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到山西永和縣,依次形成七個大灣,是我國目前河流中規模最大、最密集,發育最完好的幹流峽谷型蛇曲群,總稱“乾坤灣”。澎湃新聞記者 孫駿 陳鑫露(00:38)
臨汾,正在成為真正的文旅“C位”城市。
這裡既是文化意義上“最早的中國”,也是地理意義上黃河的心臟、黃土高原的中心。
黃河,這條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在臨汾境內中游段展現出最為壯觀的景象——乾坤灣在此七度彎折,不僅賦予了臨汾豐富的水資源,更成為了連線上下游、促進區域交流與發展的天然通道。
臨汾還坐落在廣袤無垠的黃土高原之上。這裡有著黃土高原的中心,其黃土地貌不僅是地質學、生態學等領域的寶貴資源,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黃河與黃土,養育了臨汾人民的同時,也觸發了“水土流失”的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這裡的發展。為了改變“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近年來,臨汾依託揚長避短,積極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努力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黃河“心臟”乾坤灣
黃河在臨汾市永和縣流經68公里,被譽為黃河最美的一段。黃河在此七度迂迴,形成英雄灣、永和關灣、郭家山灣、河澮裡灣、白家山灣、仙人灣和於家嘴灣,它們共同組成了黃河乾坤灣。
黃河永和段乾坤灣中的仙人灣。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黃河能像在永和一樣密集地拐七道大彎,這是唯一的,也是珍稀度非常高的,這裡也被稱作‘黃河的心臟’。”永和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藥小云11月14日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道。
在官傑君的幼年記憶裡,黃河岸邊是他嬉戲玩耍的樂園,那時的他從未料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在黃河邊從事旅遊工作。
2014年9月1日,對官傑君而言是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他在退伍之後,正式成為乾坤灣景區的一員。這些年來,在這片他深愛的土地上,官傑君目睹了景區的諸多變遷:木棧道與觀景臺相繼建成,綠化工作取得顯著提升,而周邊村民的觀念也在悄然變化。
官傑君進一步解釋,隨著遊客數量的不斷增加,相應的需求也隨之而來。因此,石家灣村、馬家灣村和於家嘴村的村民們紛紛行動起來,他們將自家的住宅轉變為民宿,並且把自家耕種的農產品直接銷售給過往的遊客。
周邊村民在乾坤灣景區內表演山西大鼓。 澎湃新聞記者 王珏瑋 圖
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景區內的23名員工中,絕大多數都來自周邊的村莊,村民們真正意義上吃上了“旅遊飯”。
但幾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種境況。過去,這裡因為地域偏僻,交通不便,遠離交通主幹線,知道這裡的人不多,來的人也不多。2020年,黃河一號旅遊公路永和段建成通車,來到這裡的遊客才多了起來。
藥小云介紹,黃河一號旅遊公路打破了過去遊客輸入難的問題,對帶動永和乃至臨汾的全域旅遊有著重要意義。透過黃河一號旅遊公路,可以把全省黃河沿線乃至長城線、太行線的遊客彙集起來,“遊客來源比過去增加了好幾倍。”
“黃河一號旅遊公路永和段串聯了14個景區,主線、幹線加上原有的省道、國道,組成了相對完善的交通網,現在兩個景區之間半小時就能到。”在黃河一號旅遊公路位於永和的“0km”標誌文化驛站,永和縣交通局長任佼晟告訴澎湃新聞,一號公路建設完成以後,不僅對文旅業態意義重大,對永和縣的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也起到了極大的帶動作用。
黃河一號旅遊公路位於永和縣的0KM地標和驛站。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永和縣是農業縣,全縣人口6.4萬,其中農業人口5.3萬,但這裡的土地非常貧瘠,乾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主要作物有紅棗、核桃、小雜糧、酸棗、野生中藥材等。
任佼晟說,過去交通運輸不便,購買的人也少,農民的種植熱情也不高。但黃河一號旅遊公路開通後,來的遊客多了,農產品的購買需求上來了,農民也漸漸有了農文旅融合的意識。
“去年,附近許多種植蘋果的家庭,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左右,這個帶動效益還是很明顯的。”任佼晟舉例道。
目前,黃河一號旅遊公路永和段沿途發展了6個美麗鄉村和鄉村旅遊示範村,建立了超過210家的農家樂民宿,開設了290多個庭院經濟專案,各種規模的採摘園、養殖場和種植基地等也很多。永和縣還探索“生態觀光+古建研學”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給遊客提供更多選擇。
永和縣養殖的棗羊,是吃著永和大紅棗長大的。 澎湃新聞記者 王珏瑋 圖
