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單
叢宋種
高香貴族
鳳凰單叢當中,最名貴的要數宋種。所謂宋種即是宋代遺存的品種。當地相傳,南宋末代皇帝趙昺被元兵追殺,南逃至鳳凰山,口渴思茶。這時突然有一隻鳳凰鳥駕著彩雲,口銜樹枝賜茶。眾人趕快將茶烹煮,獻給皇帝飲用。8歲的趙昺飲後滿口生津,大加讚賞。因是鳳凰鳥嘴叼來的茶葉,遂稱鳥嘴茶,亦稱宋茶。
大庵宋種母樹生長於鳳凰鎮大庵村,樹齡五六百歲,這棵樹每年仍能生產茶葉13斤左右,據說每斤售價4萬元。
宋種單叢,茶名眾多
宋種黃枝香的母樹,生長在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鳳凰鎮烏崬管區李仔坪村東北的茶園裡。我在撰寫《鳳凰單叢》一書時,曾幾次專程上山尋訪這棵老樹。那株宋種黃枝香母樹,坐落在一片坐西南朝東北的山坡之上,茶園海拔足有1150米,算是標準的鳳凰高山單叢。相傳,此茶最早由南宋末年就居住於此地的李氏家族發現,幾經選育後傳至今。宋種之名,也算是名副其實了。
這株超過700年樹齡的“宋種1號”古茶樹原來生長於烏崬李仔坪村東北的茶園裡,在2016年走完它生命的全程,現存於潮州鳳凰單叢茶博物館。
說來有趣,這株宋種黃枝香,幾乎是曾用名最多的一款鳳凰單叢。起初,村民因葉形宛如團樹的葉子,故稱“團樹葉”。我孤陋寡聞,不曾見過團樹,僅將說法記錄下來供愛茶人參考。後經李氏家族精心培育,葉形比同類諸茶之葉稍橢圓而闊大,所以又稱“大葉香”。1946年,鳳凰有一僑商在越南開設茶行,就以這款單叢茶為拳頭產品。因為這株茶樹生長在有幾塊巨石的茶園裡,茶行裡又稱其為“巖上珍”。1956年,烏崬村生產合作社精工炒制這款茶後,茶師們仔細品嚐,感覺有濃郁的梔子花香,又將其更名為“黃梔香”,即如今的“黃枝香”。1958年,鳳凰公社帶該茶前往福建武夷山交流,用名“宋種單叢茶”。1959年,恰逢大躍進時期,李仔坪村民兵連用此茶做高產試驗,又得名“豐產茶”。1969年春,此茶改稱“東方紅”,這個名字流傳較廣,如今也是宋種黃枝香最常見的別稱。1980年農村生產體制改革時,此茶樹落實到村民文振南管理,茶名又恢復為“宋種單叢茶”,行業內也簡稱其為“宋茶”。可以說,每一款茶名都承載著一段過往。將宋種黃枝香的曾用名彙總在一起,簡直就是一部鳳凰單叢的發展簡史。
宋種單叢,風味獨特
進入21世紀,受到普洱茶的影響,鳳凰單叢古樹茶的賣價也是水漲船高。按說古樹茶受重視,宋種黃枝香也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才對。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2017年我去烏崬山,遠遠就見到數百年樹齡的“宋種黃枝香”孤零零地立在那裡。走近了往樹上瞧,竟然一片葉子都沒有。一打聽才知道,由於近些年市場上追捧“古樹茶”,茶青價格也跟著一路飆升。為了能夠多賣錢,茶農對這棵老茶樹下了狠手,只要冒芽就摘。再加上來參觀的遊客過多,在茶樹下走來走去,造成了土壤板結。結果,開春後這棵老樹就再也沒發芽。我到烏崬山時已是夏天,樹上仍是光禿禿的。我想,這棵老茶樹也算是“過勞死”了。
其實宋種是個統稱,細分又有大庵宋種、宋種黃枝香與宋種芝蘭香。在三大宋種當中,歷史最久、名氣最大、賣價最高者,就要數宋種黃枝香了。圖為宋種黃枝香乾茶,茶葉條索緊結,顏色烏褐或灰黃色,具有自然的花香和山韻蜜味。
