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全職旅行已經十年。
之前做過室內設計師,雜誌主編,開過咖啡館,裝修公司,從2014年開始,我將生活的重心基本都移到了旅行上。
走過六大洲五十多國,要說收穫,大概最珍貴的,是那些體驗和回憶吧!
其實,所有的事情,只要你自己覺得值,就好了。
航旅縱橫不完全統計:
不少朋友都說:
“我每次旅行歸來都累得慌,要休息一週才能才能緩過來。你這麼跑,不會厭倦嗎?”
今天閒來無事,和大家聊一聊,我是如何把旅行變成生活的。
一、喜歡本身就是燃料,能融化疲憊感
旅行若只是“打卡任務”,重複的風景和奔波會迅速耗盡熱情。
有一句話說:“你若見過大海的遼闊,怎會為池塘的是非所困?”
但這些年看過太多的風景,無數次的新疆和西藏,北極的極光、南極的冰川、冰島的瀑布、非洲的動物大遷徙...能打動人的壯麗風景已經不多了。
確實旅途比上班累多了,紅眼航班、20多小時飛行、抗一堆攝影器材、早起拍日出...倘若不是真的喜歡,很難去堅持。
但如果將旅行視為探索世界的方式,每一段未知的路途、每一次偶遇的人和事,都會成為新鮮的養分。
去一個陌生的城市,逛博物館、學方言、逛菜場、和當地人喝茶,遠比匆匆打卡景點更為有趣。
把旅行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而非消費專案。
當你的注意力從“看風景”轉向“體驗生活”,世界便永遠有驚喜。
我在各種菜場:
二、 愛好是精神支點,幫你對抗低谷期
即使再熱愛的事,也會有疲憊、孤獨、懷疑的時刻。這些年,我認識的很多旅行自媒體,都消失在網路裡。
我也會迷茫,也會問自己旅行的意義?堅持的意義?有時也會想,不如找一個穩定的工作?
但愛好就像錨點,幫你穩住心態。
但那些看似無用的愛好,和文末的一句句鼓勵,一個個點贊,都成為讓我堅持的動力。
這些年,能堅持的愛好,還有攝影、寫作和畫畫。
這些愛好成為旅行外的“平行世界”,可以調劑心情,對抗低谷期。
我的攝影作品:
三、真正的喜歡會催生創造力,而非消耗
很多人都誤解了“把愛好當工作會毀掉熱情”,本來愛好旅行,而當旅行變成一種生活,是不是就失去了初衷?
但事實恰好相反,當愛好與生存需求結合,會更主動地挖掘潛力。
愛好不是逃避現實的“烏托邦”,而是推動你迭代成長的工具。
這些年,我學習攝影、航拍、穿搭、直播、文案,剪輯、配音…我自己一個人就是一個團隊。
你越投入,越能發現新的可能性,形成良性迴圈。
這些年我一直是一個人,沒有助手,也沒沒有組建一個工作室。
賺了些錢,就升級器材,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沒有收入的時候,就基本不消費,不買新衣服,降低慾望。
我的航拍:
我拍的星空:
四、需要一兩個非功利愛好,對抗工具化的人生
現代人常被“有用”綁架:健身為了健康,社交為了人脈,讀書為了提升認知……
但純粹的愛好,是讓你“浪費”時間,卻甘之如飴的事。
宅家的時光,我喜歡隨手畫畫,讀書、看電影,碼字....
這些事看似“無用”的愛好,卻能讓我從功利焦慮中抽離,找回對生活的感知力。
用愛好構建一個自我修復的私人空間,抵禦現實世界的消耗。
做些無用之事,且做個無用之人吧!
我的那些塗鴉:
那麼,如何找到能堅持的愛好?
1. 允許自己“三分鐘熱度”:
嘗試十件事,有一件能堅持就是成功。
我以前還喜歡過烘培、徒步、打羽毛球,做手工...但很多都沒有堅持下來。
2.不追求“完美”:
愛好不必成為特長,享受過程更重要。
3. 繫結生活場景:
比如能堅持寫作,源自於經常閱讀,平時有一些想法就記在備忘錄,摘錄喜歡的文案和標題等等。
其實厭倦感的根源,往往是對重複生活的麻木。
而熱愛與愛好,本質是讓你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與參與感。
“玩兒”得認真的人,永遠在路上。
嗨,我是熱愛旅行和攝影的江南小女子若有所思CS ,全職旅行第10年,一直在路上,分享旅行點點滴滴。
你的關注和每一個點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