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歐洲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
關於一戰爆發的原因,還要從普法戰爭開始說起。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諸邦王室和高階軍事將領聚集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擁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為德意志皇帝。
這件事,做的非常不地道。
打人還要誅心,法國人自此恨上了德國。
當然,德國人也沒蠢到等法國來複仇。
所以早在1873年,俾斯麥便撮合德、俄、奧結為“三皇同盟”,共同孤立法國。
三皇同盟
同時,為了避免與英國發生摩擦,俾斯麥還限制德國海軍發展,以示德國無意向海外擴張殖民地。
德國一心做歐陸霸主,法國一時找不到破解之道,只能專心開闢海外疆土。
對此,俾斯麥樂見其成。他認為法國把注意力放在海外,就沒精力找德國報仇了。
其實以德國的實力,單挑法國綽綽有餘。
俾斯麥的複雜操作,只是想買個保險。避免一旦與法國交惡,德國陷入雙線作戰。
後來,由於沙俄、奧匈帝國都想獨吞巴爾幹,並且都不讓步,三皇同盟最終解體。
俾斯麥轉而拉攏同樣與法國有矛盾的義大利,組成“三國同盟”。
三國同盟形成後,法、俄都感到不安。
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兩國於1892年達成《法俄軍事協定》。
根據協議,一旦法國遭到德國或義大利的進攻,沙俄將全力進攻德國;一旦沙俄遭到德國或奧匈帝國進攻,法國應以全力進攻德國。
法俄結盟時,德國的當家人變成了威廉二世。
這位二世祖堪稱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典範。
1890年代,德國經濟超越英國,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威廉二世認為自己武德充沛,富甲一方,而發展資本主義,又離不開殖民地。
於是,在擠走俾斯麥後,威廉二世決定全力擴張殖民地。
然而,當時的世界已經被瓜分完畢,德國入場太晚,已經擠不進去了。
搶不到殖民地怎麼辦?威廉二世盯上了英國。
為此,他三番四次地向英國挑釁。
比如第二次布林戰爭時,威廉二世就公然宣稱:德意志民族欣賞蔚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這種碰瓷,一次兩次的,英國忍了。
可碰瓷的次數多了,英國人也煩了。
看到英、德矛盾激化,法國趁機拱火:現在德國這樣搞你,要不,咱們一起盤他?
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現在冒出德國這個新攪屎棍,英法遂於1904年締結“摯誠協定”,化解了百年矛盾。
三年後,經法國的牽線搭橋,英、俄又達成和解,簽訂協定。
就這樣,為了重新瓜分世界,歐洲形成了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
當歐洲流行起拉幫結派的不良作風后,兩邊便開始組團搞事情。
1908年,趁奧斯曼帝國內訌,奧匈帝國吞併波黑,強佔了巴爾幹北部地區。
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法、德兩國在北非引發戰爭危機。
同年9月,義大利趁法、德在摩洛哥搞摩擦,從奧斯曼手裡搶了兩塊地盤。
1912年,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黑山和希臘在協約國支援下,組成巴爾幹同盟對奧斯曼帝國宣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
此戰之後,奧斯曼失去了除伊斯坦布林附近的所有歐洲領土。
1913年,開團成功的巴爾幹同盟因內部分贓不均,又爆發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保加利亞被其他幾國群毆,被迫割讓大片領土。
經過這兩場戰爭,塞爾維亞成為最大贏家,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叫囂著建立一個以南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大塞爾維亞。
巴爾幹半島本來就是火藥桶,現在又冒出一個刺頭,這讓意圖南擴的奧匈帝國恨得牙癢癢。
於是,各方人馬很快便在薩拉熱窩上演了一出大戲。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與妻子索菲亞在視察薩拉熱窩時,被一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當街刺殺。
斐迪南大公遇刺,被公認為一戰爆發的導火索。
但這件事在當時,並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
英國這會兒因為愛爾蘭問題,正忙得不可開交。
法國舉國上下都在關注一位部長妻子的桃色殺人事件。
沙皇尼古拉二世則在擔心他那血友病再次發作的兒子。
甚至於,就連奧皇弗朗茨一世對斐迪南大公的死,都有點幸災樂禍。
這對叔侄,關係並不好。只是弗朗茨一世沒兒子,這才冊立斐迪南為皇儲。如今這個讓老皇帝討厭的侄子死了,再找一個繼承人就好了。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不過,奧匈帝國畢竟死了一個皇儲,如果不報復,以後在江湖上怎麼混?
所以敲打一下塞爾維亞,還是有必要的。
但由於沙俄自詡為塞爾維亞的保護國,如果開戰,俄軍很可能會介入。
因而,此時德國的態度就很重要的。
也就是說,如果當時威廉二世不支援奧匈,世界大戰暫時還打不起來。
7月5日,弗朗茨一世派人到柏林諮詢威廉二世的意見。
威廉二世開出空頭支票,對來人表示:無論奧匈帝國採取任何行動,德國都會無條件的支援。
為什麼說是空頭支票呢?
