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中國自古就重視“口腹之慾”,催生了極為繁榮的飲食文化。先是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組成的四大菜系,這些菜系具有鮮明地方風味特色,是公認的能代表中國飲食文化的菜餚流派。之後又增加了湘菜、徽菜、閩菜、浙菜的地方菜系,形成了“八大菜系”為框架的中國菜格局,而其中魯菜被稱為八大菜系之首。
為何魯菜是八大菜系之首?
很多人將魯菜列為菜系之首感到不解,川菜、粵菜、淮揚菜可能都經常吃,甚至湘菜、徽菜館也見的不少,但偏偏魯菜很少見,這其實是有原因的。
魯菜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在元明清三代更是達到了鼎盛,魯菜是八大菜系中唯一自發形成,沒有受到任何外來菜系的影響。哪怕之後在多數菜系都融合了舶來文化的侵染時,魯菜依然保持著原汁原味,一直堅持著中華文化的飲食傳承。
傳統魯菜做法精細,對做工有著極致的追求,而且魯菜的烹飪技巧更是一流,油爆、蒜爆、糖醋、油燜、黃燜等技法,多數是魯菜所創。魯菜的一些做法也被其他菜系吸收、借鑑,魯菜作為烹飪規則的制定者,融入到千家萬戶中,甚至你每天都在吃魯菜或者用魯菜流傳下來的烹飪技法在做菜,因此說魯菜為八大菜系之首是情理之中,也是業內公認的事實。
分享魯菜中的10道經典菜品,每一個都是魯菜的招牌菜,道道美味可口。身為吃貨,哪怕沒吃過也要了解一下。
一、九轉大腸
九轉大腸是魯菜中的經典菜品,起源可以追溯至清朝光緒年間,據說是濟南一酒樓的店主製作出了紅燒大腸,而後經過改進,加入了炸制等工序,使得味道更加鮮美。因其工序製作較為複雜,像道家“九鍊金丹”一樣精工細作,由此得名“九轉大腸”。
九轉大腸味道獨特,出鍋時色澤紅潤,質地軟爛,外皮酥脆,內裡鮮嫩。夾一塊品嚐,可以感受到酸、甜、香、鹹等多種味道在口中交織。
二、蔥燒海參
蔥燒海參是膠東地區的名菜,也是魯菜的代表菜之一。以海參和大蔥為主料,經過仔細挑選的食材,海參肉質肥厚,參刺多,大蔥則要求蔥白長,蔥葉綠,香味濃郁。烹飪蔥燒海參關鍵在於發海參和調味,這兩步把握住了,才能變成一道佳餚。
端上桌的蔥燒海參,海參柔軟爽滑,清鮮味十足,香嫩可口,蔥段蔥香濃郁,整道菜的口味是鹹中微甜,香味醇厚,而且營養豐富,還有潤肺補腎的功效。
三、油燜大蝦
油燜大蝦是魯菜中的經典之作,雖然現在又出現了其他“流派”的油燜蝦,但最經典好味還是當屬魯菜系的油燜大蝦。做油燜大蝦的主要食材為渤海灣的大對蝦,這種蝦肉質鮮嫩,殼薄肉厚,蝦腦裡油多,皮薄色青,是製作油燜大蝦的上乘之選。
做油燜大蝦採用魯菜特有的油燜技法,將蝦初步處理之後,用特製的調味對蝦進行燜燒。油燜的烹飪方式使蝦肉更加鮮美,口感也更加細膩。出鍋的油燜大蝦,色澤淺紅油亮,味道鮮香,吃起來鹹鮮交織,大蝦的清甜穿梭其中,多種香味相輔相成。
四、糖醋鯉魚
我國食用鯉魚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很久之前,據《詩經》記載,早在3000年前,黃河鯉魚就已經成為了膾炙人口的美食。而在山東地區,用黃河鯉魚做出來的糖醋鯉魚,始創於明朝時期。當時的魯菜名廚用黃河鯉魚為原料,製作出了第一道糖醋鯉魚。從此這道菜在山東逐漸流行,併成為了魯菜中的經典菜餚。
糖醋鯉魚的美味,是讓人想到就開始流口水,鯉魚經過油炸之後,外皮金黃酥脆,色澤誘人,內裡的魚肉細嫩,和脆脆的外皮有著明顯的反差,口感層次豐富。糖醋汁的調製是烹飪關鍵,糖和醋的比例要精確掌握,以達到甜中帶酸,酸中有甜的絕妙平衡。
五、油爆雙脆
