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先生曾客居臺灣,
直到晚年,最令他魂牽夢縈的還是
那熱氣騰騰、濃濃的、酸酸的豆汁兒。
然而時過境遷,
“酸臭”的豆汁如今以新網紅的身份
時時出現在網上。
還有。
果子乾、清醬肉、羊霜腸、
燙麵餃兒、蘇造肉……
這些名字您還能叫得出幾個?
又有多少至今還能吃著?
每年的深秋
北京就開始美的一塌糊塗
去了衚衕溜達,遊人看網紅
北京人,想著的是一些
已經消失或者即將消失的老北京小吃。
(圖片:赤耳)
炸肉火燒
炸肉火燒是一品燒餅的民間清真小吃版本。由於是清真,製作時改用素油,皮坯也從水面改用半發酵麵糰,而餡兒料則是牛肉和黃醬的搭配。下鍋炸制後,外酥內軟,汁多味美,黃醬濃郁,牛肉餡兒非常滑嫩。
據傳,伊斯蘭教的真主安拉生前對油炸製品頗為偏愛,於是清真的少數民族最擅長的便是油炸製品,在北京像炸肉火燒之外,還有炸回頭、炸餎餷、炸三角等等,種類非常多,而且葷、素、甜、鹹俱全,吃起來就一個字兒:香!
打面倉
打面倉屬於官府小吃,它其實就是升級版的驢打滾。用熟芝麻代替黃豆麵,用煎炸取代驢打滾的蒸制,總體來說口味也就要更香、更好吃。之所以叫“打面倉”,是因為這是官府裡過年的時候吃的,除了屬於年糕,有年年高的意思之外,更有“倉也滿,糧也多”的吉祥寓意,表年年有餘。
果子乾
果子乾兒是早年北京人在冬季做的一種特色傳統名點,是由杏乾兒、柿餅、鮮藕和葡萄乾兒等果品製成的。由於原料大多產於秋冬季節,加之做好的果子乾兒鎮涼了吃最可口,因此人們都在數九之後才做這種小吃。
冰碗
清末民初的時候,北京出現了集吃喝玩樂於一體的“堂子號”,這裡面有十家堂子號最為有名,位於什剎海邊上的“會賢堂”便是其中之一。而這“消夏大冰盤”就是會賢堂的鎮店法寶。取自後海的大荷葉,用冰窖裡存的天然冰附於其上,中間擱上白蓮藕(膳食纖維比較少,水分大,富含很多澱粉,吃口兒特別脆,能生吃,沒有渣滓,所以又稱果藕——水果一樣的藕),旁邊碼上西瓜瓤,與白蓮藕一紅一白,搭配起來很漂亮,兩邊還要有竹葉青和羊角蜜兩種香瓜,再將上等鮮桃仁、鮮蓮子、芡實、荸薺等放在上邊,然後撒上來自臺灣的綿白糖,放上來自杭州的桂花,用手捧著吃。
至於冰碗,則是用碗盛的,鮮桃仁、鮮藕、鮮荸薺放在裡邊,用冰糖水衝調出來,為口感更好、酸甜適中,有時會放上兩三片山楂糕。吃了這冰盤冰碗,入口清香,冰涼爽口,暑熱盡消。這種“什錦水果冰盤”,老北京大飯莊均在開宴前後為客人敬奉在席面上,很受歡迎。
蒸而炸
關於這“蒸而炸”,郭德綱在段子中做了這樣的描述:
郭德綱:過去北京城還有一種小吃叫“蒸而炸”!
李文山:什麼叫“蒸而炸”啊?
郭德綱:現在見不到了啊。
李文山:見不到了。
郭德綱:什麼叫“蒸而炸”?
李文山:什麼啊?
郭德綱:大餃子。
李文山:哦!
郭德綱:大餃子。是什麼餡的吶?是西葫蘆餡和羊油和的。裡面有胡椒粉。活好了之後上鍋把它們蒸出來。這麼大個的大餃子。
郭德綱:蒸完之後不賣。賣的時候有一鐺。擱上油把它煎出來。特別焦、特別脆!好吃!
郭德綱:單預備一份醋蒜兒,蘸著吃!這邊吃、這邊拿剪子絞耳朵你都不知道疼!
李文山:呵!
郭德綱:就這麼香。
李文山:就這麼好吃。
郭德綱:名字起的好啊。
李文山:啊!
郭德綱:蒸而炸!
羊霜腸
小販們吆喝的嗓門總是那麼響亮,一聲「羊肚開鍋!」整條衚衕都聽得真真兒的,伴隨著的還有那股子鮮香的味道一併飄進了各家各戶。如今,重慶的毛血旺和南京的鴨血腸仍然走紅,而羊霜腸卻逐漸消失...
