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的時候,北洋海軍仍然是一隻十六世紀的軍隊,輸掉是應該的。至於淮軍,十五世紀的。還是舊時代裡腐敗無能的那種軍隊。
魯迅說過,長在中國人身上的膿瘡,也是豔如桃花的嘛。現在的所謂研究,其實很有魯迅說的這種心態,努力想把北洋艦隊說成是整體高素質,被一小撮人給耽誤了。
這點我們得說,北洋艦隊作為十六世紀的軍隊,它整體素質不會高到哪裡去。艦隊算噸位算世界第幾,那大清陸軍按人數算應該世界第一了吧。
北洋艦隊的普通兵素質,我們實際不得而知,畢竟北洋留下的資料很少,我們沒有絕對的統計資料證明普通兵大部分文盲--------大清就沒對普通兵統計過識字率---------我們只好從普通百姓的水準來推斷,北洋艦隊的普通水兵,文盲率應該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當然了,我知道的很少,如果有人能提供北洋艦隊普通兵的識字率,我會修改。
那麼文盲普通兵會帶來什麼後果呢?帶來的就是整個艦隊各種流程上的不暢。對一個文盲要下精準的命令是很難的,訓練時間要加倍恐怕還不夠。對一個識字的普通兵而言,你告訴他去把英國造的炮彈搬來------他就算沒見過炮彈,也能從上面標的字母或者文字看出來,他要是文盲那就糊塗了,在他看來各種炮彈都是一樣的。對一種新到的武器而言,他們不能從說明書或者手冊裡看明白,必須手把手的教,耗時很長。因此一支文盲下層兵組成的軍隊,只能按照長期訓練的既定流程行事,無法處理變動的情況。
就北洋海軍的高層來看,素質也同樣堪憂。丁汝昌是太平軍出身,所受教育本來不高,打了十幾年陸戰,獲得的是陸戰經驗還是半冷兵器時代的。在提升為海軍提督後,並未接受過專門的海軍教育,其指揮海軍作戰的能力應該是比較低的。他作為北洋艦隊的最高長官,其實也並非不可,但應該考慮其為行政事務的總領,而非戰術指揮的總領,這點是他難以勝任的。
北洋海軍缺乏技術研究機構,這點和我們中國的傳統軍隊是一脈相承的。沒有人認為海軍是一種值得研究的學問,海軍和其他各類西學一樣,都被認為是粗俗的,低劣的事務。我們只知道琅威理等少數幾個西洋教習,但單純靠幾個人口傳心授,能教育的東西實在有限,琅威理等西洋教習之外,能有多少學習研究海軍的途徑?請問北洋海軍,翻譯了多少海軍有關書籍?關於這點,我從未見過有任何人指出北洋海軍曾經翻譯過外國書籍的。江南製造總局倒是翻譯了幾本。至於船政學堂,是學的造船和駕駛,純屬民用類,鄧世昌就是學駕駛的。在李鴻章的眼裡,海軍=開船+開炮,很簡單嘛。這是他的侷限,我們也不必苛求他,滿清大員開通的也就是這種水準了。
現代人老是喜歡責怪清政府挪用軍費,其實在我看來,北洋海軍的出世就是一個國家戰略的失策,這個失策源於對海軍的認識不足,源於對知識的一知半解,也使得這隻海軍處處受人詬病,而現代人的一些偏頗辯護,也是建立在維護這個失策的基礎上的。有怪陸軍防不住軍港的,我要說,李鴻章建海軍的初衷,是基於陸軍在陸上的防禦是被動的,因此建立海軍將防禦線前推到海上,減輕陸軍的壓力。如果李鴻章在花費幾千萬兩銀子之後,卻跳出來表示海軍不但不能保護陸軍,反而要陸軍保護,這是沒法交代的。李鴻章大概沒讀過克里米亞戰爭的資料,如果他知道黑海艦隊是怎麼被英法聯軍堵在港口全滅的,也許就不會建北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