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明朝歷史的人對其中的朋黨之爭大多印象深刻,這其中最激烈、最殘酷的當屬魏忠賢集團與東林黨人之爭。如今位於無錫市的東林書院就是“東林黨”這一名稱的源頭,在北宋政和元年由東林黨人之首顧憲成創立。
走入書院大門,迎面而立的便是巍峨古樸的石牌坊。牌坊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坊額上題有“東林舊跡”、“後學津樑”字樣,二龍戲珠、丹鳳朝陽、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雕飾圖案精美,手藝精湛,整座石牌坊看上去華美又莊重。
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當時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弟、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明萬曆年間,任吏部郎中的顧憲成因諫言觸怒了萬曆帝,被罷官革職。回到家鄉無錫後,他透過講學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重修了東林書院。
麗澤堂的名字是顧憲成親自所取,寓意朋友之間相互切磋講學的地方。作為直言敢諫的官員,顧憲成在文官中聲望頗高,東林書院也籠絡了許多朝廷官員的加入,他們在這裡聚會、評議朝政,漸漸成為一個小圈子,史稱“東林黨”。
依庸堂是東林書院的主體建築,顧城憲所撰、人們熟知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就懸掛在堂內。
最早的書院曾被閹黨強行拆毀,崇禎時東林黨冤案昭雪,書院被重新修復,後在清時也有過兩次大規模的修復,如今人們看到的書院保持了明清時的建築風格,傢俱、裝飾也有著明清的古樸簡約風範。
在一座座廳堂間遊走,彷彿能看到當年這些義氣相投的落魄文人聚在一起講學議政的場景。
位於水畔的尋樂齋建於清乾隆二年,此“尋樂”並非尋歡作樂,而是“反覆探尋,領悟先賢奧旨,樂在其中”之意,用以勉勵師眾勤奮學習,孜孜以求。
燕居廟是東林書院內供奉孔子的地方,燕居二字取自《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即“宴居”,閒居之意。整個建築看上去雅緻古樸,幾乎沒有任何雕飾,反而有種“清水出芙蓉”的樸素之美。
作為明代著名學院,東林書院在當時的地位大約相當於現在各省市的重點高中,能來這裡讀書的孩子可以說是搭上了直通北大清華的車。藉著這個好彩頭,如今依然有許多學生和家長來這裡祈福祭拜,期待著學業有成,金榜題名。
如果說明朝黨朋之爭起源於東林黨,他們的“基地”便是東林學院。這裡算不上無錫旅遊的熱門打卡地,卻記錄著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而文人志士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和家國情懷則讓人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