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一向看重狄仁傑,採納了很多狄公的建議,唯獨這件事,過了五年才出現了後遺症,讓女皇大呼上當!
武則天雖為女兒身,卻能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一步步登上女皇的位置,實屬罕見。在她所擁有的一切背後,承受著如山一般的壓力。
對她有頗多微詞的朝臣大有人在,因為懾於她的權勢,這些人不敢明目張膽,背地裡卻是陽奉陰違,不聽號令的大臣也大有人在。
幸好狄仁傑公私分明,明辨是非,看得出武則天雖搶了李唐天下,卻確實有治國之才,所以成了為數不多擁護女皇的官員之一。為籠絡人心,武則天將他立為宰輔。
狄仁傑的確不負女皇所望,凡事盡心竭力,但誰都沒有想到,在狄仁傑的心裡一直是忠於李唐的,所以一直用自己方法暗自謀劃著。
狄仁傑70歲那年重病臥床,76歲高齡的武則天前去探望。看著狄公氣弱遊絲時日無多,女皇感嘆朝中無人可比狄公,狄仁傑便向女皇舉薦了一個人。女皇聽後大喜,誰成想竟成了她的噩夢。
狄仁傑是將門之後,家境殷實,家勢顯赫。自小聰敏過人,飽讀讀書。30歲左右明經及第,先後出任汴州參軍、幷州法曹等職。後因政績卓越,被提為大理寺丞。
狄仁傑上任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處理完了大理寺多年積壓的案件。涉及的一萬七千多人,沒有一個人喊冤叫屈。
狄仁傑執法公正,剛正不阿。一心為國為民,深受百姓愛戴,也贏得了武則天的青睞。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拜61歲的狄仁傑為相。
歷代帝王均多疑,但武則天一向倚重狄仁傑,凡事都會向狄仁傑討教一番。立太子之事,也會徵求狄公的意見。那個時候,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躍躍欲試,認為姑母坐上了皇位這天下就是他們武家的了。
這種想法也不奇怪,因為武則天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在立兒子還是侄子這件事上糾結了很久,後來實在拿不定主意,就請來了狄仁傑。
狄仁傑當然懂女皇的心思,但是直接提出復辟李唐江山未必能討得女皇歡心,於是想了一個萬全之策,說了這樣一段話:“如果立兒子為太子,那麼千秋萬代,代代相傳,總會有人供奉著陛下;但是立了侄子為太子,那麼往後的日子裡還會有侄子來供奉姑母嗎?“
武則天聽後覺得言之有理,便將當時的廬陵王李顯召回來,立為太子。此時離復辟李唐只差一步之遙,只待女皇駕崩或者想通了讓位。可僅過了十年,狄仁傑就得了重病,女皇來看望狄公時請他舉薦一位可以勝任宰相的人。狄仁傑囁嚅說出了“張柬之”三個字。
張柬之坐上了宰相之位以後,果然不負狄公所望,盡力輔佐女皇。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女皇越來越寵信張易之和張昌宗這兩位美男子,因這兩個人發生了一系列政變。
81歲的武則天重病,張易之和張昌宗怕女皇死後無人庇佑,派人封鎖女皇的訊息,不允許任何人見女皇。於是,張柬之聯合其他四位大臣發動“神龍政變”,殺了這兩個男寵,逼迫武則天把皇位還給太子。
此時武則天才後悔,當初不該聽狄公之言任用張柬之。只是此時悔之晚矣,最終,這江山還是在狄仁傑的謀劃下,還給了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