同時,臨汾市和永和縣積極發展“文化+”“旅遊+”“體育+”新業態,開展“大河論壇·黃河峰會”著名詩人頌黃河採風活動,舉辦“聲動黃河 樂享乾坤”音樂會、“咱在大河邊”晉陝歌友會、“豐百杯”黃河一號旅遊公路腳踏車邀請賽、中國戶外徒步城市積分排名賽等。特別是,黃河乾坤灣徒步線路、賽事活動被國家體育總局作為固定賽事定期舉辦,成為全國“地域文化+特色旅遊+體育賽事”融合發展的典型,永和乾坤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任佼晟感嘆,一號公路的開通,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特別是永和依託黃河一號旅遊公路,大力發展培訓經濟,帶動5個村的集體經濟增收150萬元、老百姓戶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彩色的黃土
老一輩有個習俗,到了外地,捻一撮土放進水裡喝下,可以治療水土不服。來到臨汾隰縣,便可以入鄉隨俗,直接吃上幾顆加入黃土炒制的“土泡泡”。
青藏高原吹起的風,西北戈壁吹來的沙塵,遇到了太行山、秦嶺、陰山,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臨汾市隰縣,位於黃土高原的中心區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在這裡,有一個特別的公園——隰縣黃土國家地質公園,這裡地形地貌完整獨特,對於研究第四紀黃土成因以及古生物、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演變有著重要意義。
驅車駛入公園,一層紫紅色亞粘土與一層棕黃色亞砂土交替出現在眼前,紅黃相間的明亮色彩極具視覺衝擊力。
在位於隰縣寨子鄉的黃土國家地質公園,黃土呈現出深淺不同的紅色。 澎湃新聞記者 王珏瑋 圖
據隰縣寨子鄉黨委書記李志卓介紹,隰縣黃土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華北中部克拉通造山帶和鄂爾多斯陸塊交界處,有800萬年-250萬年前的黃土堆積,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源地。
公園內的黃土地貌型別豐富多樣,不僅有黃土塬、黃土墚、黃土峁、黃土沖溝等典型地貌,還有黃土碟、黃土陷穴、黃土柱、黃土橋、黃土牆等極具觀賞性的景觀。李志卓介紹:“這裡的彩色黃土地貌在全國乃至在全球範圍內都具有典型性,極具美學價值和科研價值。”
“您的照片裡頭現在已經拍到了中國最古老的三層黃土,分別是離石黃土、馬蘭黃土和保德黃土。”看到澎湃新聞在拍攝照片,李志卓說,這些黃土被稱作“老黃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壯觀的黃土。
地質學上有一種顏色偏紅,含有紅棕色埋藏的土壤層,這種特殊的地質特徵被地質學者命名為“午城黃土”,其標準點位就位於隰縣。上世紀60年代,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在這裡建立起第四紀地層剖面,剖面分佈在離石黃土下部,呈現出多樣的形態。
在2022年3月,隰縣黃土地質公園憑藉其重要的地質遺蹟和獨特的自然景觀,被授予國家地質公園的資格。
黃河一路旅遊公路從隰縣黃土國家地質公園穿過。 澎湃新聞記者 王珏瑋 圖
這樣天賜的美景卻在過去很多年影響著村民的生活。隰縣屬於黃土殘垣溝壑區,過去水土流失嚴重,農民只能“靠天吃飯。”但土層深厚,且這裡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十分適合種植果樹。於是,前些年,隰縣大力推廣玉露香梨的種植,透過規範化栽培、標準化管理等方式,將梨果產業做了起來。
玉露香梨是庫爾勒香梨和雪花梨的雜交品種,具有果面光潔、皮薄核小、肉質細嫩等特點。
目前,隰縣梨果的種植面積已達38萬畝,其中玉露香梨的種植面積佔據了23萬畝,無論是栽培面積還是掛果面積,均位居全國之首,是名副其實的“玉露香梨第一縣”。
據中新網報道,隰縣80%的土地種植果樹,80%的農民從事梨果生產,80%的農業收入來源於梨果產業,80%的脫貧群眾依靠梨果增收致富,農民人均果品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
在種植業風生水起的同時,文旅業也紅火了起來。李志卓介紹,近期,不少遊客因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來到隰縣“小西天”景區,看完文化還要看壯美的大自然景觀,他們的下一站往往就會選擇地質公園。僅今年國慶期間,從“小西天”景區分流到地質公園觀賞的遊客就有4000人次,給當地的文旅收入帶來顯著的提振效應。
隰縣出產的玉露香梨。 澎湃新聞記者 王珏瑋 圖
李志卓說,為了更好地承接這股由遊戲帶動的旅遊熱潮,隰縣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積極行動,不僅加強了“小西天”景區與地質公園之間的交通接駁,還提升了兩個景區的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為遊客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旅遊體驗,也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黃河之水,高原之土,臨汾的水土養育了臨汾人,一起迎接“天命人”來遊玩、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