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媽結婚40多年了,日子依舊過得雞飛狗跳,吵鬧、打罵就是不變的日常。”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
網友的爸爸比較大男子主義,性格急躁,從來不做家務,也不體貼網友的媽媽。
為此,兩人經常吵架。
可他爸爸卻毫無悔改之意,每次在氣頭上,就甩出一句“那離了吧”。
而媽媽只要一聽“離婚”倆字,立即就慫了。
一邊悄悄抹淚,一邊向爸爸服軟,說“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爸爸的好勝心得到滿足,便不再提離婚的事,可當兩人再度爭吵的時候,這一幕又會一遍遍地上演。
網友小時候一直以為,是為了自己,媽媽才一直忍受爸爸,所以心中十分愧疚。
長大後,她幾次嘗試勸媽媽結束這段婚姻,不曾想,媽媽竟平靜說道:
“都這樣過了幾十年,還什麼離不離的,忍忍一輩子就過去了。”
網友這一刻才恍然意識到:
“其實,媽媽從來沒有想過逃離,她早已習慣在這段婚姻裡唯唯諾諾地活著。”
而爸爸之所以每次都能趾高氣揚地甩出那句殺手鐧,也是認定媽媽沒有離開的勇氣。
帖子看到這,我不由想起一句話:
“你現在的生活也許不是你想要的,但絕對是你自己找的。”
因為總是低聲下氣,所以對方才敢肆無忌憚;
因為習慣了卑微討好,所以才處處受盡欺壓。
感情裡命苦的女人,背後從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1
習慣性討好的人
總在關係裡受苦
人們時常以為,只要自己付出多一點,忍受多一點,便能換來對方的理解和愛。
卻忘了,人性向來是恃強凌弱,你越是放低姿態,對方往往就越發張狂。
央視《社會與法》節目中,講述過山東女孩王月的經歷。
她在十年間,曾遭遇了三次情感創傷。
第一次,她不顧家人反對,和當時的男友私奔到上海。
到了上海,王月任勞任怨地工作,晚上回到家還要給男友做飯、打理家務。
而男友,整日無所事事,靠偶爾打零工混日子。
此外,男友的控制慾也極強,不許王月和朋友多往來,所有的行為都要一一彙報。
而這些,王月都默默忍受了。
結婚後,王月為了照顧孩子,辭職當起全職主婦。
這下男友沒辦法,不得不承擔起養家的責任。
可情況並沒有好轉。
只要工作稍有不如意,男友回到家就會對王月和孩子大發雷霆,甚至是動手。
而王月,依舊選擇了忍讓。
王月以為自己的容忍和付出可以感化男友,沒想到換來的,是他一次又一次的拳腳相加。
直到被打得陷入絕望,她才鼓起勇氣離了婚。
王月的第二段感情是經朋友介紹認識的,男人其他方面都不錯,唯獨愛喝酒。
而且每次一喝醉酒,就翻舊賬。要麼說王月是結過婚的“二手貨”,要麼說她是帶著孩子的“拖油瓶”。
面對這些刺耳的言語,王月想反駁又沒有底氣,只能繼續忍氣吞聲。
而這樣的隱忍,依舊沒能換來幸福,換來的只是繼續被家暴。
第三次,王月終於遇到一個溫柔體貼的男人,從不讓她做家務,還主動接納王月的孩子。
王月被感動到了,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託付給對方,甚至不問男人的工作和過往。
直到警察找上門,王月才得知男人涉嫌詐騙,並偷偷以王月的名義辦理了多張信用卡和貸款用來揮霍。
最後,王月也因涉嫌洗錢罪被警察帶走了。
細細想來,王月的不幸,有“遇人不淑”的緣故。
可同時,也少不了她的卑微軟弱。
“你可以愛一個人到塵埃裡,但沒有人會去愛塵埃裡的你。”
那些習慣性付出的女人,縱容了伴侶的傲慢,也滋養了伴侶的粗魯。
情感關係如同博弈,你越討好忍讓,別人就越肆無忌憚。
2
討好型人格的本質
是情感不成熟
自古以來,女性時常被規勸:要忍讓、要寬容、要順從。
似乎掌握這些“生存智慧”,便能推開幸福之門。
可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並不盡然。
有位心理諮詢師分享了朋友慧慧的案例:
慧慧和老公結婚十年,表面看起來和睦幸福,實質內心非常煎熬。
明明自己吃不了辣,可還是迎合老公的胃口假裝喜歡;
明明自己不喜歡做家務,還是強裝賢惠承包下所有家務。
每天下班回家,老公只需要往沙發上一躺,而慧慧則要馬不停蹄準備晚餐,吃完飯繼續洗碗、拖地、收拾孩子。
多數時間慧慧忙完已是深夜,走進臥室老公早已倒在床上呼呼大睡。
慧慧覺得委屈,想要和老公聊聊,可說著說著倆人就吵了起來。
見老公生氣了,她便不敢再表露自己的委屈和想法,生怕兩人吵得無法收場。
如此辛苦忙碌多年,慧慧活生生把自己熬成了黃臉婆,可老公卻對她沒有半分感激之情。
結婚十週年紀念日那天,她還意外發現:老公出軌了。
慧慧愣住了,她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哪裡不好?
