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荒馬亂,吃不飽飯,湊合活著吧,沒錢買新衣服......
這是人們對“舊社會”的第一印象。那個年代,談生活都是奢侈,談生存才是關鍵。
為什麼叫“萬惡的舊社會”?舊社會的“萬惡”到底有多惡呢?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只是感到抽象,並沒有具體的概念。
而這16張罕見照片,可能會顛覆你對舊社會的所有想象。
本文所有內容皆有官方可靠資訊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章結尾
德國攝影師的影像集
1930年,一個名叫海茵茨.馮.佩克哈默爾(Perckhammer.1895年——1965年)的外國人,來到中國旅行。
他的家族是開照相館生意,從小就學了很多攝影技巧,透過他的照片,我們看到了真實的中國。
這張照片拍攝於澳門郊區某地,一大堆婦女在河邊洗衣服,環境非常糟糕。
海茵茨.馮.佩克哈默爾按下快門的時候,很多人都把投向他的攝影裝置,或許是對這個“大機器”感到好奇。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這張照片有幾處細節,令人感到心酸不已。
首先是這條河的水流很小,又或者這不是河流,而是一個快要乾涸的小水塘。
在岸上洗衣服的人大概有十幾個,但是河邊一丁點泡沫都沒有,因此可以推斷,那時候連洗衣粉和肥皂都沒有。
另外,這些婦女大多帶著孩子,他們一個個面黃肌瘦,看起來營養不良。
寧做盛世犬,不做亂世人,這張照片真的是詮釋了這句話。
小孩手上拿著一個容器,在街邊沿路乞討,或許是餓的實在走不動,他選在臺階上休息。
其他路人眼見這種情況,也是各自忙各自的,沒有能力救濟這個可憐的小孩。
此刻,他的父母不知道在何處,這個孩子的命運可想而知。
在舊社會,遇到個天災人禍,那都是家常便飯,到處都是逃荒的災民。
為了活命,這些人走到一起,累了就在街邊馬路上打盹,有時候實在沒飯吃,就到野外刨草根充飢。
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遍地都是瘟疫和戰亂,若不是這些真實影像,我們無法想象那時候生存有多艱難。
這是一個掉隊的逃荒老人,在寒冬臘月,他拄著柺杖,提著編織籮筐,裡面還裝著一隻破舊的空飯碗。
可以清楚的看到,他的衣服已經爛的不像樣子,眼神空洞,表情很無助。
像他這樣的災民,一旦脫離大部隊,不知道還能走多遠。
一個媽媽帶著五個孩子,那時候沒有計劃生育的概念,很多小孩出生不久就因為營養和疾病的問題,不幸夭折。
而照片中的幾個孩子,看起來健康狀態還不錯,只有媽媽一臉憔悴,她為這個家付出太多。
在街邊乞討的男人,餓的已經走不成路,艱難的在地上爬著。
衣服早已爛成一張布,右手似乎有傷,幸運的是,很多群眾被他的悽慘模樣吸引。
有好心人給他扔了幾張零錢,旁邊的碗裡還剩下一點水。
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幾乎是這個男人的全部生存資源,那種的渴望活著的眼神,實在讓人過目難忘。
小女孩拿石階當枕頭,倚靠在上面休息,他的嘴半張著,看樣子已經好些天沒有吃東西。
照片上的男人不只是從哪裡搞的羊皮,披在身上用來保暖。
除了這張羊皮以外,他已經沒有衣服,甚至連一條完整的褲子都沒有。
郊外的荒地,幾個人在砍樹皮,那時候地上的草都被人們吃光了。
通常來講,年輕力壯的會爬上樹,把樹葉擼下來煮粥喝。
可是樹葉很快就會被吃完,這時候只能吃樹皮,要知道,樹皮是粗糙的植物纖維,幾乎沒有營養,還很難消化。
有的人吃完樹皮,好幾天都拉不出屎,有活活被脹破肚皮的,也有被樹枝扎破腸子的。
那時候餓的實在沒辦法,只能把樹皮用砍刀剁的碎一點,放在水裡泡軟了再吃。
有的地區吃水困難,也沒有合適的鍋來加工樹皮,災民索性抱著樹幹啃食。
儘管樹幹已經乾枯,但這絲毫不影響人們吃它,畢竟除了樹幹就剩下一望無際的黃土了。
兩個小孩在路邊睡著了,大腿細的像胳膊一樣,身上、臉上滿是塵土。
這樣的事情在舊社會屢見不鮮,畫面太心酸,讓人不忍心看。
瘦骨嶙峋的災民在地上爬著行走,他的衣服不見了蹤影,像一副骨架。
他頭上還留有清朝的辮子,舊社會的很多人都是這樣,不願丟棄民族傳統。
