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辛調料包遇熱水化開,油炸麵餅在湯汁中迅速膨脹,5分鐘後,熱氣裹挾著濃重味道鑽出桶蓋……幾乎是一瞬間便能聞出:嗯,是熟悉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麵。
這是春節返鄉的高鐵嗎?不,這是北京T3機場貴賓休息室裡的真實側寫。
而此刻,休息室入口赫然寫著的「貴賓」二字,與空氣中的辛辣香氣,尷尬地打了個照面。
無論是身邊人的經驗,還是社交平臺上“機場休息室體驗”等相關的帖子,我們發現「貴賓休息室裡吃泡麵」,這種矛盾的情況時有發生。
進入休息室的貴賓們,為何選擇一桶廉價的泡麵?
當我們在社交平臺上搜索“機場休息室”“泡麵”關鍵詞,並瀏覽相關的內容,發現大多數是吐槽貼。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進入了貴賓休息室,發現「也就那樣」:沒有想象中的美味佳餚,只有一些乾巴巴的小零食、小麵包、火腿腸。
大多數中國旅客的飲食習慣,依然偏向“吃點兒熱乎的”。而當人在旅途,奔波勞頓帶來的疲憊感和不適感,則將這種需求變得更為迫切。這時,能開水沖泡的泡麵,無疑是中國胃的最優選擇。
我們採訪了身邊一些經常出差、且時常選擇貴賓休息室的朋友,有人表示:“我只要一坐飛機,胃口就會變得很差,完全吃不下飛機餐,起飛前就超級想吃點兒熱乎的,泡麵總比餅乾強。”
自從雪季後就頻繁飛往各大雪場的A說:“我平時真的很少吃泡麵。但上週我去長白山滑雪,返程候機時選擇了招行的貴賓休息室,但進去後發現只提供零食和飲料,都是冷冰冰的。當時又累又餓,特別想吃口泡麵,方便好吃又管飽。”
但這種對泡麵的高需求,往往需要加上一個限制前提:在「貴賓休息室不提供熱食」的情況下。
在我們採訪的15個人中只有 3 位明確表示:曾在貴賓休息室內見到有人吃泡麵。根據他們的乘機經驗以及我們的調查,一二線城市中大型機場的貴賓休息室,一般都會提供自助餐食,包含炒菜、麵條等熱食。
而且,當休息室提供自助時,採訪物件一般都能較為清楚地回憶起所提供的餐食種類,比如:
首都大興機場的龍騰貴賓休息室,在正餐時間提供自助,一般會有3-5個葷熱菜、素熱菜、炒飯、炒麵、湯麵、各種小茶點和飲料。
大興機場CHUM嘉賓休息室的自助分為西餐中餐兩類,西餐主要是麵包、沙拉、蘇打水、咖啡,中餐主要為現煮麵食以及自助菜品。
在多樣豐富的餐食麵前,有沒有泡麵這件事,在記憶裡自然就變得模糊且不重要。
不過也有一種更為特殊的情況。
當所面臨的是長達10幾個小時的國際飛行時,中國旅客的“泡麵DNA”就動了。
曾在英國留學的Yy說:“我有一次從北京飛回愛丁堡,要在阿姆斯特丹轉機6小時,當時年紀小,待在貴賓休息室特別想家,多虧隨身行李裡有一桶泡麵,喝到熱湯的那一刻我差點兒哭了。”
還有一位金卡會員也分享了一個趣事:只要是國際旅行,他都會習慣隨身攜帶一桶泡麵。“因為在陌生的環境,泡麵是最快、最便捷能滿足東方人味蕾的食物。” 他還曾在國外的機場貴賓休息室裡,遇到了同樣自帶泡麵的泰國友人,後來他還將自己手裡的“康師傅”和對方的“冬陰功”互換,是那趟旅行很有意思的小插曲。
對中國旅客來說,當泡麵出了國門,就多了一層情緒價值。
- 結論 -
①並不是貴賓們對泡麵“情有獨鍾”,而是沒得選;
②如果有足夠豐富的選擇,熱食>泡麵>零食;
③國際長途飛行,催動中國旅客的“泡麵DNA”。
除了旅客,我們也有幸採訪到了一位航司領域的專業人士。
“我們曾做過調查研究,中國旅客評價機場貴賓休息室,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熱食。而像歐美那邊,比如法航的貴賓休息室,餐食都是非常簡單的:幾種三明治,冷的,再搭配幾碗湯,也是冷的。日本的貴賓休息室基本上2-3個主菜或是煎魚,其他也都是冷食。”
“但中國旅客則期待貴賓休息室能提供4-5個熱菜,而且最好有現煮的麵條、米粉。”
「東航那碗麵」就是極好的證明。自2017年6月,東航在五座城市的機場東航貴賓廳陸續推出特色麵食米線之後,“去東航休息室吃麵”就幾乎成了一件必打卡的事情。一方面是味道,另一方面則是飛行前的“暖胃與暖心”。
那麼,既然中國旅客如此看重休息室內熱食的供應,為什麼機場貴賓休息室不能大方滿足旅客需求呢?
