平白無故當了個大將軍。”
隨著戰事越來越順利,劉邦手下的能人也是越來越多,再加上劉邦這時候足夠聽話,所以在楚漢之爭中劉邦獲得了最終勝利。
天下戰事基本結束後,眾人對劉邦說道:“主人現在天下已定,正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之時,你趕緊登基稱帝吧。”
此時劉邦面無表情地說道:“既然你們這麼說,那我就答應你們吧。”於是劉邦就按照大家的想法稱帝了。
其實劉邦很清楚,這些人之所以讓自己登基稱帝,絕不是為了國家考慮,而是個人利益。
劉邦登基稱帝,就意味著那些功臣們可以論功行賞了,比如封個侯什麼的。
劉邦很清楚這一點,但他又不知道該如何具體去做,然後才能讓這些功高震主之臣們心服口服,於是他就去問張良了。
張良見狀說道:“王上要是封的話,要先封那些您最恨的人。”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簡單。
劉邦當時最恨的人叫雍齒,典型的一個首鼠兩端之人。
雍齒剛開始是劉邦的部下,後來他感覺在劉邦手下無法實現自己的野心,因為劉邦帳下能人太多,就意味著成功的機率小。
給最恨的人封侯
於是雍齒後來叛逃到了魏國,等劉邦滅掉魏國後他又去投奔了項羽。
項羽最終也敗了,所以雍齒最後在走投無路下又選擇了重新回到劉邦的帳下。
這樣一個兜兜轉轉幾個國家的人,劉邦簡直恨得咬牙切齒。
但是因為天下初定,劉邦又不好意思大開殺戒,所以暫時留了雍齒一條命。
得知劉邦最恨的人是雍齒,於是張良對他說道:“既然王上最恨的人是雍齒,那就先給他封。”
劉邦選擇相信張良,於是他就給雍齒封了個侯。
關於劉邦對雍齒的態度,眾將心中也略知一二,畢竟這麼一個叛逃且又戰敗回來的降將,誰會喜歡他?
但讓眾人沒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個讓大家都唾棄的人,居然被封為了侯,於是大家停止了激烈鬥爭。
當時眾將領之間誰也不服誰,一個個經常為了那點功勞而大打出手,劉邦見狀也是很為難,所以暫時沒有給眾將封侯。
由於想了半天,劉邦實在是無法想出一個完美的辦法,於是他就去向張良請教了。
張良這個辦法果然非常好用,眾將一看雍齒都成侯了,所以就沒話說了。
劉邦剛建立大漢王朝時,一共封了一百多位侯,其中“王”共有七位,但是劉邦太狠了。
對於劉邦來說,封這七個“王”完全是迫於無奈,要是給他們封的低了,勢必會引起他們的不滿,到時候他們起兵反了,那就是大麻煩。
於是等天下初步穩定後,劉邦開始想辦法一個個將這些“王”們全部剷除掉。
這七個“王”中,最後除了長沙王都被剷除了,這一下子就空出了六個“王”位,於是劉邦就將這些位子賞給了自己的親人們。
其實劉邦早就有這個想法,但為了自己的王朝考慮,他只能先忍著。
這就是所謂的“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等大漢王朝根基一穩,劉邦就會對這些開國功臣們痛下殺手,其實就是和後來的朱元璋差不太多。
那七個“王”中最出名的就是韓信了,不出意外他被殺了。
其實好多功臣被殺,並不算全怪劉邦。
韓信自從加入劉邦這個隊伍後,一直就挺囂張的,而且他還趁劉邦處於危難時,趕緊威脅其允許自己成為一個地方的王。
其實劉邦早就對韓信有所不滿了,只不過天下未定,還得靠人家建功立業呢。
等到項羽自刎後,劉邦直接快馬加鞭來到了韓信軍營中,直接收了他的軍權。
由此不難看出,劉邦其實早就有些等不及了,他怕晚一步,韓信會利用手中的軍權做出其他別的事。
最後,那六個“王”均被劉邦斬殺。
不過讓眾人都沒想到的是,韓信這樣建功立業的重臣都被殺害了,而像雍齒那樣沒有多少軍功還招劉邦恨的人,最後卻還得到了善終,著實讓人摸不到頭腦。
而且還讓大家都想不到的是,許多被俘的降將也得到了善終。
不論是哪個對手,他們手下都有忠心耿耿之人,其中以項羽的居多。
劉邦對於那些兵敗被俘的將領,都是寬容以待,而且還給他們封侯,但是那些主動投降的,劉邦卻將他們殺害了。
在劉邦看來,這些投降的將領對於之前的主人不忠,那對於投降的劉邦來說,自然大機率也是不忠。
他們都是為了利益而來,不給他們足夠的好處,他們是不會乖乖聽話的。
雖然說這樣的手段有點殘忍,但道理還是有一點的,不過罪不容誅,劉邦做的還是有些太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