這棵樹已經被人扒光樹皮,但是依然有人拿著砍刀找東西吃,邊上還站著一個小孩。
我們國家現在有很多種植玉米的散戶農民,但在那個貧瘠的年底代,普通人連種子都買不起。
誰要是在街上撿到玉米芯,那就跟撿到寶貝差不多,拿回家直接剁碎熬湯,又能挺過幾天。
這是逃荒的災民,身後就是鐵路,那時候沒有地圖,只能沿著鐵路軌道走。
看樣子這戶人家已經餓的走不動了,兩個孩子很可憐。
大部隊在南方草原上刨土,應該是尋找植物根莖,在當時算是上等食物。
從他們的打扮能看出來,這些人都是農民,顯然他們自己的地長不出莊家。
這一切的背後,都映照了舊社會的“惡”,農民種一輩子地,最後卻被活活餓死,實在是諷刺到極點。
一名婦女拖著農用車,車上還載著一個人,從固定的繩子不難看出,這是一具屍體。
也許這是她親人的屍體,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這是她能做的最後一件事。
舊社會,有人出門坐花轎一塵不染,而這個小朋友只能乖乖坐在爺爺的擔子裡。
和其他人相比,這個孩子是幸福的,至少有親人陪伴,不需要獨自沿街乞討。
以前經常聽老一輩人講,小時候窮的衣服都沒得穿,一家十幾口人,就兩三身衣服,誰出門誰穿。
誰的衣服要是沒有補丁,走在街上回頭率相當高,甚至可以說是與時代違和。
冬天沒有糧食,乾脆就窩在家裡不出門,多勞動吃得多,睡覺就不怕餓。
有的地方靠山,生活條件相對來說好一些,但是經常有土匪佔山為王,百姓的日子也不好過。
中原地帶,幾名穿制服的人格外顯眼,從他們的裝備來看,應該不是正規軍。
右邊那個手持砍刀的人,滿肚子油水,和周圍其他人形成強烈反差,誰是當官的一眼就能看出來。
這張照片是在蒙古一座寺廟拍攝,幾個和尚圍坐在一起,正在下棋。
寺廟也許是那個年代的完美庇護所,僧人每天有齋飯吃,閒時還能娛樂。
蒙古地廣人稀,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因此食物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匱乏。
1930年的北京,在一個破舊的茅屋裡,孩子們認真聽講。
儘管我們無法判斷,這是正規學府還是商人創辦的私塾,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孩子都是富貴人家。
那個年代,上學沒有國家扶持,學費十分昂貴,教書先生的工資很高。
只是不知道,這些孩子未來的命運如何,畢竟舊社會對知識分子不怎麼看重,大多數人都是文盲。
這名婦女一看就是大戶人家,他的衣服整潔,還有小鞋子穿。
他身後的人,一個個高大魁梧,長得很壯實,或許是地主家的人。
地裡的農民在犁地,那時候很多人沒有工作,只能給地主打工換糧食吃。
最常見的生意就是種地,一般的地主都是靠糧食賺錢,然後花錢買下更大的田地。
透過家族幾代的傳承,這些農田越攢越多,多到自己種不完,只能從外面聘請別人打工。
地主就是這樣產生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上的農民越來越多,地主越來越富有。
但是農民沒有自己的田地,只能靠天吃飯,一到大災荒都是農民在餓肚子。
所以農民有機會的話,也會選擇當地主,畢竟那個年代沒什麼產業,資金只能透過這樣的方式流動。
週而復始,就容易滋生許多社會問題,比如農民幹活積極性不高,地主壓迫等等。
要知道,以前的地不像現在,都是經過現代化改造的,稻種經過優選培育的。
那時候一畝地產出的糧食很少,需要養活的人多,糧食一直處在緊張狀態。
民國時期,到處都是軍閥混戰,百姓生活在一片恐懼之中。
一些人為了躲避戰亂,不得不背井離鄉,總的來說,農村是比較安全的。
但在地理位置偏僻的地方,容易滋生土匪,他們有槍又有糧食,很多人選擇投靠他們。
這張照片也是1930年拍下的,畫面中的地主老財端坐在屋子前面,生活很是滋潤。
其實海茵茨.馮.佩克哈默爾在中國不止拍到了這些照片,他曾釋出國許多照片集,有《中國與中國人》、《百美影》、《北京》等。
這些街邊的真實照片,足以讓我們感受到舊社會的惡。
文|渣叔羅影
編輯|渣叔羅影
參考資料:
海茵茨.馮.佩克哈默爾——《中國與中國人》1930(圖)
海茵茨.馮.佩克哈默爾——《北京》1930(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