首先,
這與休息室規模、
休息室條件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從內部訊息獲知,國航就根據休息室所在地區及航線,將休息室餐飲配備檔次分為一類、二類、三類三種,只有位於北京、成都樞紐及上海門戶,且有洲際航線的國際出港休息室才能被納入到一類範疇。在這樣的休息室,旅客可以享受到點餐服務,由專業廚師根據旅客需求提供現點、現做的餐食。
二類、三類休息室的供餐方式則主要是自助餐和明檔服務,其中,明檔服務需要在設有明檔區域的國際/國內休息室才能享受,由專職廚師在明檔區域提供扒、煎、炸、煮服務,目前國內大多數明檔服務以煎、煮為主。
休息室的分類很複雜,哪怕是在同一個機場,所處的位置、航線不同,也會導致所提供的餐食不同。
一位尊貴的白金卡會員分享了他的經驗:首都T3機場C51、C57登機口附近的貴賓廳,由於是遠機位且沒有明火廚房,幾乎很難吃上熱食,往往只有三明治簡餐和零食。
另外,
時間和成本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我們在採訪期間,“實地考察”了一家北京首都T3機場的東航貴賓休息室。當時是上午9點,“東航那碗麵”面檔前排著長隊,整個休息室內都未出現泡麵的身影,而當我們詢問工作人員時,對方則略帶歉意地表示:真的沒有泡麵,如果實在想吃,可以把東航工作人員配餐中的泡麵拿給我們。
而且,“東航那碗麵”是全天供應,只要有旅客需要,面檔就開煮。
但這並不適用於所有航司休息室。
國航自營休息室的餐食,根據旅客通行的用餐習慣,分為早餐、午餐、晚餐和茶歇。早餐時間為開艙或6點至9點,一類休息室的午、晚餐供應時間從9點至閉艙,二三類休息室的午餐供應時間為11點-14點,晚餐時間為17點-20點,而在這些時間以外,全天供應的便只有茶歇。
在「茶歇」的最低配備標準中,泡麵排在了第一順位。
比起泡麵,休息室提供熱食意味著更復雜的一筆賬:首先是食材的採購、處理、貯藏、保鮮以及過期變質等;其次是廚師的人力成本;還有加熱、保溫的裝置費用;最後還有明檔現煮現做的時間成本……
如果機場或休息室本身規模不大,每日客流量✖️旅客帶來的收益無法抵消成本,那麼一桶5塊錢的泡麵,便成了保底的選擇。
或許,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下午茶”和“夜宵”時間,是相對更易在休息室內聞到泡麵味兒的原因之一。
而上述我們所瞭解到的,也僅限於「航司自營休息室」的範疇,另外兩大類休息室(機場自建休息室、第三方運營休息室)的情況則更加千差萬別。
一位飛行多年的工作人員在採訪中透露:“我所在的航空公司常年都是飛支線,有些小城市有機場就不錯了,所謂的休息室基本是當地機場隔出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提供熱水、火腿腸,甚至連泡麵都沒有。”
所以,總的來看,作為最終端的旅客,體驗到的往往是貴賓休息室的“兩極分化”:高階的貴賓休息室(比如國航的紫宸、東航的虹橋V1休息室)不斷升級服務;但一旦來到小機場的休息室就只能“夾縫中生存”……
當東航已經在上海虹橋V01貴賓休息室緊隨《繁花》熱點,推出「寶總泡飯」時,一些小規模的貴賓休息室或許剛剛試行面檔服務。
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旅客升至貴賓休息室卻只能享受到“最低標準”的泡麵,總歸是不盡如人意的。但對此不滿的,不僅僅是消費者。
一位航司服務部的工作人員表示:機場休息室的定位是讓高階旅客可以有更好的體驗和感受,而不是為了盈利。
可“降本增效”,又是每個公司在大環境下必須考慮的課題。如何解題?
上文提及的那位專業人士就曾多次建議,最佳化機場休息室裡的泡麵,因為“確實,不太體面”。
“如果條件實在有限,沒有辦法做到開明檔、做熱食,是不是至少可以最佳化一下泡麵的品類?比如,把大桶的更換成更精緻小巧的開杯樂;也可以試著從味道極重的老壇酸菜、紅燒牛肉,過渡到清淡點兒的口味。”
成本提升2-3塊錢,但旅客體驗也許就能上升一級。
此外,根據我們的採訪調查,大部分貴賓休息室提供的“茶歇”,都是以餅乾、曲奇、三明治等西式小食為主,而中國旅客對此的接受度並不高。雖然航司也“鼓勵根據當地特點,提供當地特色小吃”,但至於如何界定「特色」,航司卻未給出具體說明。
或許,將「茶歇」調整為更適合“中國胃”的品類,比如將餅乾/曲奇/三明治更換為可加熱的肉夾饃,並同時配備簡易的可加熱裝置,也不失為最佳化的辦法。
ENDING
起飛前的一碗熱面,對於中國旅客來說,不只是味蕾上的滿足,更帶有暖暖的情緒價值。
VIP旅客們所傳達出的不滿,本質上是VIP旅客消費升級後的「尊貴身份」與休息室的「最低標準」之間,產生了較大的鴻溝。
如何在味蕾和情緒上最佳化旅客的體驗,也並不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
策劃 / 悅遊編輯部
編輯 / Mia
撰文 / Suki
圖片提供 / @乙川、@moneylucas、@CherylChiang、@Lac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