蘇造肉
從清宮廷之中傳出來的一道佳餚,由一位姓蘇的廚師所創,故名蘇造肉。長條肥肉,看著惶恐,卻不膩不油,頓至極爛,味道十分濃厚,搭配著火燒同時,胃裡暖暖的,湯濃味鮮,肉也酥爛綿軟,糯香柔韌。如今的滷煮小腸就源於它,可蘇造肉的身影,卻再難尋覓。
炸三角
小時候最幸福的時刻,就是手捧一個大三角,等不急用筷子來通眼兒,直接咬上一小口,散熱氣的。外皮焦脆不硬,角餡兒鮮香。如今,炸三角在衚衕小巷已再難尋見,只有少數的老北京人會在自家制作。
吊爐燒餅
這是老式的打吊爐燒餅的泥爐,現在幾乎瞅不見了。老式吊爐由炭火灶、餅鐺、吊爐三部分組成:四排單磚支撐著一個泥灶,鐵餅鐺鑲進灶膛裡,房頂上懸一根鐵鏈拴著俗稱老虎頭的吊爐。
老虎頭有60多斤重,用特製的混合鐵製成,底面是平的,直徑與餅鐺相同,上面像一個倒扣著的圓鐵鍋,隆起,外面糊一層兩寸厚的粘性較強的紅泥,這紅泥用頭髮、鹽、紅土混合而成(用於保溫),留個灶膛口,一根木棍當槓桿烤燒餅時來回移動。
老虎頭內燃明火,底面不能燒紅,燒紅了容易把燒餅烤糊,一般保持在100多度為宜。餅鐺下面的灶膛點炭火。燒餅放在餅鐺裡,上烤下炙,出爐。
荷葉粥
舊時,每逢夏季,什剎海等地就開始販賣荷葉粥,其中大紅門橋上賣的荷葉粥最為出名。想喝味兒純的荷葉粥,得采摘剛剛離開水面的青嫩荷葉,用大米和小米熬鍋不稀不稠的二米子粥,待快熬成時往鍋里加適量白糖,改用文火熬,再將荷葉蓋在粥上面,蓋上鍋蓋。粥成後,把荷葉挑出,滿屋清香。
眼錢兒火燒
老北京著名小吃“滷煮火燒”和“蘇造肉”都放“眼錢兒火燒”。這種火燒是死麵的,先用肉湯在鍋中煮透,然後和肉、小腸等豬下水、炸豆腐一起切成條或塊兒,再用開鍋的熱湯燒兩遍,最後加上作料去吃,才夠味兒呢。如今的滷煮火燒用的多是半發麵的火燒或牛舌頭餅,放進鍋內略煮會兒就切了賣,那味兒根本進不去,比起當年的眼錢兒火燒的味道和嚼勁差遠了。
爛肉面
爛肉面在舊京的“二葷鋪”和飯攤兒、茶館裡都有賣的。
所謂爛肉面,即用豬肉的碎塊兒做麵條的“澆頭”。俗話說:“管他驢或馬,吃飽了爛肉面再打鑔”。“打鑔”即指談天說地、侃大山、閒聊之類。
爛肉不僅有豬肉,還有牛羊肉、驢肉等等,爛肉不是成塊兒的好肉,都是些下腳料,因此,價錢非常便宜,是窮人解饞的“開心丸”。
芸豆餅
舊時,北平街頭巷尾,特別是學校門口都有賣芸豆餅的。有的推獨輪車,有的挎鴨蛋形的大木盒出售。用白棉被蓋著,裡邊的芸豆熱氣騰騰,攤兒前總有學生或行人選購。
芸豆餅自然是芸豆做的,但卻不是用火烙的。先把芸豆用清水泡,到一定時間再用大鐵鍋煮,把豆煮軟,然後用鍋蒸,此時芸豆變為扁圓形,非常軟,放在盆內推車出售。
有人買時,掀開蓋芸豆的棉被,把熱氣騰騰的芸豆包在一塊白布裡,再用雙手用力一按,即成燒餅形狀,再撒上一些細鹽花,即可食用。吃在嘴裡鬆軟豆香,尤其適合沒有牙口的老人食用。此小吃更是物美價廉,深受老幼歡迎。
刮骨肉
刮骨肉,實際上就是從牛、羊的骨頭上把殘留的肉刮下來。一般只在早晨叫賣,清夢初醒之時,吆喝“刮刮肉——”(刮呼為剮音)
賣刮骨肉的作坊每日到各羊肉鋪收購羊脊骨,然後回來劈開白煮,煮熟後刮肉剔髓,發售給小販,下街叫賣。但作坊臭氣熏天,令人作嘔,如果親眼看到他們的製作過程,讓人難以下嚥。
馬蹄燒餅
馬蹄燒餅又稱驢蹄燒餅,與一般燒餅不同,分紅、白兩種。紅馬蹄用紅糖色糖水沾芝麻,帶甜味;白馬蹄不用紅糖水,用白清水沾芝麻,因而色白,它皮薄心空,適於夾焦圈和薄脆、排叉吃。它們的製作方法是用掛爐烘烤而成,所以又稱“掛爐燒餅”或“吊爐燒餅”。
清代民間藝人繪畫稿《北京生活彩圖》有一幅“賞吊爐燒餅圖”,原件的釋畫文字稱:“其人用泥爐一個,內燒劈柴,鐵鏈掛在梁間,以白麵做成燒餅,上沾芝麻,放在泥爐的鐵盤內少刻即熟,名曰吊爐燒餅。”
紅白玻璃粉
玻璃粉實際上是用藕粉或洋粉(老北京對瓊脂的俗稱)熬製作濃湯或涼粉狀,冷卻凝固成凍坨,透明白色的就是白玻璃粉。如果熬製時再加點食用紅色素,就成了紅玻璃粉。一般售賣時,將紅白玻璃粉各一坨放在一個玻璃器皿中,紅白相間晶瑩透亮非常鮮豔,照現代詞來說是很有“賣點”的。
出售時,以小瓷碗盛滿,用小鋼刀劃成條,澆上冰鎮的糖水。這種玻璃粉亦在小吃店、乾果鋪有售,常吆喝“敗火潤喉的玻璃粉呦!”購買者,用嘴沿碗邊一吸而盡,涼甜滑潤、非常爽口。
如今很多咱北京的小吃,
都以銷聲匿跡了,
我今兒沒提到的,歡迎您在留言裡補充~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轉載請註明!
★ 合作聯絡微訊號 ★
✉ lsy4833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