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小捨得》中,田雨嵐為了讓兒子子悠能考上理想的學校,可謂煞費苦心。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大神級的輔導老師,為了讓老師多照顧兒子,田雨嵐花了半個月的工資給老師買了一瓶紅酒。
在帶子悠去上課的路上,田雨嵐告訴子悠:“媽媽為了你可是什麼都捨得的,你可得爭氣,好好學,知道嗎?你得報答。”
那麼,子悠是怎麼報答媽媽的呢?
在給老師送紅酒的路上,田雨嵐走得太快絆了一跤,摔碎了酒瓶,她不顧自己皮都摔破了,爬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再去買一瓶送給老師。
結果,子悠徹底爆發了:“我不去輔導班了,我再也不上這個破班了!”
子悠為什麼會爆發呢?因為媽媽為他犧牲掉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沒有一樣不沉重地壓在他的心頭。父母的愛有多沉重,孩子就被壓得有多痛。
其實,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力量的,而父母的犧牲感,往往是扼殺力量最快的東西。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就是為了他犧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幸福。
但是父母這種自我犧牲式的付出不僅僅讓自己活得很累,還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負擔。以愛之名,用犧牲感“綁架”孩子,其實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殘忍。
因為父母的犧牲感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遠遠大於孩子從中接收到的愛。
一是父母的犧牲感會導致孩子產生依賴性。
當父母總是強調自己的犧牲時,孩子會覺得自己欠了父母很多,從而產生依賴心理。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不具備獨立面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只有依靠父母才能獲得成功。
就像電視劇《少年派》中的林妙妙,在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像一個長不大的嬰兒,上高中了還需要陪讀。
二是父母的犧牲感會滋生孩子的愧疚感。
長期聽到父母強調自己的犧牲,孩子在內心會產生深深的愧疚感。這種愧欠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從而導致自卑情緒的產生。
對父母有愧欠感的孩子即使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他們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而感到驕傲,相反,他們會認為這是對父母犧牲的回報。
在這樣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極易忽視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和感受,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活在別人的眼光裡。長大後即使取得再大的成就,也填不滿這些虧欠在內心深處形成的坑洞。
三是父母的犧牲感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
當孩子意識到父母為自己付出了很多時,他們會感到壓力巨大,害怕自己失敗,讓父母失望,所以他們寧願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和興趣愛好,也要滿足父母的期望,拼命學習。
來自外力驅使被動地學習和生活,因為缺少內驅力,時間長了,很容易讓人產生緊張和焦慮感。
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
真正的愛,是父母根據孩子的發展,滿足他們不同階段的心理營養需求,並透過自身的成長,幫助孩子看到人生不同的選擇。
首先,父母要先學會愛自己。
美國作家蘇茲·盧拉在《母親進化論》一書中指出:“一個內心匱乏、沒有好好關照自己的母親,就像一輛油箱已經空了的車子,無論你如何使勁踩油門,都不過是在空轉”。
這句話形象地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的內豐盛富足時,才有動力生產出更多的愛。所以父母要多關注自身的需求,合理安排時間和精力,讓自己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發展。
所謂的愛滿自溢,父母只有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孩子。如果父母自身缺乏愛和自我照顧,那麼他們很可能會對一點點小事就感到焦慮、擔憂,並在無意識中把自己的焦慮、壓力和不滿再傳遞給孩子。
而一個懂得自愛的父母,能更好地控制情緒,給予孩子更積極、更健康的情感支援。
其次,父母要不斷學習,加強自身成長。
教育好孩子,是為人父母一生的修行。養育孩子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孩子的身心也在不斷地生長發育中。父母要保有一顆成長學習的心,適應孩子的成長變化,永遠給到孩子大一號的愛。
一個不斷追求進步和完善的家庭,也會給孩子營造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的成長環境。同時,父母的自我提升也會給孩子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榜樣。
一個愛學習的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是積極的資訊,他們對孩子的付出是出於愛,而不是為了換取他們的回報。
最後,父母要給到孩子恰如其分的愛。
真正能給到孩子滋養的是價值感,而價值感的獲得是在不斷地做到和肯定中獲得到的。
讓孩子從小參與家務勞動,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並在他們做到時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另外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設定合理的期望和目標。鼓勵孩子嘗試新的事物,即使失敗也要給予他們支援和鼓勵,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
總之,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在愛孩子的同時,更好學會關愛自己。在我愛你之前,首先我是我自己。
當我對自己的愛足夠時,我才有餘力來愛你。但我愛你,並不代表你就要聽我的,要長成我期待的樣子。我愛你,如你所是。我願意用我的餘力,在你需要的時候為你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