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Bassett, Elizabeth (retrieved Nov. 2007) Gilyak (Nivkh) Culture - 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 Mankato - EMuseum
Black, Lydia (1973) Nivkh (Gilyak) of Sakhalin and the Lower Amur. Arctic Anthropology. Volume 10 No.1, 110p.
庫頁島人從亞洲大陸獲得了鐵質工具,中國文化和傳統如農曆新年、龍等元素,以及農業、取暖技術、絲綢、棉花等物質商品在族群中傳播……後來他們因俄國的征服遭受了嚴重的苦難,俄羅斯人稱他們為kinrsh(魔鬼)……
更新世晚期,尼夫赫人就居住在庫頁島上,當時該島透過裸露的韃靼海峽與亞洲大陸相連。 當冰河時代消退時,海洋上升,尼夫赫人分裂為大陸和島嶼兩個群體。
學者認為,尼夫赫人曾廣泛分佈在東北亞的大部分地區,並影響了其他民族及其文化。
尼夫赫人的祖先對滿洲地區有重要的影響,直到公元17世紀後被清帝國和後來的俄羅斯人和日本人統治。
歷史上最早提到尼夫赫人,據信是在12世紀的中國文獻中,提到了一個名叫“吉列迷”的部族,他們與元朝蒙古統治者有接觸。
吉列迷自1263年起就與蒙古人結盟,蒙古人入侵庫頁島時,客觀上幫助幫助尼夫赫人(吉列迷)對抗阿伊努人,此前阿伊努人從日本北海道而來,侵佔庫頁島尼夫赫人的生存空間。
元朝之後,外滿洲以及庫頁島作為努爾幹都司的一部分,納入明朝統治,阿伊努人和尼夫赫人成為中國明朝的朝貢部落。
15世紀,永樂皇帝於1409年建立了位於黑龍江入海口的永寧寺以及努爾幹都司,從庫頁島收取貂皮貢品。
隨著加入明朝的朝貢體系,庫頁島也透過這種貿易從亞洲大陸獲得了鐵質工具。後來,明朝在庫頁島的制度被後續影響該地區的清朝模仿。
由於明朝對外滿洲的統治,中國文化和傳統如農曆新年、中國神明、龍、卷軸等中國元素,以及農業、畜牧、取暖技術、鐵鍋、絲綢、棉花等物質商品,在烏德蓋人、尼夫赫人和納乃人等族群中傳播。
1643年,瓦西里·波亞爾科夫 (Vassili Poyarkov) 成為第一個接觸尼夫赫人的俄羅斯人,稱他們為吉利亞克 (Gilyak),這是通古斯語,該名稱一直沿用到1920年代。
很多年以來,尼夫赫人都時清帝國的朝貢者。1689年《尼布楚條約》簽訂後,尼夫赫人充當了俄羅斯人、中國人和日本人以及日本附庸的阿伊努人之間的中間人。
尼夫赫人因俄國哥薩克的征服而遭受了嚴重的苦難,俄羅斯人稱尼夫赫人為kinrsh(魔鬼)。1858年《璦琿條約》和 1860 年《北京條約》後,俄羅斯帝國完全控制了尼夫赫人居住的地區。
俄羅斯人在庫頁島建立了流放地,從1857年一直運營到1906年。許多俄羅斯罪犯運送到庫頁島,其中包括尼夫赫早期重要的民族誌學者列夫·斯滕伯格 (Lev Sternberg)。
尼夫赫人有時被僱用為監獄看守並追蹤逃犯,也遭受了由移民帶來的天花、鼠疫和流感等流行病,“病毒在擁擠、不衛生的監獄環境中傳播。”
從1880年代到1948年,俄羅斯允許日本漁民在尼夫赫人的土地上捕魚。雖然允許日本和尼夫赫漁民開發經營庫頁島,儘管他們被課以重稅。
俄羅斯透過禁令和高額稅收,禁止尼夫赫人在以前的沿海和河流系統中捕魚。並強迫尼夫赫人進口昂貴的俄羅斯食品,如果不那樣做,許多尼夫赫人就會陷入飢餓。
蘇聯成立以後,採用自稱“尼夫赫(Nivkh) ”來取代舊名稱“吉利亞克(Gilyak)”。尼夫赫人被迫加入集體農莊,進行大規模農業和工業勞動集體。
尼夫赫漁民很難轉變為農業生產,因為他們相信耕地是一種罪惡。
這些集體農莊政策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尼夫赫人的生活方式,傳統的狩獵採集生活方式消失了。蘇聯將尼夫赫人視為從“野蠻人”迅速轉變為“現代人”的模範,禁止在學校和公共場所使用尼夫赫語,強制推廣俄語,尼夫赫人加速了俄羅斯化……
許多尼夫赫民間傳說、信仰和傳統都被新一代遺忘了。
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1945年至1948年間,居住在日本管轄下庫頁島南半部的許多尼夫赫人,被迫選擇與日本定居者一起移居到日本。
1991年蘇聯解體後,集體農莊被廢棄。尼夫赫人此前嚴重依賴於國家資助,隨著社會再次的變化,本已貧困的尼夫赫人迅速陷入經濟困難。
#歷史# #俄羅斯# #清朝# #明朝# #東北# #地理# #國際# #軍事# #人文#
參考資料
Bassett, Elizabeth (retrieved Nov. 2007) Gilyak (Nivkh) Culture - 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 Mankato - EMuseum
Black, Lydia (1973) Nivkh (Gilyak) of Sakhalin and the Lower Amur. Arctic Anthropology. Volume 10 No.1, 1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