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文物的歷史價值,一般會看三個標準:
1、存在時間。
存在時間越長的,其歷史價值就越高,反之,則越低。
2、文化因素。
文物所表現出的文化因素越多,其歷史價值就越高,比如何尊,其上的銘文有“中國”二字,因此顯得珍貴。
3、歷史作用。
文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是什麼?作用越大,歷史價值越高,反之,則越低。比如傳國玉璽是皇權的象徵,而九鼎則是國家政權的象徵。
從這三個標準來判斷,九鼎的歷史價值最高,其次是傳國玉璽,最後是和氏璧。
一、和氏璧
和氏璧於春秋時期出自楚國的荊山,是被一個卞和的玉工發現的,卞和把和氏璧獻給楚厲王,結果被人鑑定為是一塊普通石頭,卞和還被楚王削去左膝蓋骨。
和氏璧
楚武王登基後,卞和又把和氏璧獻給楚武王,經鑑定仍然是一塊普通石頭,卞和又被砍去右膝蓋骨,直到楚文王時期,才發現這塊美玉的價值,成為稀世之寶。
戰國時期,楚國和趙國聯姻,因此把和氏璧獻給了趙國,秦昭襄王得知後,派使者到趙國,說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趙惠文王不敢不答應,於是讓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
這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認為和氏璧是天下所共傳的寶物,最終帶回了趙國。
秦滅六國,和氏璧最終到了秦國手中,後世史書不見記載。
二、傳國玉璽
《太平御覽 儀式部 卷三》:崔浩《漢紀音義》曰:傳國璽,是和氏璧作之。 《冊府元龜》引《世本》曰:秦兼七國稱皇帝,李斯取藍田之玉,玉工孫濤刻之,方四寸,斯為大篆書,文之形制為魚龍鳳鳥之狀,希世之至寶也。
關於傳國玉璽的來歷,有說是和氏璧製造的,也有說是藍田之玉製作。
傳國玉璽
和氏璧產於荊山,今湖北省西部、襄陽市南漳縣西部,武當山東南 、漢江西岸一帶,而藍田玉則產自陝西省藍田縣。
不管傳國玉璽產自哪裡,可以肯定的是:這是秦始皇製作的,以代表正統的皇權。
傳國玉璽上面刻了什麼字,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有的認為是“受命於天 既壽且康”,還有人認為是“昊天之命 皇帝壽昌”。
歷史上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太過於複雜,而且秦始皇的玉璽並非只有一枚。
《史記 秦始皇本紀》: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
秦始皇36年,有人在華陰平舒這個地方,攔住了秦朝使者,將一塊璧玉交給使者,使者將璧玉獻給秦始皇,後經查證,這是8年前出行渡江時沉入水中的璧玉。
這塊璧玉到底是不是傳國玉璽,還很難說,文中只說璧,又沒說是傳國玉璽,況且真的掉到水中,怎麼可能撈得起來,這件事太過神奇,也給傳國玉璽增添了神性色彩。
後世朝代的玉璽太多了
秦朝滅亡後,子嬰向劉邦投降,將皇帝的印璽和符節獻給了劉邦,自此漢朝得到秦國的印璽。
王莽篡漢時,派人向太后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璽,王莽被殺時,傳國玉璽到了更始帝劉玄手中,赤眉軍攻入長安後,殺劉玄,傳國玉璽到了劉盤子手中,後輾轉到光武帝劉秀手中。
東漢末年,宦官作亂,大將軍何進謀劃殺宦官,結果被宦官先下手殺死,袁紹袁術兄弟衝入宮內殺盡所有宦官,後董卓進京控制朝政,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孫堅第一個攻入洛陽,在一口井中發現傳國玉璽。
裴松之引《吳書》: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孫堅得到傳國玉璽這事本來就有疑慮,井裡怎麼會發出五色氣呢,城中那麼井,怎麼就這麼容易被孫堅得到?
