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鄉鎮,要是不逢集,人比較少,這次例外。
那天從山裡出來,肚子餓的不行了,在最近的鎮子找飯吃,這就到了普化鎮,吃了藍田的待客餄餎,還看到了一個奇葩的習俗。
說奇葩,真是第一次聽說,賣個關子,您往下瞧就知道了。
據說是藍田餄餎發源地
今天是臘月28,我記得普化鎮是369的集,誰知道還沒有到普化鎮街道,車多人雜,真以為是逢集。想想馬上過年,買年貨的人都著急了。
趕緊找了家餄餎館子要了熱餄餎和肉夾饃,熱湯熱饃,吃了不餓。
嘴一抹,看到二樓還有個藍田餄餎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上去看看,東西雖然不多,但是蠻有意思。特別是那個二八槓,架著兩個裝餄餎的籠,這以前都是遊街轉巷的裝備。
我問下老闆娘,上面那個是以前誰騎著出去賣餄餎。老闆娘說我不知道,老闆在一旁下鍋裡下著餄餎就是笑。
要說藍田的餄餎哪家好,普化鎮應該最有發言權,甚至有人說普化鎮是藍田餄餎的發源地。
普化鎮的餄餎分黑、黃二色,黑色的是以苦蕎為原料製作的,黃色的是以苦蕎摻普通蕎麥製作的,這個比例據說是秘密,原來加石灰,現在用氫氧化鈣,這裡有還有個餄餎協會。
因為天涼,我沒有吃涼拌的,其實涼拌餄餎的秘方——土芥末,才是我最喜歡的。
其他的特產
這個普化鎮的名字和當地人信仰有關係,這裡有古剎悟真寺,有“小敦煌”水陸庵,當地民眾信佛教,取“普化眾生”之意,得名“普化”。
街道上賣各種小吃的賣衣服的賣糖果的賣豆腐的,賣豬頭牛肉腸子凍肉的,攤位很多,最有意思的有三個。
一個是賣蓮菜的多,特產九孔蓮藕。很多地方都產九孔蓮,但是普華的九孔蓮是用山泉水養大的,白如玉臂,清脆潤肺。
二是賣豆腐的多。這裡都是老豆腐,用一籠一籠的提著,因為是過年吧,買的人很多。我吃過藍田九大碗裡的燉豆腐,就是這麼香。
三是賣粽子的多,不但賣粽子的多,連帶賣粽葉的,賣蜜餞的生意都紅火,這裡甚至還有一家專門賣粽子的門面。
重點來了——春節送粽子
很多人只知道藍田的餄餎有名,卻不知道藍田粽子更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我們一般都是端午包粽子送粽子,但是藍田卻是春節包粽子送粽子,家家戶戶都包,走親訪友必備。
當然不是藍田所有的鄉鎮都這樣,主要是藍關街道大寨和普化鎮這一帶。基本上就是輞川河和藍水河與灞河相交的一帶。
藍田東川本來就是魚米之鄉,盛產稻米,而且還有個有意思的傳說。
說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滅楚國的時候,有一位籍貫藍田的將軍,在春節前凱旋歸來,帶回了楚人包粽子的手藝,一是表達對楚大夫屈原的敬仰,二是給大家分享美食,於是藍田東川這裡家家包粽子成為最重的年氣。
你看,人家“勺勺客”就是善於學習各地的特長,歷史悠久。
每年臘月二十六、二十七,普化鎮街道是藍田縣內買賣包粽子材料的最大賣場,街兩邊擺滿了蘆葉,乾溼都有。
據說一斤成色好的幹品可包七、八斤米,六、七十個粽子。
賣大棗、粳米的自然就多,據說一般情況每家要帶10個粽子,初一出門,家家都用大篩子放一大堆粽子。
當然,還有人說春節也是家庭祭祖和家人團圓的時候,粽就是“宗”,就是祖宗;子就是子孫,傳宗接代延續香火。
總之,年前的普化鎮街道上,粽香四溢。
好了,不說了,吃一個粽子先。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