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麻煩各位看官點選一下“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援。
資訊源:1,《清代后妃雜識》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清史稿·后妃傳》 3,《清朝全史》雲南人民出版社
文丨會發光的暹羅
編輯丨會發光的暹羅
清朝時,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各種規章制度都非常嚴格,其中就包括嬪妃制度,從選妃到晉升都非常嚴格。
而清朝妃嬪想要從貴妃晉升到皇貴妃,完成這一重大晉升更是艱難,通常情況下也只有這4種晉封情況。
那麼究竟是哪4種晉封情況?貴妃和皇貴妃又有何不同呢?
嚴苛的妃嬪制度
公元1616年,女真人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南征北戰,不斷開疆拓土,公元1636年皇太極繼位,正式將國號改為大清,也就是清朝,八年後清軍順利入主中原,並先後消滅眾多分割政權,完成統一。
而清朝畢竟是外來民族,想要徹底掌控全國是比較困難的,但事實是,前中期清朝的統治都非常牢固,這不僅僅是因為清朝實行滿漢合流,學習漢文化,重用漢官員,還和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有關,皇帝的權利太大。
在古代皇帝都被譽為“九五之尊”,何況在清朝,皇帝的地位更是空前絕後,什麼東西用的都是最好的,御醫、御膳房等,都是集結天下英才,專門來為皇帝服務的。
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皇帝的身邊怎麼能缺少女人,不說“後宮佳麗三千”,最起碼要一二十個,以滿足皇帝的生理需求,關於清朝的妃嬪制度,也有一套非常嚴格的管理方法。
清朝皇帝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也就是皇帝的妻子只有一個,其餘的全部都算是妾,而妻子毫無疑問就是皇后,執掌後宮,其餘的妃嬪也都算是妾,甚至有的連妾都不算。
在清前期,沒有入主中原的時候,其妃嬪制度也比較簡單,當時還都是稱“福晉”,直到入關後,勢力越來越大,才建立起這樣的妃嬪制度的。
在乾隆初期,最終的妃嬪制度確定,清中期採用的幾乎都是這樣的制度,也就是皇后一人,乃是正妻,擁有統領後宮的權利,是當之無愧的後宮之主。
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妃子四人,嬪六人,這些都算是妾室,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妾室之首皇貴妃,更是在皇后之下,眾嬪妃之首,地位非常尊貴。
剩下的貴人、常在和答應這些都沒有固定的數量,想多少是多少,她們也不算是妾室,但是比宮女的地位肯定要高,算是皇帝的同房丫鬟,平常也要侍奉皇帝的妻妾。
古代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嚴重,女性幾乎都沒有什麼地位,而皇帝的妃嬪在普通人看來高高在上,但對於皇帝來說也不算什麼,因此在清前期,還一直遵循殉葬制度。
也就是說皇帝在死後,其妃嬪都要殉葬,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這幾個皇帝時,其妃嬪都是要殉葬的,直到康熙年間,才停止了這一制度。那麼皇帝如此眾多的妃嬪,又都是從哪裡找的呢?
