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東城區新春遊樂會現場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1月30日(正月初二),楊晨伊小朋友在爸爸楊磊的帶領下來到北京市東城區文化館,參加在這裡舉辦的第三十三屆新春遊樂會,親子閱讀、體驗木版年畫印製、看民間花會表演,父子倆在文化館樓上樓下各個活動室都體驗了個遍。
本屆新春遊樂會將傳統年俗與現代創意相融合,為市民和遊客帶來應節又應景的文化享受。傳統民間花會表演彙集河北滄州的舞龍舞獅、遼寧的蓋州高蹺、陝西的威風戰鼓等隊伍;老北京皮影戲作為新春遊樂會的特色表演延續至今;曲藝演出讓觀眾在歡聲笑語中感受曲藝魅力。民間工藝體驗區邀請木版年畫、扎燕風箏、景泰藍製作技藝等10餘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展示製作流程、舉辦體驗課,讓市民、遊客近距離感受非遺技藝。
“沒想到文化館裡的年味這麼濃,各種非遺展演展示這麼豐富,我們見識了高蹺疊羅漢、舞獅的高臺翻滾與水中望月等絕活,大開眼界!”楊磊感嘆。
北京市朝陽區垡頭地區文化中心也上演了形式多樣的惠民演出。《山河戀·送信》《盤夫索夫·盤夫》《何文秀·哭牌算命》等摺子戲精彩上演,讓觀眾賞國粹之美、享佳節之樂。
新春佳節,全國各地都呈現出一片紅火熱鬧的景象。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舉行了規模盛大的香火龍表演,游龍、接龍、搶香、化龍等儀式陸續上演,尤其儀式結束,龍體全身遍插香火,火光耀目、十分壯觀。香火龍所到之處煙花爆竹齊鳴,預示如龍騰飛、永遠興盛。
上海滬劇院開啟了密集的演出之旅,透過深入奉賢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浦東新區群眾文化藝術館等文化場所,為群眾獻上《羅漢錢》《搶親奇緣》《石榴裙下》等經典劇目。演出透過跌宕起伏的劇情、細膩的人物刻畫和優美的唱腔,將生活的煙火氣與藝術的表現力融合,展現出傳統藝術的深厚底蘊。
在福建省莆田市,最熱鬧的要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九鯉燈舞表演。九鯉燈由花魚、金魚等多種魚燈組成,表演者透過舞蹈演繹鯉魚躍龍門的傳說。九鯉燈舞源於唐代百戲,是一種豐富多彩的雜劇和歌舞表演,已有千餘年曆史。燈舞的動作分為嬉遊、覓珠、圍珠、搶球、跳龍門5個程式,表演時有追尾圈遊、索狀穿花、龍門飛跳等陣法。舞者雙手不停地擺動魚燈,時而穿梭遊弋,時而跳躍湧動,最後以鯉躍龍門收場,表達了人們祈求人壽年豐、事如人意、吉祥平安的美好願望。
2025年2月8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別報道
《新春遊樂會應節又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