因為德國當時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實際上,從事後披露的資料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個主要參戰國,戰前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最典型的就是義大利,從始至終沒有完成戰爭動員,卻趕鴨子上架,淪為笑柄。
既然沒有做好準備,威廉二世為什麼還要開空頭支票呢?
原因很簡單,他想以強硬姿態,嚇唬尼古拉二世。
只不過,尼古拉二世沒有被唬住。而奧匈帝國也會錯了意
7月23日,自詡有德國撐腰,奧匈向塞爾維亞提出“最後通牒”。
面對威脅,塞方基本接受了通牒條款,這讓威廉二世都大吃一驚,說塞爾維亞人竟然能同意如此喪權辱國的條款。
但儘管如此,奧匈方面仍然不滿意。
7月28日,奧匈以未接受所有條款為由,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奧匈對塞爾維亞宣戰的第三天,儘管尼古拉二世也不想將戰爭擴大。
但如果認慫了,沙俄在國際上將顏面盡失。
於是,尼古拉二世下達總動員令,並通知威廉二世,強調俄軍的動員不針對德國。
可是,沙俄規模龐大的軍事調動,已經對德國東部邊境構成實質性威脅。
而且,也觸發了德軍“施裡芬計劃”的實施條件。
話說俄法結盟後,俾斯麥最擔心的雙線作戰,終究還是來了。
為了破局,德國元帥施裡芬提出一個帶有賭博性質的作戰構想。
馮·施利芬
大體就是說,俄國領土廣袤,且鐵路運輸系統落後。俄軍主力至少需要六週時間才能抵達前線。法國情況好一些,但也需要一週時間動員。
而當時德國,可以在24小時內完成總動員。
這樣一來,德軍便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差,集中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穿過中立國比利時,閃擊法國,奪取巴黎。
按照施裡芬的設想,德國在東線只需要十個師就能拖住俄軍。
擊敗法國,最多也只需要六週時間。
只要解決了法國,德軍主力再利用發達的鐵路系統,回師向東,便可再次閃擊反應遲鈍的俄軍。
7月30日,俄軍開始總動員後,法國參戰已是必然。留給德國的準備時間已經不到六週了。
時間緊,任務重,每浪費一秒鐘,德國都會輸掉戰爭。
於是在8月1日,德國也開始總動員,並對法國宣戰。
眼看德、奧紛紛啟動戰爭形態,沙俄急了,連忙致電英法。
法國早就想報普法戰爭的一箭之仇,遂向德國宣戰。
英國起初不想摻和,但英國人在比利時有大量投資。
因而當8月4日,德軍入侵比利時後,英國也對德國宣戰。
隨後,奧匈帝國按照盟約,向沙俄宣戰。
至此,兩大軍事集團中,除了義大利藉口沒有完成戰備,沒有表示外,其餘五國都捲入了戰爭。
義大利坐山觀虎鬥,威廉二世暴跳如雷。
但回頭一下,這個老六實力最弱,有它沒它一個樣,便也沒太在意。
然而,德軍對法國的全力一擊,從一開始就玩砸了。
怎麼一回事呢?
1913年,施裡芬病故。
臨終前,他千丁玲,萬囑咐:如果戰爭爆發,一定要加強右翼。
但接替其總參謀長職務的小毛奇過於保守。
這哥們擔心東線守不住,便修改“施裡芬計劃”,在東線增加了八個師。
當然,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是霍亨索倫家族的龍興之地。
小毛齊增強東線,也情有可原。可他接下來的操作,就非常作死了。
由於擔心德軍進攻法國的同時,法軍會從阿爾薩斯和洛林,也就是西線德軍的左翼防線實施突破,攻入德國腹地,完成相互換家。
小毛奇又從右翼抽調十餘個師,補強左翼。
一番騷操作後,西線德軍的右翼,就比原計劃少了將近三分之一。
德軍喪失了人數優勢。沒想到這時候,還屋漏偏逢連夜雨。
小毛齊本以為比利時會不戰而降。
但德軍開進比利時後,卻遭到了頑強抵抗。
要知道,“施裡芬計劃”能不能成功,關鍵就是速度!速度!速度!
