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有這麼一句話:“讀《出師表》不哭者,其人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其人不孝。”
可即便如此,如今網上還有很多人心懷惡意地詆譭和抨擊《出師表》的作者,用陰謀論去惡意揣測諸葛亮把蜀漢後主架空了,用窮兵黷武把川蜀百姓帶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俗話說,文如其人,咱們今天就來重讀不朽經典《出師表》,看看諸葛亮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何能成為後世文人的精神座標、不朽偶像?
《出師表》是諸葛亮寫於公元227年第一次北伐前夕。因為要移師漢中,擔心後主劉禪處理不好朝政,便事無鉅細地各種叮囑、交代,像極了一個要外出打工謀生的父親臨行時對孩子的百般牽掛與擔憂。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孩子,當年你爹和二叔、三叔籌集一支施工隊到處幫人打零工,準備在自己強大之後護住你們老劉家的大漢品牌。然後寄人籬下20多年卻收效甚微,最後在207年邀請相父我出山給他當策劃師和總經理。我曾經給你爹描繪一張名為《隆中對》的藍圖。本來在219年你爹打贏漢中之戰時,藍圖《隆中對》的基本盤已經成型了。但就在那一年,你二叔被江東鼠輩被刺,身首異處還丟了荊州。然後你三叔被手下人襲殺、你爹在夷陵之戰輸光了一輩子的所有積蓄。最後把一個空殼的蜀漢公司和啥也幹不了的你託交給我,要我把當成自己的孩子呵護著、照顧著、託舉著……
你爹走後,我不敢辜負重託,沒日沒夜地在你們家僅剩的益州挖潛增效。鼓勵農桑、興修水利、梳理政務、重建法度、恢復士氣、籌建軍隊、挖掘人才、訓練士兵、演練陣法、平定內亂……經過你相父這四五年苦心孤詣地建設和發展,你們家終於恢復了些許元氣。
但總體上來講,今天下三分,咱們家還是最弱的。僅有一州之地,還是被很難以進出的交通死角,所以咱們家的日子依然不好過,咱千萬不能有任何放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咱們要繼續艱苦奮鬥度過困難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但是,孩子你也別因為家底薄、日子難、任務重、壓力大就妄自菲薄,你得跟你爹學習,要懂得去團結人。現在你身邊的這些人,無論是在內務崗還是在外務崗,都拼了命地為你們家效命,這都是感念你爹當年的恩德,他們是在用實際行動報答你爹。所以,孩子你不是一無所有,民心可用。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但有信心和底氣是一回事,慎言慎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咱為人處事要多跟你爹學習,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要志存高遠,帶動大夥出幹勁。千萬不能蔫不拉幾、分不出個好賴,讓別人都不想搭理你。
國事和家事,要一視同仁,獎也好,罰也好,不能搞區別對待,必須要公平公正。
另外,當家人就要有個當家人的樣子和態度,手下人犯錯了,該罰還得罰,手下人立功了,該獎也得獎。而且獎罰都不能隨心所欲,要學會按章辦事,要交給有關部門規規矩矩走流程。這樣才能顯得你是一個懂道理的好領導。千萬別徇私枉法,讓別人覺得你憑個人喜好、情緒在辦事。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因為你工作經驗不足,對公司的人員結構等情況都不太熟悉,想父我已經提前幫你做好鋪墊了。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思想過關的好同志,是你爹當年特意提拔、選調、培養出來給你留著的。
根據相父我的經驗,皇宮總部的事情,跟他們商量著來,多聽取他們的意見,再三思而後行,基本上是不會出什麼大亂子的。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至於軍事方面的事情,雖然你不一定會輕易涉及到,但是以防萬一,相父我還是給你留了一個將軍相寵。這個向寵是你爹時期的老幹部,當初在你爹領導的夷陵之戰都能全身而退,能力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而且你爹還早已對他完成了政審,這人的人品也靠得住。
這種資歷、能力、人品和威望都線上的同志,如果軍隊管理方面有啥問題,諮詢他的意見,一般是錯不了的,他會幫你處理得當的。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然後,相父還要囉嗦幾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你們家之前之所以那麼興旺,就是因為做到了親賢臣,遠小人;而後來你們家之所以逐漸頹廢下去了,就是因為迷糊地親小人,遠賢臣了。你們家的前輩漢桓帝、漢靈帝就是血淋淋的反面教材,這一點你要做到警鐘長鳴。