幸好,鳳凰山的茶農很早就將宋種黃枝香進行了壓條育苗。現如今宋種黃枝香的二代,樹齡也已過百年。1962年烏崬村的村民,又將宋種黃枝香進行了扦插育苗,從而使種群進一步擴大。雖然宋種黃枝香的母樹已不在,但這一品種卻在鳳凰茶區發揚光大。
百年樹齡的宋種黃枝香,風味極其獨特,只是做好了很不容易。在我的記憶中,2021年與2024年這兩個年份,都遇到了格外精彩的百年宋種黃枝香。宋種黃枝香的內涵物質,豐富到什麼程度呢?120毫升的朱泥紫砂壺,只需投上3克茶葉,就可以喝上大半天。即使泡到最後,尾水裡還是縈繞著香甜。又因百年樹齡的二代宋種黃枝香,必然生長在鳳凰的高海拔茶區。所以諸位在品味百年宋種黃枝香的茶湯時,除去香、甜之外還要注意捕捉茶湯中的韻味。山韻深邃,叢韻充盈,合於一處,回味無窮。當然,韻味是很玄妙的感覺,光靠文字肯定描述不出來。諸位,有機會還是要自己試試看。
宋種黃枝香湯色金黃明亮,入口順滑細膩,口感飽滿,回甘持久,耐沖泡。
宋種單叢,風味獨特
趙昺真的喝過鳳凰山的茶嗎?這不重要。關鍵問題在於,鳳凰單叢自此找到了一位重量級代言人。您瞧瞧龍井,有乾隆皇帝給寫詩。再看看碧螺春,有康熙皇帝給命名。就連老北京茉莉花茶,還有一位忠實粉絲——慈禧太后。您發現沒有,只要能和皇家沾上邊兒的茶,身價倍增。雖然趙昺是亡國之君,那好歹也是皇上。故事一講,鳳凰單叢也成了御用之物。時至今日,宋種仍然是鳳凰單叢中最具流量和話題的品類。
鳳凰鎮大庵村茶園裡的百年單叢古茶樹。
其實不光是咱們國家,日本飲食文化裡也有蹭皇家流量的習慣,例如北海道有一種美食,叫作成吉思汗鍋。當然,嚴格意義上說,成吉思汗不是皇帝。但是真論起權力,真正的皇帝又有幾位能比得過他呢?成吉思汗鍋,聽起來就覺得霸氣。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烤羊肉。所謂鍋,其實是形似鍋蓋的圓弧形金屬鐺子。先開中火熱鍋,用牛油均勻塗抹鍋面上。鍋的四周放上蔬菜,中間放上肉。烤的時候注意火候,肉一旦變色立馬換另一面,儘量不要烤焦。等羊肉的兩面都完全變色,就可以蘸著店家提供的汁水食用了。日本人的飲食習慣中很少吃羊肉,成吉思汗鍋因其獨特的形式與風味備受歡迎。
我的好友,北京大學外籍教授馬場公彥先生,本科與碩士都就讀於北海道大學,青年時光大都在札幌度過,成吉思汗鍋當然也沒少吃。他曾經言之鑿鑿地告訴我,成吉思汗鍋是大汗遠征之時創作的料理。那個中間隆起的金屬鐵鐺,原型就是成吉思汗的頭盔。直到後來我讀了原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館長石毛直道的書,才知道成吉思汗鍋的原型就是老北京的炙子烤肉。我說怎麼總覺得成吉思汗鍋的這個圓弧形鐺子眼熟呢,哪是什麼頭盔啊,這不就是北京烤肉用的炙子嗎?
大家都知道北京的涮羊肉,其實老北京的炙子烤羊肉也很有特色。舊京的烤肉,基本沒有固定的店鋪。攤主是露天烤,食客也就在戶外吃。按石毛直道的說法,可能是日本人看到這種戶外烤肉後,聯想到了成吉思汗率領軍隊在野外營地用餐的場景,所以才將這個吃法用成吉思汗命名。
成吉思汗,沒吃過成吉思汗鍋。宋代皇帝,也沒喝過宋種單叢。但是有了他們的代言,商家多了噱頭,食客有了談資,何樂而不為?■
掃碼訂閱
掃碼訂閱
全年288元包郵到家
全年24期每月配送兩次
文字|楊多傑
責任編輯|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