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質量差,已經成為部分兒童青少年面臨的重要問題。《睡眠醫學綜述》發表的論文指出,25%~35%的學齡期兒童說自己在一個月內做過噩夢,近期有過噩夢經歷的學齡期兒童中,女孩所佔比例比男孩高。
噩夢下的負性體驗
研究者發現,噩夢主要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此階段是睡眠週期的最後一個階段,因此,兒童更容易被髮生在半夜或清晨的噩夢驚醒。
在快速眼動睡眠期,大腦最接近人意識清醒時的狀態,神經興奮、思維活躍,噩夢的畫面往往十分清晰。
雖然兒童知道夢境不是現實,但是也會感到,“太真實了”“太可怕了”。
事實上,普通人每晚都會做3~5個夢。也就是說,個體在做夢的數量上大致沒有區別。大多數人要麼睡醒就忘了夢的內容,要麼起床後還沒來得及分享就不記得了。
為什麼噩夢會很難忘呢?因為這些負性情緒體驗並不會隨著夢的停止而結束。在被噩夢驚醒後,兒童常常會感到無助、恐懼、心率加快,甚至再次入睡後繼續做噩夢。
兒童不僅會在晚上被這些噩夢驚醒,還可能在白天陷入對噩夢場景的思考,影響學習時的專注度。長期下去,部分兒童還會產生對噩夢的恐懼,並出現習得性慢性失眠。
如何安撫怕做噩夢的孩子
兒童青少年的睡眠問題就像遠處海平面上突然出現的桅杆,相對容易被觀察到。當青春期的孩子說自己“老做噩夢”“怕黑”“閉眼就是恐怖的畫面”,或者突然要求和大人一起睡時,父母要保持足夠警惕。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不會像嬰兒或幼童一樣,一做噩夢就找家長,而是在自己反覆對抗噩夢一段時間,依然無力改變時,才會向家長求助。事實上,在學齡期兒童中,10~14歲年齡段的孩子噩夢綜合徵報告率最高。
當年齡較小的孩子做噩夢時,父母可以這樣做——
◆儘快來到孩子的床邊,開啟床頭燈,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安全的。
◆讓孩子簡單聊聊夢裡發生了什麼,並對孩子感受到的害怕、無助等負面情緒表示理解。
◆透過談論,讓孩子意識到不管夢境多麼真實,夢境都不等同於現實。
◆當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後,父母應鼓勵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與不安的情緒共處,鼓勵孩子儘快再次入睡。
◆在白天輕鬆的氛圍下,與孩子討論噩夢產生的憤怒、焦慮、擔心等情緒,並探討可能的誘因。
◆詢問孩子在學校裡的人際關係、學業壓力,以及是否被欺凌等,幫助孩子與老師溝通,減輕孩子在學校的壓力。
◆調整家庭關係,減少夫妻之間的批評和指責,消除親子之間的溝通障礙或隔閡。
◆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睡眠習慣,提升孩子的睡眠質量。
父母也不要為了讓孩子安心而步步妥協,甚至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有的孩子做噩夢後不願意再獨自睡覺,或者逐漸推遲自己的入睡時間,以迴避噩夢。如果父母滿足孩子的要求,長期與孩子一起睡,那麼就可能強化孩子的依賴行為,加深孩子對於睡眠的過分擔憂。如果按照孩子的要求,頻繁檢查門窗是否足夠安全,也會加劇孩子“世界是不安全”的認知。
噩夢連連需要治療嗎
睡眠問題可能暗示兒童青少年正在面臨過大的壓力。
兒童期的抑鬱、焦慮、創傷後應激障礙等,常常伴有睡眠期間的噩夢。特別是當孩子受到某種創傷後,如被欺凌、被性侵、遭遇親友突然離世,受到創傷經歷的場景等會反覆在夢境中重演。
有的兒童甚至可能已經出現了幻覺、妄想等精神疾病症狀,卻一直沒敢告訴家人或者沒被家人察覺到異常。這類兒童也可能出現睡眠困難。還有的兒童並非做噩夢,而是夜驚,其表現是在前半夜突然大喊大叫,但醒來後什麼也不記得。
由於睡眠問題背後的誘因比較複雜,有的是純粹的失眠問題,有的則是繼發問題,因此,父母陪伴孩子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尋求專業的鑑別、診斷和治療十分重要。在改善噩夢方面,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特別是其中的意象排練療法)可能發揮作用。
連結: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第一,要儘可能將臥室與睡眠形成慣性關聯,即只在困了的時候才到臥室;如果超過15分鐘睡不著,就離開臥室。
第二,即便前一晚失眠,第二天也要按時起床。透過睡眠限制的方式,先追求睡眠質量,再追求睡眠的時長。
第三,創造適宜睡眠的環境,比如,保持臥室的安靜、溫度適宜、安裝厚窗簾等。睡前不宜用腦過度。如果學習到很晚,可以透過腹式呼吸的方式,給自己的大腦“降降溫”。
第四,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睡眠質量不高的人應該避免空腹睡覺,減少喝茶或咖啡。任何時候,飲酒助眠的方式都不可取。
來源:《大眾健康》雜誌
文:北京回龍觀醫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 殷怡
策劃:餘運西
編輯:李君 穆薪宇 管仲瑤
校對:楊真宇
稽核:徐秉楠 楊利春