前面相父我給你推薦的那些人,都是久經考驗的好同志,千萬要把他們用好。唯有這樣,你們家的復興才有希望。自信點地講,那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相父我為什麼這麼囉嗦呢?不是我喜歡費口水,而是怕辜負你爹的囑託。當年,你相父我本是一個平頭百姓,在南陽研究農業,也就是混日子過,沒想過要建功立業發大財。但是,承蒙你爹看得起我,自降身份多次去請我出山,把我當成高階諮詢師一樣尊重。我得領你爹這份情和恩,所以才對你們家以身相許。
我追隨你爹創業,風裡雨裡、任勞任怨,至今已經21年了。你爹創業失敗,連底褲都差點輸沒了,他是瞭解我這個人辦事比較嚴謹細緻的,所以把你們家這個風雨飄搖的爛攤子和你們兄弟幾個託付給我。
自從接受你爹囑託之後,相父我可沒睡過一個好覺,生怕自己的懈怠會辜負你爹,然後讓別人詆譭你爹識人不明。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為了不讓你爹所託非人,這些年,我一邊勤練內功,一邊平定外患,時至今日總算出了點成績,把你們家的南面隱患給清除了。
然後經過這麼多年的積攢,現在總算擠出了一點家底子了。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維護大漢招牌是你們老劉家的使命,現在北方的曹魏已經公然拆了你們家的招牌,換上了自己的自主品牌,所以必須得去弄他。
不然,時間長了,大漢正統的觀念就會被世人給淡化了。所以北伐討賊,恢復兩都,讓你們家名正言順地重新掛牌上市,這是我報答你爹的目標,也是我的本分和職責。至於我走了之後,分辨忠奸、權衡得失,進獻忠言、恪守職責,則是費禕等我前面提到的那些人的事了。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所以希望你能以老闆的身份授權給我,讓我帶領兄弟們幫你家去打江山。如果沒有取得什麼成績,那是我沒做到位,你要治我的罪。同理,如果留在大後方的費禕等人不作為,不積極給你提建議、拿方案,那也要公事公辦處理、批評他們。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如果你在家能保持獨立思考、積極向上,走正道、辦正事,牢記你爹的遺囑,那就是幫了我的大忙了,我也就放心了,對你感激不盡。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孩子,我馬上就要出遠門了,跟你了這麼多,但最終架不住眼淚雙流,感覺千言萬語也道不盡牽掛之情,竟無語凝噎。
咱不知道大家看完諸葛丞相的《出師表》之後是什麼感受?反正我是不由自主地想起當年老父親外出打工給我賺學費的場景。
《出師表》只有741個字,但卻事無鉅細地涵蓋了諸葛亮想要交代的方方面面。
開篇就是單刀直入地講蜀漢當前的處境,告訴劉禪要打起精神來,因為他身上是有擔子的,得學會一個男人的擔當,而不能放鬆自我要求,變成一個紈絝子弟。
指出問題之後,又要給孩子注入信心。咱們家情況是不好,但這都是暫時的。你們家的人緣之後,尤其是你爹會做人,大家都惦記著他的恩情。人心在,一切皆有可能,咱不帶灰心喪氣的。努力拼搏就會贏得未來。
然後,以前我都是相父我在幫你們家張羅一切,現在我要遠行了,一時半會回不來。所以,孩子你要學會自己當家做主。
以前沒試過、沒有經驗也沒有關係,相父我手把手地教你,使用說明書都給你準備好了,你按圖索驥就可以。什麼人幹什麼事,怎麼去考核人事,怎麼去團結下屬……咱都一條一條給你寫著呢?有啥困難去找誰幫忙,這不就是父母遠行時對孩子最細微和周到的考慮和照顧嗎?
然後,你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了,家裡的事你也要了解個大致的來龍去脈,你們家的興衰都是有原因,所以千萬不能重蹈覆轍,要汲取歷史經驗教訓。揚長避短,才能振興家業。
不要對我外出打仗有啥其他想法,我原原本本地告訴你我和你爹的交情,我20多年無怨無悔地為你們家操碎了心都是因為“士為知己者死”,我沒啥其他個人想法,就是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孩子,你可以放心,相父我不是外出度假旅遊,是換個地方幫你們家幹活。
也不要想著逃避北伐曹魏這件事,隔壁老孫家可以迴避這個事情,但你們家不行。因為你們家的招牌是被曹魏給砸了的,你不去聲討曹魏,你們家的品牌影響力就會慢慢在市場上消失。
我走了之後,只要你按我交代的方式去做、去學,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千萬別沒學會走,就想著跑。新手上路不可怕,但要儘量做到穩步前行。
我外出打工不是為了別的,是想幫你們家的產業做大做強。也不是我不想一直陪著你長大,而是我要對得起你爹當年的信任和囑託。
跟你講這麼多,主要是因為我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著你。相父愛你、牽掛你,所以寫著寫著就把自己給寫哭了,不知道說什麼好了。所以,你在家裡千萬要乖,要爭氣,這樣相父在外面幫你打工才心安。
學生時代,因為要求要背誦《出師表》,總感覺《出師表》篇幅太長,恨不得諸葛亮當時就寫一句話:“孩子,相父要出去打工了,你在家裡要聽話哈。”但是,如今為人父母,再讀《出師表》時,卻感覺紙短情長,久久不能回過神來。
大家知道《出師表》為何會被世代人們交口稱讚嗎?
