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之際的統一征服戰爭,像最早的周滅商,武王伐紂;秦統一六國;劉邦奪取關中之地後和項羽爭天下;西晉滅蜀吳;隋滅陳統一全國;蒙古滅金、南宋;直到最近人民解放軍解放全國。
很容易發現一個規律,這些戰爭大多數都是自西向東,自北向南方向進行的,那麼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導致的呢?首先我們梳理一下統一戰爭的大體方向,然後再試著分析下其中的原因。
自西向東
上古時期的部落戰爭中,黃帝和蚩尤之戰,黃帝居於黃河中游,蚩尤發源於黃河下游,蚩尤戰敗之後餘部散向南方,像苗族、瑤族都以蚩尤為自己的祖先。周滅商之戰,武王伐紂是自西向東的。周發源興起於陝西附近,所謂鳳鳴岐山就是在今天陝西寶雞附近,而商朝的主要勢力範圍在黃河下游地區,大約在今河南一帶。
秦統一六國,秦朝憑藉關中之地,變法強國,最終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楚漢之爭,漢高祖劉邦平定關中之地後,東向和項羽爭奪天下,最終建立大漢王朝,基本上走的和秦滅六國是同一條路線。隋朝的前身北周,也是自西向東吞滅了北齊,統一了北方,為日後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自北向南
西晉建立,曹魏時期司馬昭滅蜀國,之後司馬炎篡位,建立西晉於280年滅吳國,至此終於統一全國。隋文帝楊堅滅陳之戰,也是自北向南發展的。宋朝之時,金滅北宋,蒙古先後滅金國、南宋,最終統一全國,都是自北向南發展的。
唐朝,李淵起兵於太原,奪取關中後建都長安,然後向東、向南逐步消滅各路諸侯,所以唐朝即是自西向東也是自北向南。滿清入關之後也是自北向南發展的。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和黨中央坐鎮陝北,東北野戰軍南下,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直至百萬雄師過大江,最終解放全國。
自南向北
元朝末年,北方紅巾軍起義,元軍集中精力圍剿紅巾軍,南方起義軍迅速發展壯大,朱元璋部統一南方各部後滅元,把蒙古人趕回漠北草原,明朝是唯一一次從南方向北方完成統一戰爭的朝代。
後來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從廣州出發,一路北上,節節勝利。雖然最終東北易幟,實現了名義上的統一全國,但由於軍閥割據和日寇入侵,並沒有實現完全意義上的統一。
原因探究
1、經濟因素。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各方爭奪、戰爭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而在宋朝以前,北方開發較早,而且生產力水平較為發達。像周朝就是以農業強盛起來的,秦、漢、隋、唐基本都是以關中之地作為基礎,東向南下以爭天下。
因為關中地區最早開發,所謂天府之國最早就是說的關中地區,所以能夠支撐足夠的軍隊作戰。而南方開發較晚,所以在綜合實力方面不如北方。戰爭靠的就是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對抗。
2、地理因素。一方面,北方平原較多,地形更為開闊,所以比較容易整合統一,像隋朝就是在北周統一北方的基礎上,南下滅陳。而反觀南方地區,山林水網密佈,各自為戰,南方較不容易成為一個整體,所以難以與北方相抗衡。
另一方面,西北方更接近草原地區,戰馬較多,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在戰場上的作用非常巨大。中國整個地勢是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所以順勢而下,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威力。
3、文化因素。由於北方開發較早,所以更有一種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更加傾向於統一整合。文化較為發達,自然在軍事、政治、制度各方面更加先進,有優勢。人們都是傾心於先進的文化、富足的生活,所以在統一過程中更容易收服人心。
事物都有兩面性,文化因素有時候會起反作用,隨著穩定時間過長,人們安逸過久,變得越來越文明,甚至開始奢侈腐敗,那些身處邊荒、蠻夷,開化程度較低的民族就開始蠢蠢欲動。
4、軍事因素。以秦滅六國為例,戰國時代其實與東方六國相比秦國開發較晚,因此秦國一向被視為較為不文明的國家,但是秦國全國上下一致的軍國制度在發動戰爭之時,面對六國之時卻是摧枯拉朽。後來的元朝滅金、南宋也是一樣,滿清入主中原是同樣的道理,身處邊荒、未開化之地,民風粗獷,質樸尚武,所以在軍事上有著巨大的優勢。
5、氣候因素。北方相對寒冷,有較為漫長的冬季,而南方相對溫暖,冬季短暫而且基本沒有冰凍。這樣的氣候差異使從北方向南方攻擊的時候氣候影響相對較小(潮溼瘴氣在某些地區比較嚴重但大部分地區並不十分影響作戰),而從南方向北方攻擊的時候則受氣候影響因素巨大,氣候不適應和冬季補給困難,容易造成非常嚴重的失敗(如太平軍北伐失敗)。
6、宿命論。有些人提出一個有意思的說法,就是十字宿命。我們寫十這個字的時候是先橫後豎,從左向右,自上而下,在中國地圖上畫一個大大的十字,則正好暗合自西向東,自北向南的統一戰爭天下大勢,不過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麼可靠的根據,我們當作一個笑談來看就行了。
古今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
歷史上統一戰爭的走勢主要是自西向東,自南向北的。我們作為後來者,在研究歷史時總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歷史是有規律可循的,有各種客觀存在的因素。但與此同時可能也是很多偶然因素促成的,讓人捉摸不透,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以上只是個人的一點淺見,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共同討論。
參考:《中國通史》、《統一戰爭的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