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農曆臘月二十五,“八涼八熱過大年”全國八家主流媒體聯動直播活動舉行。直播由主流媒體的記者或主播、當地菜系大廚或網紅美食博主共同出鏡,直播教網友做一涼一熱兩道菜,其中一道菜為家鄉的非遺名菜,並直播製作過程。
代表河南參加本次活動的,是穀雨春紅燒鯉魚和天然豆皮。“非遺名菜”紅燒鯉魚代表河南,與陝西的帶把肘子、福建的佛跳牆、貴陽的宮保板筋、江蘇的河豚魚拌飯、重慶的毛血旺、新疆的大盤雞、山東的油燜大蝦同臺競技,向全國人民展示了河南美食的獨特魅力。
(穀雨春“抱魚小哥”餘磊在直播節目中教網友做魚)
出鏡節目的穀雨春形象代言人、抱魚小哥餘磊現場展示了紅燒鯉魚的烹飪技巧,有不少實用技巧可供在家實踐,但也有一些操作在家中難以實現,例如吊湯 12 小時、煨制 50 分鐘等。
先做好這幾步,魚就好吃了
先選好魚。穀雨春選魚的標準有一套量化的指標:金鱗赤尾、四孔四須。尺寸為36-42公分長、12公分寬,重量為2.8-3斤,魚齡為2-3年。餘磊建議觀眾參考穀雨春的選魚標準,儘量選好魚。
選好了鯉魚之後,下一步就是處理了。
餘磊現場傳授了幾招去腥的技巧。一是摳掉三叉骨,帶著三叉骨,魚就有土腥味,還不容易燒透和入味。二是抽魚腥線,節目主持人在餘磊的指導下抽掉了白色的魚腥線,“對,很好。這樣的話,魚就不腥了,更容易入味。”他還現場解惑:“魚腹內如果有紅色的薄膜,魚的品質就很好。如果是黑色的話,就比較一般了。”
然後就是改九刀,目的是為了讓魚更容易入味。節目主持人在餘磊的指導下在魚的兩邊各切了九刀,間距為3公分。餘磊把魚舉起來,從頭到尾捲起來,首尾相接,“這樣的改刀就算成功了,很不錯。你看,這樣的魚非常軟,能夠捲起來,做出來也會比較筋道。”
(改好刀的鯉魚,能夠從頭到尾捲起來,口感會比較筋道)
穀雨春對殺魚也有時間限制,上午送到的魚上午殺,下午送到的魚下午殺,堅決不過晌。
26道工序,道道有說法
把魚處理好之後,餘磊介紹了烹製的幾個要點。
雞湯煨制50分鐘,進行收汁,不勾芡。餘磊介紹到“一般的門店都煨制30-35分鐘,我們要求煨制50分鐘,充分入味。”一般做紅燒鯉魚的門店都採用豬骨湯煨制,有很多好處:讓口感層次更豐富、提升鮮味、提升滋潤度,豐富營養,但也有缺陷:少數民族顧客有忌口。穀雨春使用雞湯煨制,這個雞湯採用4歲以上4斤重的老母雞熬製12個小時以上。這樣做出來的紅燒鯉魚有很多好處:營養更豐富、有益身體健康、少數民族顧客也可以享用。
穀雨春紅燒鯉魚多年來升級了300多次工藝,形成了抽魚腥線、改九刀、竹篾定、文火慢煨50分鐘等26道工序。還改進了傳統工藝,不再勾芡,這樣更能突出食材本味、保持魚肉口感、外觀更加清爽,而且對身體健康也有好處。
(穀雨春對紅燒鯉魚的工藝升級了300多次)
四個季節,四種手法,是餘磊提到的另外一點。春夏秋冬,氣候不同,食材特性也不同,都有相應的手法。“就像蘿蔔一樣,冬天的蘿蔔脆甜,夏天就糠了不好吃。做魚也一樣,不同季節,不同手法,這樣顧客一年四季都吃不膩。”
鹹鮮口味,貌似平平,回味悠長
做好之後,端上桌的紅燒鯉魚,湯汁上還有一層油膜。“如果工藝不到的話,放涼了湯汁上才會有這層薄膜。咱們採用的純雞湯煨制,熱湯就有這層薄膜。吃魚的話,先吃魚腹,這個部位的肉嫩如豆腐。”餘磊詳細地介紹了吃魚的技巧。
河南的紅燒鯉魚,鹹鮮為主,五味居中,是一個非常“正好”的口感,有忌口的人也可以吃。著名中醫專家徐文兵《飲食滋味》中提出,咸和鮮是同一種味道,可以補心氣、通心神。
紅燒鯉魚的“鹹鮮”,是一種複合的口感。
鹹味就有兩個層次,主要是調料中的鹽和醬油。鹽不僅可以增強魚肉本身的鮮味,還能使魚肉的口感更加緊實。醬油中的鹹味與鹽的鹹味相互交融,形成一種更加醇厚、複雜的鹹味層次。
(紅燒鯉魚的鹹鮮,都是多個層次的立體口感)
比起鹹味的兩個層次,鮮味達到了四個層次。科普文章《一文搞懂:魚的鮮味是怎麼回事》講了很長,提取了幾個要點:第一層鮮是鯉魚本身的鮮味。第二層鮮是蔥薑蒜等食材。第三層鮮來自鮮味調料,如糖和料酒等。而穀雨春紅燒鯉魚,則增加了第四個層次的鮮味-雞湯。魚肉與雞湯的鮮味互相補充,層次更加豐富。
口感“正好”的紅燒鯉魚,最能代表河南的味道
河南紅燒鯉魚,就像其他河南美食一樣,入口並不驚豔,卻味道醇厚,層次立體,滿口回香,食畢方知其美妙之處,令人流連忘返。
要做好口感“正好”的紅燒鯉魚,就不容易了。穀雨春對食材有量化的選擇標準,有嚴格控制的26道工序,再加上訓練有素的廚師團隊,才成就了河南的頭道招牌菜。
2020年,穀雨春紅燒鯉魚登上鄭州城市宣傳片,正式成為河南頭道招牌菜。
(紅燒鯉魚,曾登上開國第一宴選單)
無魚不成宴,無鯉不成席。沒有這道菜,魚頭酒就沒法喝,宴席就無法進入高潮。作為河南宴席上的壓軸大菜,紅燒鯉魚不僅美味,更代表了一種美好的寓意和祝願:魚躍龍門,鯉魚化龍,年年有餘等。尤其在春節期間,餐桌上必有一道紅燒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