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諡號
諡號就是後人對前人的一個評價,所謂的蓋棺定論就是如此。
《逸周書 諡法解》: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諡號起源於西周,為周公旦所制定,因為周武王在牧野之戰建了大功,死後將安葬,就制定了諡號。
諡是行為的記錄,號是功勞的標誌。
車馬服飾是地位的表現,所以道德高尚就得到大名號,道德低下就得到小名號,道德行為出於自身,而名號生於別人。
《史記 周本紀》: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後十年而崩,諡為文王。
周文王的諡號是“文王”,周武王的諡號自然就是“武王”,這裡真正的諡號其實是一個字,文或武。
諡號起自周公
先秦時期,由於不能直呼君主其名,往往用朝代名+諡號組成書面的稱呼。
但是要注意一個問題,諡號是人死了之後才有,任何帝王生前都不可能知道他的諡號是什麼,當面稱呼就直接稱周王或者周天子。
周朝時期,只有天子、諸侯以及重要計程車大夫才有諡號,諡號也是身份的象徵,普通平民百姓是沒有諡號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他認為諡號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主,這是不對的,廢除了諡號。
為了避免後世給他諡號,他自稱為始皇帝,也就是開頭的第一位皇帝,後面的皇帝直接按數字順序來排,比如胡亥就是二世皇帝,就是第二位皇帝,沒有諡號。
到了漢朝,又開始恢復了諡號制度,比如漢文帝的諡號是”孝文“,全稱是孝文皇帝,漢景帝的諡號是”孝景“,全稱是孝景皇帝。
西漢皇帝諡號、廟號、年號
漢朝皇帝的稱呼就是用朝代名+諡號一個字來表示,漢朝皇帝的諡號其實是2個字,都是”孝某“,這是因為兩漢以孝治國。
到了唐朝就不一樣了,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比如唐太宗,諡號最初是文皇帝,後來武則天給唐高宗李治提議:將唐太宗的諡號改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跟漢朝皇帝一樣用朝代名+諡號就沒法叫了,於是唐朝皇帝改用朝代名+廟號來表示,比如唐太宗,他的廟號是太宗,唐高宗的廟號是高宗。
明朝與唐朝一樣,也是用朝代名+廟號來稱呼,明朝皇帝的諡號更長了,比如明成祖朱棣的諡號是: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到了清朝,諡號更離譜,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他就是康熙皇帝,康熙是年號,後面會講到。
2、廟號
廟號是後世皇帝用為祭祀祖先,供奉在廟中的稱呼。
廟號是後世子孫用來祭祀祖先的稱呼
後世子孫不能直呼祖先的名字,在祭祀怎麼稱呼祖先呢?就用廟號。
《史記 殷本紀》: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為德,立其廟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訓。
廟號起源於商朝,商王武丁去世後,他的兒子祖庚帝即位。祖己讚賞武丁因為野雞出現的怪異現象而行德政,給他立廟,稱為高宗,於是寫下了《高宗肜日》和《高宗之訓》。
商高宗就是商王武丁,高宗就是廟號。
商朝滅亡後,周朝和秦朝沒有用廟號,直到漢朝,廟號才重新啟用。
漢朝皇帝的廟號是被嚴格限制,只有開國皇帝和做出重大功績的皇帝,才有資格有廟號,西漢12位皇帝中,有廟號只有四位,分別是: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的廟號是高祖或太祖,漢文帝劉恆的廟號是太宗,漢武帝劉徹的廟號是世宗,漢宣帝劉詢的廟號是中宗。
歷史上廟號為太祖的皇帝
東漢皇帝則更少,14位皇帝中,只有3位有廟號,分別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廟號是世祖,漢明帝劉莊的廟號是顯宗,漢章帝劉炟的廟號是肅宗。
廟號原本遵循的原則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不是什麼皇帝都有廟號的,但從三國時期開始,廟號就氾濫了,什麼皇帝都有廟號了。
又由於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所以從唐朝開始,皇帝都以朝代名+廟號來稱呼。
3、年號
年號是漢武帝發明的,是皇帝用來紀年的。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始於前841年。是年為:共和元年,魯真公十五年,齊武公十年,晉靖侯十八年,秦嬴仲四年,楚熊勇七年,宋釐公十八年,衛釐侯十四年,陳幽公十四年,蔡武侯二十三年,曹夷伯二十四年,燕惠侯二十四年。
先秦時期,各個諸侯國用來紀年的都是用本國君主+多少年,比如魯真公十五年就是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共和元年,還是齊武公十年,晉靖侯十八年,楚熊勇七年,燕惠侯二十四年。
因為沒有統一,所以紀年看起來亂七八糟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開始以秦始皇登基為王那一天為紀年的起點,比如始皇帝十六年就是公元前前231年,因為始皇帝是公元前247年繼位為王,第二年就是始皇帝二年,公元前246年,依此類推。
到了漢朝也是這樣,比如文帝十六年就是公元前164年,漢文帝是公元前180年繼位的,這一年是文帝元年。
到了漢武帝時期,在漢武帝十九年發明了年號,年號為”建元“,時間是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
中國皇帝年號與廟號
