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遊,一般都有一些感慨,可是這個地方,我純粹就是沒法感慨。
臘月二十九,在三原縣吃了美食,溜溜達達就到茯茶小鎮。
這個小鎮距離我上次來差不多七八年了,那時的印象似乎就是一條水街,旁邊是一個村子。
說實話,我野逛的地方多,逛景區太少,這次是陪著老人家消食。
現在這裡真是一個鎮了,甚至人流量比一個鎮子還要大。從東門進去,竟然還有變形金剛,有電子競技。
再走,青瓦白牆,小橋流水,讓我大感意外。
說實話,這些年垮的旅遊小鎮不少,茯茶小鎮2015年建成開業,到現在還能吸引遊客,可能有其特殊的地方。
說小吃美食,這裡當然不少,一條街兩條街都是,當然以涇陽三原一帶的為主,穰餄算是最有特色最多的,其他有特色的關中美食基本都具備了。
但是要靠著這個堅持近十年,肯定不夠。旅遊小鎮沒有特色,這是不行的。
茯茶小鎮的特色就是茯茶,除了賣茶碗茶杯和茶葉的,最多的就是茶館,圍爐煮茶在這裡早就形成了風氣。
做生意不能來虛的,顧客就是大爺,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嘴巴嘗的,高興了就願意掏錢,不高興不但不消費,嘴裡還要說幾句不好聽的。
不管開發者計劃有多大,什麼茯茶產業、大健康產業、都市文旅休閒旅遊度假區,老子來是消費來了,是掏真金白銀的,是找樂子來了。
當然,就是不消費,也不能讓我不高興——起碼這個人場是捧到了。
從眼睛的角度來看,茯茶小鎮搞的既古樸又現代,青磚白瓦茅簷低小,反正財主風情和隱士野意都有。
最難得的是小資情調網紅元素也要安排上。
總有一款適合你,讓你能在這裡找到適合你的調調。
想想特別有意思:上一秒中,你還是財主大院裡的東家,下一秒你就就是拋棄了功名富貴的文人雅士,再轉個身子,工農兵學商,不管是公社社員還是下鄉知青,這裡都有你的裝備。
穿越古代的小姐公子,流浪街頭的文藝青年,就一個特點——混搭。
實話,當小火車和馬車沿著路跑的時候,真讓人感嘆今夕何夕,此地何處?
我身邊喝茶的朋友不少,物以類聚茶以人分,我喝茶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也是一個混搭,所以茯茶也喝了不少,好喝點不好喝的還是能喝出一些的。
說實話,茯茶在茶葉種類中不算是貴族,但是在西北影響很大,好喝的茯茶還是很令人陶醉的。
有句話叫作“茶三酒四”,意思是飲酒四人好,氣氛熱鬧;品茶三人好,茶不寡淡。
確實如此,特別是喝茶,人一多,泡茶就沒有辦法精細了。
陳季儒在《巖棲幽事》中說: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就是施茶了。但是茯茶是例外。
茯茶可泡可煮,人少了泡著喝,人多就煮著喝,就是用大茶壺煮,也不影響口味,所以人多並不影響茶味。
茯茶的這個特點,就是優勢,西安周邊的很多旅遊小鎮,就是沒有特色生意走下坡路乃至倒閉,餐飲美食也只有袁家村出了圈掙了錢。
至於民俗,關中大同小異,驢子碾盤紅辣椒都不稀罕了,據說茯茶鎮也曾出現過窘境。。
茯茶小鎮位於涇陽,涇陽茯茶在歷史上曾經的輝煌和這種茶本身的特點,就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老茶換新顏,茶要做出文化來,市場就大了。
往體驗上做,往餐飲上做,往文化上做,只要能做到消費者的需求上,就是成功。
就我轉的不到兩個小時,目之所及,眼花繚亂,從小哥哥小姐姐到老頭子老太太,這裡老少通吃。
臘月二十九的下午,雖然停車場車不少,這裡人流量確實不大。
我和茶館服務員聊,她說今天不是週末,馬上就要過年,都是附近遛娃遛彎的閒人多,平時週末的人流量還是挺大的。
另外,她說後天——就是大年初一,這裡的人就要擠著走了。
發這篇文章的時候,就是大年初一,不知道今天去的人是不是很多。
另外有個話題說一下:茯茶文化博物館是收費的,四十元有點多,裡面幾乎沒有人。
個人認為:要麼不要收,要麼5元10元的意思意思就行了。
陝西涇陽茯茶要宣傳還來不及呢,還想收費掙錢?有幾個人知道中國茶文化發源於陝西?有幾人知道中國茶葉的發源地陝南紫陽縣?有幾人知道陝西茶馬古道比雲南早?
不知道這個博物館門票能掙多少,把茯茶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古嶺北不產茶,唯有涇陽出茯茶”,把茯茶賣出去,才是大格局。
茯茶小鎮有工業園區,數十家茯茶企業入駐,把茯茶賣到西北,賣到全國,賣到世界,才不愧“中國茯茶之都”的口號。
西安過去打牌茯茶鎮三四十公里,半個多小時,誰去瞅瞅大年初一到底有多少人去。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