妃嬪來源
都知道清朝乃是滿族人所統治的,毫無疑問滿人的身份地位都是非常高的,皇帝也相當看重滿人,尤其是其中的八旗子弟,這些人為清朝的建立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因此皇帝在選妃嬪的時候,首先考慮八旗女子,而清朝其實不僅僅只有滿洲八旗,為了鞏固統治基礎,加強同蒙古貴族的聯絡,還有蒙古八旗,漢八旗,分別為女真貴族、蒙古貴族和漢族貴族。
皇帝的妃嬪也優先從這些人當中挑選,當時只要是旗人女子,只要在13至16歲的年齡,身體健康的,都要參加妃嬪的閱選,除非是那些身體殘疾,或是患有疾病的。
若是女子符合選秀條件,卻不參加閱選,都是會被治罪的,也是因此,皇帝的身邊根本都不缺女人。而除了八旗子弟,一些門第比較好的女子,也是有機會成為皇帝的嬪妃的。
由此可見,清朝的選妃主要看中的就是女子的出身,只有出身過了之後,才有資格讓皇帝選,不得不說,其選妃制度真的嚴格,
除了這些,皇帝還有一些妃嬪來源,比如是太后所指定的婚姻,這通常都是為了穩固統治基礎,所選的女子也都是朝中重臣女子,一般在新皇登基比較常見,這算是典型的政治婚姻,也是皇帝不能拒絕的。
或是一些藩屬國的政治聯姻,也是妃嬪的來源之一,皇帝一般也都不會拒絕,不過這些藩國女子,大多都不被皇帝所看中,在後宮地位也不會太高。
當然,也有一些皇帝不喜歡這樣選妃,更喜歡民間女子,便會趁著微服私訪到處沾花惹草,寵幸一些民間女子,但這類女子出身太低,也很難成為妃嬪。
古代的醫療水平落後,一但有什麼傳染性疾病是非常難以治癒的,尤其是對於皇室來說,更應該規避所有的疾病風險。
因此那些被選中的嬪妃,也要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初步判定其是否有疾病,主要的方法也都是透過其腋下是否有異味。
一但有異味,那肯定是不能服侍皇帝的,古人也知道單憑腋下異味無法準確判斷,但這也是防範於未然,將一切不利於皇帝的危險因素都抹除。
嚴格的妃嬪制度,也讓後宮的女子晉升非常難,尤其是在貴妃到皇貴妃的這一步,更為艱難,也只有這四種情況,才會晉升皇貴妃。
晉升的四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貴妃去世後進行的追封,或者是貴妃病重,時不久矣,想要透過晉升皇貴妃來沖喜,讓貴妃的身體能有所好轉。
要知道後宮的主人是皇后,而皇貴妃為妾室之首,地位僅次於皇后之下,皇貴妃的存在,一定是會影響到皇后權利的,因此也只會在貴妃去世後,或是病重造不成威脅的時候,才會進行晉升。
去世追封也有很多種原因,有的是皇帝對貴妃的感情實在太深,便追封為皇貴妃,以表達自己的情誼和懷念之情。
也有的是因為母憑子貴,皇帝非常喜歡貴妃的兒子,對其進行追封,而追封皇貴妃,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安撫其家人,穩定政治統治。
古代科學並沒有那麼發達,比較信奉神明,晉升皇貴妃也只是單純的想利用喜事來化解其身上的疾病,不過大多數沖喜都達不到效果。
第二種情況就是沒有皇后,晉升皇貴妃以此來管理後宮。國不可一日無君,同樣後宮也不能一日無主。一般這種情況都是皇帝無心再立繼後,便冊封一位能力比較強的貴妃,讓其管理好後宮。
第三種情況也是皇后不在,但皇帝有心再立皇后,便先將貴妃晉升為皇貴妃,看其管理後宮的能力怎樣,若是可以,再進一步立其為皇后。
相當於貴妃晉升為皇貴妃,只是為了進一步立後打下基礎,同時也能讓皇帝評判出其是否有能力接任皇后的位置。
第四種情況就是追封先帝妃嬪,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在康熙之後,後宮的妃嬪也都不用殉葬,可以繼續生活在皇宮。
而後世帝王為了表達自己的孝心,以及對先帝妃嬪的尊敬,會將其全部晉升一個職位,貴妃也就隨之成為皇貴妃。
在清朝晚期,大多數皇帝都會這樣做,似乎已經形成一種制度,不過這些晉升的皇貴妃也只是有一個名號,畢竟先帝已經不在,沒有任何實權。
結語
清朝作為封建君主專制的頂峰朝代,皇帝的權利至高無上,各種規章制度非常嚴格,在關於妃嬪制度上,更是極其嚴格,不管是選妃還是晉升。
而在晉升中,貴妃晉升皇貴妃最為艱難,也只有四種情況,但毫無例外,幾乎都是皇后位置空缺,或是已經病重的情況,才有機會晉升。
[免責宣告]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絡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絡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