漢武帝在位54年,弄了11個年號,分別是: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元光(前134年~前129年)、元朔(前128年~前123年)、元狩(前122年~前117年)、元鼎(前116年~前111年)、元封(前110年~前105年)、太初(前104年~前101年)、天漢(前100年~前97年)、太始(前96年~前93年)、徵和(前92年~前89年)、後元(前88年~前87年)。
武則天在位21年,也弄了18個年號。
年號氾濫也會讓人不知所措,改年號就改元,新皇帝登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年號,一般皇帝都有1~2個年號,多的十幾個,到了明朝時期,才固定下來,一個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只用了一個年號”洪武“,因此朱元璋也被稱為洪武大帝,
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是永樂,也被稱為永樂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是萬曆,因此被稱為萬曆皇帝。
清朝與明朝一樣,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是乾隆,也被稱為乾隆皇帝。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的年號是咸豐,也被稱為咸豐皇帝。
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因此,明朝和清朝的皇帝都習慣用年號+皇帝來稱呼他們,比如明世宗朱厚熜被稱為嘉靖皇帝,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被稱為雍正皇帝。
明朝皇帝年號表
4、尊號
尊號就是對皇帝的尊稱。
《史記 高祖本紀》: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史記 孝文字紀》:乙巳,群臣皆頓首上尊號曰孝文皇帝。
從史料的記載來看,漢朝的尊號其實就是諡號,劉備的尊號是高皇帝,劉恆的尊號是孝文皇帝,這都是諡號。
《資治通鑑 唐紀三十二》:五月,壬午,群臣上尊號曰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
五月十三日,群臣上唐玄宗尊號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
唐朝這個尊號就比較奇怪了,此時唐玄宗還活著,這個尊號就明顯不是諡號了,另外開元和天寶是唐玄宗的兩個年號,把年號弄到尊號之中了。
《資治通鑑 唐紀三十三》:二月,壬申,上朝獻太清宮,上聖祖尊號曰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大皇太帝。癸酉,享太廟,上高祖諡曰神堯大聖光孝皇帝,太宗諡曰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高宗諡曰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宗諡曰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睿宗諡曰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以漢家諸帝皆諡孝故也。甲戌,群臣上尊號曰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
二月初六,唐玄宗向太清宮獻食,上聖祖老子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大皇太帝,老子就是唐聖祖,也就是寫《道德經》的那個老子,名字叫李耳,唐朝皇帝自認為是老子的後代,唐玄宗就給自己的祖先老子上尊號。
太宗李世民諡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高宗李治諡號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宗李顯諡號為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睿宗李旦諡號為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二月初八,群臣上唐玄宗尊號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
唐朝皇帝廟號、諡號與年號
唐朝是既能給活的人上尊號,也能給死去的祖先上尊號,唐朝的尊號明顯就不是諡號,諡號要人去世才有,尊號是人活著的時候就能有。
唐朝之後的朝代,尊號也不是諡號,比如宋神宗趙頊的諡號是:神宗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而他的尊號是: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完全不同。
尊號除了皇帝用之外,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也可以用,尊號既能給死去的人用,也能給活著的人用,這是尊號與諡號最大的區別。
諡號是後世對去世的皇帝的評價,廟號是後世對祭祀祖先的稱呼,年號是皇帝在位時期自己設立的用來紀年的稱呼,尊號是可有可無的稱呼,既能給活人上,也能給死人上。
以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為例,他的諡號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他的廟號是:聖祖。他的年號是:康熙。他的尊號是:恩赫阿木古朗汗、文殊皇帝。
我們習慣稱他為康熙皇帝。
對於皇帝,還有個不成文的原則:漢朝皇帝稱諡號,唐宋皇帝稱廟號,明清皇帝稱年號,至於尊號,沒哪個皇帝會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