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歷新年到來,作為中國人,逢年過節,舞龍舞獅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習俗。舞獅是外來藝術,舞龍卻是中國特色。中國人對龍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長河演變中的重要精神象徵。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龍文化與綿陽文物中的龍吧。
作為文化符號的龍
龍是瑞獸,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的文化符號。龍這一意象有著豐富的內涵,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龍部》:“龍,鱗蟲之長,能幽則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龍是水蟲之長,登天能興雲致雨,潛淵則蟄伏水中。儒家經典《易經》在首卦“乾”中,用龍的狀態來比喻天的執行和君子之道,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賦予了龍剛健向上的意蘊。現在常見的龍馬精神、龍騰虎躍、生龍活虎等成語,也是這一精神的體現。
另一方面,龍從氏族圖騰一步步演化為貴族的象徵,至明清時代,則成為皇帝的專屬,皇帝常被稱為真龍天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人稱祖龍,就是以龍為天子之象。漢高祖劉邦出身亭長,並非貴族,也需龍來加持高貴身份,《史記·高祖本紀》第一句便提及劉邦出生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不僅如此,少數民族政權受漢文化影響,也會用龍來表現尊貴身份,這實際也是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重要體現。《遼史·太祖本紀》記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庚辰,有龍見於拽刺山陽水上,上射獲之,藏其骨內府”。遍覽正史典籍,開國皇帝往往會天降異象,拋開史料真實性不談,龍元素一定是史書編纂者神化君主的必備要件。
除了他者的附會,也有自我的宣傳。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自稱臥龍,表達他是待機而動的人中之俊傑,出山後幫助劉備鼎足而立,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美譽。五代南漢皇帝劉巖偏居廣東一隅,實力雖不濟,卻自視甚高,在名字上下了大功夫,他取飛龍在天之義,給自己改名“劉龑(yan)”,表明自己身居帝位,居高臨下,可以大展宏圖。相比於劉龑自稱飛龍,魏主曹髦則以潛龍自喻,“傷哉龍受困,不能躍深淵。上不飛天漢,下不見於田。”曹髦是在司馬師廢除魏主曹芳的宮廷政變背景下迎立進宮的,他痛感魏室衰微,大權旁落,只能“蟠居於井底”,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受制於司馬昭的挾攝,既憤恨又無奈,作《潛龍詩》來表達他的“幽困之兆”。
歷經時間演變,從龍山文化中的玉豬龍到《周易》中的“飛龍在天”再到十二生肖的龍年,龍文化早已深深嵌入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如今,龍文化背後蘊含的蓬勃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我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賡續歷史文脈的寶貴文化財富。
龍的原型是什麼
龍的參照物,主體是什麼?眾說紛紜,有蛇說、圖騰說、鱷魚說、恐龍說。蛇原型說的代表人物是文學家聞一多先生,上古時代,蛇是重要的圖騰崇拜,女媧據傳便是“人面蛇身”,黃帝元妃嫘祖與蛇也有莫大關係,但蛇原型說並不能解釋龍有“四足”的現象。恐龍生存時期與人類出現時間不符,恐龍說也無法立足,實際上,恐龍這一名詞的源流是由西方傳至日本,日本按照漢語習慣翻譯為恐龍再傳至中國,西語原義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滅絕後,有四種典型的爬行動物,一是鱷魚,二是蜥蜴,三是蛇,四是龜鱉。鱷魚跟龍關係最大,龍主體來源於鱷魚,也是目前龍原型最可靠的說法。鱷魚、蜥蜴、龜鱉有爪,唯獨蛇無爪。古人所說的龍,身軀、花紋可以模仿蛇,但頭、角、鱗、爪是模仿鱷魚。春秋戰國時期常有畜龍傳說,《左傳》《國語》均有記載。文獻所提到的畜龍,也稱乎豢龍、御龍,均指養鱷魚。養鱷魚,一可食用,二也可利用它的皮。鱷魚皮,今多用來做皮鞋、箱包,古代則多用它來蒙鼓。龍的形象也幾經演變,我們現在熟悉的“五爪金龍”,是明清時期最終定型的。
綿陽文物中的龍元素
綿陽文物中的龍元素相當豐富,首屈一指的便是平武報恩寺的龍。報恩寺修建於明正統五年(1440),因工匠多來自北京,故建築風格多與紫禁城相似,常被當地人稱為“深山故宮”。報恩寺共有9999條蟠龍(蟄伏在地而未昇天之龍),又儼然是一座“深山龍宮”。值得一提的是,報恩寺華嚴藏頂部有多條五爪金龍,五爪金龍是帝王象徵,這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是典型的僭越。1996年,平武報恩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嚴藏頂部的五爪金龍
再看梓潼七曲山大廟,是道教文昌帝君的祖廟。大廟始建於晉,經過元明清三代的多次擴建,形成一組結構宏偉、體系完整的古蹟建築群,整個大廟12000餘平方米,由23座不同時期的建築群所組成,在殿宇內部均有蟠龍環繞,也有龍子螭吻鎮邪避火的壁畫(龍吐水),代表著祥瑞和財運源源不斷。1996年,七曲山大廟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子螭吻(龍吐水)
七曲山大廟中的蟠龍
涪城亦有龍。流經磨家鎮、永興鎮、新皂鎮的木龍河在吳家鎮與燕兒河、金峰鎮支流匯合,在塘汛匯入涪江。木龍河上第一座橋稱雙龍橋(亦稱雙合橋),系清咸豐年間造,因墩首有雙龍頭而名,為綿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雙龍首尾均為圓雕,爪掌蹲踞,龍首豎立高昂,鼻息居高處,目鼓額隆,石珠懸於唇吻之間。
涪城雙龍橋
三臺縣的雲臺觀迄今已有800餘年歷史。《民國三臺縣志》卷四《輿地志·寺觀》記載,雲臺觀舊名佑聖寺,始建於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嘉定三年(1210年)修建玄天宮並拱宸樓,併名之為佑聖寺,成為地方有名的道觀,且經久不衰,香火“自宋曆元洎明尤盛”。雲臺觀龍元素彩繪也紛繁細膩,其中玄天宮進門處便有兩條四爪金龍盤立於大柱之上,天花頂上亦有多處飛龍彩繪。
雲臺觀的龍浮雕
天花頂上的龍彩繪
除上述文物之外,綿陽市博物館、遊仙區馬鞍寺、鹽亭文星廟等多處文博場所都有龍元素,是這個春節假期不容錯過的“尋龍”絕佳之處,快來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