比利時不讓道,這導致德軍攻入法國的時間比原計劃推遲了半個月。
趁著這個空檔,英國遠征軍登陸法國。回過神的法軍也趕緊調整作戰計劃。
8月8日,根據法軍總司令霞飛戰前制訂的第17號計劃,法軍以兩個集團軍兵力,向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發起猛攻。
德軍採取誘敵深入戰術,重創法軍。
不過這不重要,因為大家都知道,真正的決戰在右翼。
8月21日,英法聯軍集中22個軍和7個騎兵師,沿凡爾登至蒙斯一線展開,向德軍右翼發動進攻。
德軍集中五個集團軍應戰。
這一戰,被稱作"法國邊境之戰"。
雙方大戰五晝夜,最終英法聯軍戰敗,被迫全線向南撤退。
可前線德軍獲勝後,卻並沒有按計劃從西南方向對巴黎施行迂迴,然後配合左翼,完成對法軍主力的合圍。
而是陶醉於一時的勝利,中途放棄迂迴巴黎,由西南轉而向南,追擊英法聯軍。
與此同時,德軍統帥部也犯了一個致命錯誤。
邊境之戰的同時,45萬俄軍在東線發起進攻。
事實上,俄軍是倉促上陣,這次進攻根本就是送死。
但統帥部認為俄軍來者不善,加之又判斷法軍已被擊潰,只待殲滅其殘部,西線作戰便看結束。
因而在8月25日,小毛齊從西線抽調了2個軍和1個騎兵師,開往東線;
同時還另調3個軍,分別派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要塞和法國北部的莫伯日。
這樣一來,西線德軍的右翼,兵力就嚴重削弱了。
話分兩頭。德軍追擊英法聯軍,殺到距離巴黎僅24公里後。巴黎城內是一片驚恐。
法國政府不出意外,首先開溜,遷往了波爾多。
民眾聽說政府開溜,有條件的也紛紛收拾金銀細軟,逃出巴黎。
不過,政府雖然跑了,但增援而來的法軍開進了巴黎。
9月4日,緩過一口氣的英法聯軍與巴黎法軍取得聯絡。
隨即,法軍與英國遠征軍從巴黎沿馬恩河以南的庫爾塔孔、索姆蘇,一直到凡爾登的曲折正面上,展開6個集團軍。
而當面的德軍,只有第1、第2兩個集團軍。兵力僅為對面的一半。
鑑於有兵力優勢,法軍第5、6集團軍和英國集團軍,組成突擊集團。
按計劃,第6集團軍從西向東進攻德第1集團軍的後方;英國集團軍從西南向東北進攻德第1集團軍的翼側;第5集團軍則由南向北進攻德第1、第2集團軍的正面。
與此同時,法第4集團軍和新組建的第9集團軍,擔任牽制當面德軍的任務。
第3集團軍從巴勒杜克以北向西,進攻德第5集團軍的左翼。
9月5日,法第6集團軍在向巴黎東北與德第1集團軍第4軍發生遭遇戰。
由此也拉開了馬恩河戰役的序幕。
這一天的戰鬥,法軍一度潰敗。
關鍵時刻,巴黎城防司令加利埃尼徵集一千多輛計程車,將一個師的法軍快速投入戰場,最終挽回了危局。
有意思的是,精明的巴黎計程車司機並沒有忘記掙錢,他們開著計價器,把部隊送上前線,然後保留賬單向政府索要報酬。
9月6日,戰鬥繼續。
法第6集團軍渡過烏爾克河,強攻德第4軍。
由於此時德第1集團軍主力都部署在馬恩河一線,孤立無援的第4軍被迫向東退卻。
法軍突擊成功後,德第1集團軍司令官克拉克很快意識到,自己要被包餃子了。
為求自保,克拉克將部隊全部調往烏爾克河以西。
德第1集團軍的自行北調,德第2集團軍的右翼頓時門戶洞開。
為求自保,第2集團軍司令官皮洛夫也被迫將其右翼側部隊調往北面的蒙米雷伊。
如此一來,德第1和第2集團軍之間便出現了一個缺口。
9月8日夜,英軍和法第5集團軍楔入德第1、第2集團軍之間,德第1集團軍受到了英軍和法軍從西、南兩個方向的夾擊。
同一時間,法第9集團軍也成功將德第2集團軍與第3集團軍分割,致使德第2集團軍也處於兩面受敵的困境。
9月9日,感覺敗局已定的皮洛夫指揮德第2集團軍率先撤退。
此時雖然德第1集團軍仍在戰場上佔據上風,但第2集團軍撤走,克拉克也只得在第二天下令撤退。
到了9月11日,德國所有集團軍全都後撤。
馬恩河戰役歷時八天,雙方參戰兵力約200萬人。
英法聯軍傷亡14萬,德軍傷亡21萬。
此役,雖然雙方都沒能圍殲對方主力,但對於法國而言,守住巴黎就是勝利。
因為這意味著,德軍戰前制定的速勝計劃徹底破產。
而隨後的"奔向大海"作戰,德軍未能突破法軍防線,又被拖進入德國人所承受不起的塹壕戰和消耗戰的模式。
這正如戰後小毛奇向威廉二世報告時所說的那樣:“陛下,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