最後,情緒崩潰的她被確診為中度抑鬱症。
無疑,慧慧活成了世俗意義的賢妻良母,可同時,她卻將自己陷入了無盡的黑暗。
就像馬德在《將自己活成一道風景》書中所寫:
“討好了所有的人,就意味著要徹底得罪了自己,辜負了真實的內心。”
“討好型人格”的本質,是感情觀念不成熟,即便委屈自己也要重視他人的表現。
因為嚴重缺乏信心和安全感,所以時常擔心關係會破裂,別人會離開。
因為沒有直面衝突的勇氣,所以不知如何處理矛盾,只能俯首稱臣甘當順從者。
經營情感關係是需要智慧的,不是靠一味取悅對方、逃避矛盾就能有好的結局。
如果一段感情一直有某一方在犧牲,那麼註定是不合適的。
畢竟犧牲往往帶著慘痛的代價。
3
她們什麼都好
唯獨對自己不好
每次看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都會由衷為松子的遭遇嘆息。
作為女兒,松子自小乖巧懂事,為了討父母歡心,時常做鬼臉逗笑,可父母的目光卻始終在妹妹身上;
作為老師,松子對學生熱心善良,學生卻反過來陷害她以至於丟了工作;
作為伴侶,松子對感情真心,甚至言聽計從,卻被一次次欺騙、傷害。
松子奉獻出自己全部的熱情,最終還是孤獨淒涼地離開了人世。
而導致松子不幸人生的原因,不是其他,正是她“太好了”。
她不敢反抗不公、不敢表露心聲、不敢大聲說NO,只能在被欺凌中悲傷、絕望。
我的朋友媛姐也是這樣。
每次公公婆婆數落她,她總是笑呵呵地聽著;
老公對她發脾氣,她也會體貼地說“你心情不好,發洩完就好了”。
還有一次,老公讓媛姐把新買的護膚品送給妹妹,媛姐雖然非常不捨,還是強迫自己送了出去。
事後媛姐向我訴苦,我反問她:“你不願意又為什麼要同意?”
媛姐低聲說道:“我不想因為這件小事鬧得一家人不愉快。”
是啊,很多人都是這樣,因為不想讓別人不開心,自己就一步步反覆退讓。
她們看起來什麼都很好,唯獨對自己不太好;
她們看起來比誰都大度,唯獨對自己不大度;
她們看起來是那麼和善,唯獨對自己不和善;
她們把溫暖和包容都給了別人,唯獨忘了自己,忘了自己也會痛,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照顧。
這些壓低自我感受和訴求的行為背後,無不透露出內心的自卑。
很多女性在情感中,總會因此無意識地否定自己的價值,抬高對方的位置。
為了掩蓋自卑情結,努力地迎合他人情緒、愛好和需求,期許贏得別人的喜愛。
而這種放低自我的取悅,最終只是各取所需將就罷了。你滿足於他人的零星溫暖,他人享受著你的取悅示好。
這不是真正的愛意和認同。
4
親密關係中
如何擺脫討好元素?
不難發現,犧牲自我成全一段關係的想法背後,早已不是行為上的卑微,而是內在思維模式和情緒反應發生扭曲。
如同一列脫軌的列車,行駛速度再快,路上風景再美,也無法載你駛向幸福的終點。
所以,不要等待別人來溫暖你的世界,要擺脫討好元素,你需要率先回到自己的正軌。
以下有4點建議,希望能幫助你找回自我。
1、降低對他人的期待。
所有討好的起點,都是對他人期待過高。
希望從他人身上找到依靠,可以遮擋風雨,是荒謬而可笑的。
現實很殘酷,世上沒有誰能真正庇佑你,除了你自己。
在任何一段關係中,期待越多的那方往往都是越卑微的,因為她們輸不起。
“把期待降低,失望就會接近為零。”
多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好好生活;
對他人的關注少了,期待也會跟隨減少,自然不會再畏懼失望、卑微相迎。
2、勇敢表達內心真實感受。
有人問:“一段關係最好的樣子是怎樣的?”
有個高贊回答說得很透徹,“你在這段感情裡可以大膽做自己”。
需要委屈和壓抑來成全的關係,就像是被關在黑屋裡的種子,沒有陽光照耀,永遠開不出鮮豔的花朵。
不喜歡的事大膽說出來,不想接受的要求果斷去拒絕。
勇敢表達自己的心聲,沒什麼可羞怯的,每個人的感受和想法值得被看見,被傾聽。
更何況親密關係是生活的最後一道防線,倘若你都輕易妥協,那麼還會有誰會在意你。
3、樹立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生活中最不值錢的,是沒有原則的退讓和善良。
尤其在感情面前,你的底線模糊不清,幸福也就難以靠近。
所以,不管你有多在意對方,一定要守住原則和底線不放,比如:
在乎可以,控制不行;
吵架可以,辱罵不行;
生氣可以,動手不行。
身為女性,我們必須要尊重自己、疼愛自己,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欣賞。
4、拓展認知邊界,提升自信力。
心理學上有個經典理論:個人構念論。
意思是當一個人的認知較低時,思維就會趨向單一,缺乏彈性,不易在生活中做出更有利的決策。
很多人不敢走出一段壞的關係,歸根結底還是認知不夠,進而缺失自信心。
所以,只有不斷拓展認知邊界,才能逐漸悟透感情真相,與對方平等對視。
沒事多讀書、多閱人、多行路,讓內心豐富起來,自信從容地看淡來來去去。
最後,願所有女性都能給自己建立一座精神宮殿,活得自在愜意,笑看雲捲雲舒,靜聽細水流長。
--------End---------
繼續閱讀:
作者簡介
作者:李可沫,個人公眾號,可沫姑娘。文章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聯絡十點讀書。本文所涉圖片如有版權,請及時告知,新增微訊號:bmyqqq聯絡。
121我二胎備孕生女兒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