首先自然是因為諸葛丞相的真情流露太感人。
要知道,諸葛丞相的第一個兒子諸葛瞻就是這一年才出生的。也就是說,諸葛亮追隨劉備創業後,長達20年都沒顧得上生孩子。要知道在古代,孩子的夭折率還是挺高的。四十六七才生第一個孩子的諸葛亮為了盡心盡力輔佐劉備父子其實是冒著斷後的危險的(諸葛亮過繼了他哥哥的一個孩子,其實就是以防萬一自己斷根了),為主盡忠到這個程度,古往今來有幾人?
孩子剛一出生,諸葛亮便到漢中坐鎮北伐去了,此後一直到病逝五丈原,諸葛亮一直很少回成都,也就是說諸葛亮為了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基本上沒怎麼管過、見過自己的親生兒子。人家諸葛亮是真正做到因公忘私。所以有些混賬東西還拿諸葛瞻後來在綿竹抵抗鄧艾戰死,說什麼諸葛亮父子是虎父犬子,說什麼諸葛亮不會培養孩子,這些混賬東西的良心難道不會痛嗎?人家諸葛亮為國為民都沒法對兒子言傳身教了,但諸葛瞻僅憑家風傳承就能以死報國,這難道不就是最好的教育和傳承嗎?
瞭解到這些,我們才能更加充分地理解諸葛亮對劉禪這種言辭懇切的反覆叮囑?因為要報恩劉備,因為不願辜負劉備的囑託,諸葛亮把自己幾乎全部的心血和愛都傾注到蜀漢和劉禪身上去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人家諸葛亮真不是嘴上說說,而是用生命和家庭在踐行這句承諾。
其次,《出師表》是一篇充滿情懷和情感的實事求是的範文。
《出師表》通篇就沒一句套話、空話,沒有半點形式主義,開宗明義、直奔主題,不穿靴戴帽、不冗長空洞,都是情真意切地就事論事。講道理有根據、講操作有針對、講情感有支撐……
比如人家交代劉禪應該怎麼去用人,就把每個人的能力和品性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什麼人適合幹什麼事,你劉禪按照這個使用說明書去照著葫蘆畫瓢就可以了。
比如人家解釋為什麼要北伐,就直截了當地說長安和洛陽二都是你們老劉家的祖宅,必須拿回來才能保住你們劉家的招牌。
比如人家交代劉禪要好好守家,也一點也沒有矯情,直接說劉禪能夠“諮諏善道,察納雅言”那就是幫自己的大忙,自己會感激不盡的。
其實,文章最怕的就是空洞無物。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出師表》千古流傳的背後是諸葛亮用一生的高風亮節在給其註釋。
有人到如今都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要屢次北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把自己活活累死在工作崗位上,而發出“悠悠蒼天,何薄於我”的悲愴之問。
因為他是蜀漢最後的精氣神,是漢祚最後的希望和寄託。他不咬牙去堅持和爭取,整個蜀漢和其他心向漢室的人希望之光就會熄滅。
恰如我們今天的很多父母,有時候明明勞累、沉重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但永遠都要咬著牙齒讓自己堅強、積極、樂觀,不能讓自己倒下,因為他們要支撐起整個家庭,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孩子支撐一個儘可能大一點的成長和空間……他們若是真的倒下了,他們整個家庭的精氣神就沒有了。
而我們年少的時候,總會嫌棄父母管得太多、過於囉嗦,只有我們自己也為人父母之後,經歷人生的風雨、生活的艱難之後,方能逐漸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真諦。
相信很多人都和咱一樣,在看三國曆史時,其實在看到諸葛亮秋風五丈原的時候,內心之中的三國便已然結束了。這其實就是諸葛亮千古魅力的直接體現。
最後,簡單地說一說,為什麼為人父母的朋友更能從《出師表》中找到情緒共鳴?
其實愛的本質是擔當、是責任、是呵護,但是像責任意識這些東西是要有所經歷之後才能慢慢形成的,少不更事的小年輕們骨子裡與生俱來的是索取,是尋求輕鬆和快樂,他們是很難理解諸葛亮這種類似於“臨行密密縫”的真情表達的。
如果我們不曾像諸葛亮深愛著劉禪一樣深愛過我們的孩子,又怎麼能感同身受地理解諸葛亮那種偉大的“父愛如山”呢?
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