始於清朝的油爆雙脆,是一道問世不久就名噪天下的魯菜經典菜品,原名叫:爆雙片,之後因為食客不斷的稱讚其又脆又嫩,改名為:油爆雙脆。到了清朝末期,這道菜就已經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了中外聞名的山東名菜。
油爆雙脆以豬肚尖和雞胗片為原料,經過沸油爆炒,使原來必須久煮的肚頭和胗片快速成熟。出鍋之後一白一紅兩種顏色交映,吃起來口感脆嫩滑潤,清鮮爽口。這道菜尤為推薦女士多吃,豬肚尖、雞胗片這兩種食材都富含豐富的膠原蛋白和鐵元素,有助於美容養顏和滋補氣血。
六、爆炒腰花
在評選“山東十大經典名菜”活動中從未缺席過的爆炒腰花,是無數山東當地人的“力推之作”。若是前去山東旅遊想知道當地館子正不正宗,只需要一道爆炒腰花就能打探出這家店廚師的手藝如何。魯菜的經典招牌:爆炒腰花,廚師沒個三五年曆練是做不好的。
腰花經過精心處理,去除了腥臊味,保留了肉質的細嫩和營養,烹飪時注重火候的把控,使得腰花在短時間內快速熟透,還保持著鮮嫩口感。爆炒腰花色澤紅亮,味道厚而不膩,帶有微妙的酸甜和鹹鮮,只需一口就能證明它不是徒有虛名。
七、四喜丸子
四喜丸子的起源說法不一,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唐朝年間,有一個名叫張九齡的學子,在科舉考試中高中頭榜,並被皇帝召為駙馬,在舉行婚禮時又將父母接來京中團聚。為了慶祝諸多喜事,廚師特意製作了四道大丸子,寓意“四圓”,即:頭榜提名、成家完婚、乘龍快婿、閤家團圓,之後漸漸延伸為了福、祿、壽、喜四大喜事。
色香味俱全的四喜丸子,因其喜慶的寓意經常作為宴席中的壓軸菜登場,圓滾滾的外形,香味四溢,咬一口鮮嫩多汁,鹹鮮可口,咀嚼之下能嚐到肉丸的細膩。
八、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做法多樣,種類也多,很多人誤以為是川菜,但其實它最早發源于山東。清朝時期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命家廚改良了“醬爆雞丁”,創制出了宮保雞丁這道菜。之後在他上任四川總督時,進一步將此菜推廣開,逐漸被世人所知。
宮保雞丁一般採用雞腿肉為主料,相較於雞胸肉,雞腿肉更加的鮮嫩多汁,也更適合爆炒,再佐以花生米、黃瓜丁等配料,豐富整道菜的口感。烹飪時用急火快炒的方式鎖住雞丁的鮮嫩滋味,肉質吃起來才會滑嫩爽口。
九、糟溜魚片
糟溜魚片的歷史要追溯至明朝的隆慶年間,據說是時任兵部尚書的郭忠皋(一說郭宗皋),從老家福山帶入京的廚子鄒德福所創。鄒師傅在宴席上大展身手做出了糟溜魚片,讓皇帝久久難忘,之後廚師告老還鄉,因皇帝生病食慾不佳,皇后還特派鑾駕請廚師返京。
糟溜魚片的傳統做法是講黃魚切成薄片,加入精鹽、蛋清、澱粉攪拌上漿,而後經過漲發、炸制、調味、勾芡等工序,才算大功告成。以木耳或豆苗鋪底,裝入魚片,潔白如玉的魚片和底菜相間,色澤光潤。魚肉軟嫩,達到了入口即化的程度,底菜清脆爽口,口感和魚片形成了鮮明對比。
十、木須肉
木須肉原名“木樨肉”,因為雞蛋炒制以後色黃而碎,形似桂花(木樨),所以叫它木樨肉。後來,此菜傳入了北京,用黃花菜代替了原本的筍片,名字也演變為了木須肉。儘管一些人認為它是一道京菜,但木須肉的根源還是歸屬在魯菜菜系。
豬肉經過烹飪之後滑嫩多汁,木耳保留著脆爽的口感,雞蛋和筍片的加入使得這道菜的口感更加豐富。豬肉的鮮香與木耳、筍片的清香相互融合,再加上雞蛋的滑嫩,整道菜的味道多樣,食材的妙用也讓木須肉在口感上達到了完美。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喜歡專注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和你一起分享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