《獻帝起居注》:中平六年,天子從河上還,得六璽於閣上。(三國志破虜傳引江表傳,後漢書輿服下注作“時六璽不自隨,及還,於閣上得。”)
據《獻帝起居注》、《後漢書》記載,中平六年時,漢獻帝已經得到了六璽,那孫堅的玉璽又是什麼璽?況且《吳書》是孤證,不太可信。
缺了一角的傳國玉璽
所以傳國玉璽的事根本說不清楚,很可能早就掉到洞庭湖中,也有可能亡國之後失蹤,因為傳國玉璽代表至高無上的皇權,後世朝代自己刻一個玉璽,你也不知道真假,反正每個朝代都說自己得到的玉璽是真的。
《遼史 志 卷二十七》:傳國寶,秦始皇作,用藍玉,螭紐,六面,其正面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魚鳥篆,子嬰以上漢高祖。王莽篡漢,平皇后投璽殿階,螭角微玷。獻帝失之,孫堅得於井中,傳至孫權,以歸於魏。魏文帝隸刻肩際曰“大魏受漢傳國之寶”。唐更名“受命寶”。晉亡歸遼。自三國以來,僣偽諸國往往模擬私制,歷代府庫所藏不一,莫辨真偽。
《遼史》說傳國玉璽是秦始皇用藍田玉製作,上面刻字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子嬰投降後獻給劉邦,王莽篡漢時,王政君丟在地上,導致缺了一角,孫堅在井中得到玉璽,傳給孫權,後來又到了魏國。
魏文帝在玉璽刻字”大魏受漢傳國之寶“,唐朝時更名為”受命福“,晉朝滅亡後歸於遼朝,但是又說從三國以來,往往就有人私自制作,歷朝歷代的玉璽根本無法分辨。
《遼史》都說了自三國以來就無法分辨出真偽,又是自己得到玉璽,都是前後矛盾的,所以根本沒有說得清哪個玉璽是真,哪個是假?
傳國玉璽很可能早就消失在歷史中,要是能夠經歷出如此多的朝代,一直流傳下來,那真是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寶了,可惜沒有說得清,哪個朝代的傳國玉璽是真的。
沒人知道哪個玉璽是傳國玉璽
三、九鼎
《史記 封禪書》: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按《史記》的說法,黃帝一共造了三個寶鼎,象徵天、地、人。
九鼎是大禹收天下的青銅器而製作,這些鼎都曾經烹飪牲牢而祭祀上天。每逢遇到聖主鼎才出現,以後鼎遷於夏、商,周德衰,宋社稷亡後,鼎就埋沒隱藏而不見了。
這是漢武帝時期,有關部門對漢武帝所說的話。
《史記 周本紀》: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
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成功後,曾經命令南宮括和史佚搬走殷人的九鼎和寶玉。
《史記 周本紀》: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
幾年以後,周成王住在豐邑,派召公再次規劃測量洛邑,以完成周武王的遺願。周公再次卜問勘察,終於動工營建,把九鼎安放在洛邑。
《史記 秦本紀》: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
秦滅周時,九鼎被遷到秦國。
《史記 秦始皇本紀》: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秦始皇巡遊天下返回的時候,路過彭城,齋戒祈禱,想要從泗水打撈周鼎。讓成千人潛入水中尋找,沒有找到。
九鼎
秦始皇此時尋找的周鼎,是不是九鼎,並不確定,如果是九鼎,為何史記不直接寫九鼎,但自從秦朝滅亡之後,九鼎在歷史中也就消失了。
武則天和北宋時期,都有鑄造九鼎的記載,但此九鼎當然不是大禹當年鑄造的。
如果從製作時間來看,九鼎的時間更早,大禹時期差不多就是夏朝初期了。
九鼎到底是個九個鼎,還是一個鼎,現在還有爭議,如果九鼎代表的是天下九州,大機率應該是9個鼎。
目前中國出土的最早的青銅器是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青銅小刀,其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700年,按夏商周斷代工程,夏朝建立的時間是公元前2070年,這把青銅小刀鑄造的時間在夏朝之前,比大禹生活的時期還要早。
如果屬實,則說明大禹時期具備鑄造青銅器的技術,大禹是否能夠鑄造如此複雜的九鼎,還是個未知數。
和氏璧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時期製作的,其製作時間當在公元前689年前後。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製作的,其製作時間當在公元前221年左右。
九鼎是大禹製作的,其製作時間當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
如果從製作時間來看,九鼎最古老,當然也最珍貴。
如果從文化因素來看,傳國玉璽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九鼎代表著國家最高政權,意義類似,而和氏璧則沒有特別的文化因素,所以不如傳國玉璽和九鼎。
如果從歷史作用來看,九鼎與傳國玉璽類似,都經歷了很長時間,都神秘地消失了。
相比較之下,九鼎的歷史價值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